|
蜂窩首席客服代表 每周和50個家長電話 十分了解家長第一線的困擾與沖突 這是蜂窩 第 07 篇 教育手記 (閱讀全文大約需要5 分鐘) 在蜂窩,我每周要電話或者網(wǎng)絡(luò)在線和大約50名家長進行各類溝通。 常常聽到家長反饋:孩子在蜂窩上課非常開心,但是孩子不讓我和他一起旁聽,常常能聽到課上各種熱鬧,可是課后一問,他什么也不說,我不知道孩子學(xué)到了什么。生活中,問孩子 “在學(xué)校發(fā)生了什么?” “學(xué)到了什么?” 孩子也經(jīng)常什么都不說,以至于還要從老師那里獲取更多自己孩子的信息…… 類似的問題太高頻了,以至于我覺得可以專門寫一篇小文來說說看??纯次覀兪窃鯓託У艉⒆拥臏贤ㄒ庠傅?,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跟蹤這些家長的問題,深度交流,了解他們和孩子日常溝通的場景。 發(fā)現(xiàn)大家首先有這樣的問題:先是日常太忙,沒有太多時間和孩子溝通,然后,有了時間也不知道該和孩子說什么。 比如孩子剛剛上完一堂在線課,家長常常會問: “今天上課學(xué)到了什么?” “你覺得這個課怎么樣啊?” 比如孩子剛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家長常常會問: “讀完這本書/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 比如孩子放學(xué)回來,家長又會問: “今天開心不開心?” “今天有什么想和我分享的嗎?” …… 作為一個迫切渴望了解孩子的成年人,是不是這些問題非常熟悉,但是孩子在接收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常常不知所云,甚至拒絕回答,孩子內(nèi)心在想什么呢?
如果換個問法呢? “今天上課時看你好像很開心,發(fā)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了嗎?” “這本書/這篇文章里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 只是換個問法,孩子的回答就不同了。 因為完全開放性的問題太大了,而封閉式的問題又會阻止和限制孩子的思考,所以適當?shù)貙栴}縮小,讓問題具體,是和孩子建立正向溝通很重要的方法。 再回到日常的生活,很多家長還會說:這個方法我試了,可是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愿開口和我分享任何事情。不管用什么句式提問,孩子都拒絕溝通。 其實,孩子不愿意敞開心扉這件事,多數(shù)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解決也不是沒有辦法,但首先,你需要明確一點:好的溝通是雙向的。 當孩子不愿意和你分享時,先主動和孩子分享,也就是蜂窩常常說的“不把孩子當孩子”。作為家長,你可以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對話的朋友,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開心或者不開心,比如,“我今天工作有點不開心,有這樣的事情……”,分享完之后可以問問孩子“你有什么建議嗎?” 有時候,請求對方的意見,作出需要對方幫助的姿態(tài),是很好的打破對方戒備的溝通技巧。每個人都有“好為人師”的天分,孩子也不例外。 不要假設(shè)孩子提不出什么建設(shè)性的意見,也不要假設(shè)他們聽不懂。 主動分享,把孩子當成平等對話的朋友。當家長能主動和孩子開啟分享模式,傳達出去的不是一件具體的事情,而是對孩子的信任。而詢問孩子的意見,不僅僅是為了傾聽,更是為了產(chǎn)生交流。 如果孩子開始不愿意積極回應(yīng),也沒有關(guān)系,允許他先作為一個傾聽者。 作為家長,持續(xù)地主動分享,一定會產(chǎn)生化學(xué)反應(yīng)。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因為孩子關(guān)閉和你溝通的渠道,就是你們彼此喪失信任的結(jié)果。 這樣的信任喪失,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因此,這種信任的重建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成的。 工作里,我們常常會說到“用戶視角”,這是為了避免我們局限在自己的思維里,喪失對用戶的洞察和共情。 那么和孩子的溝通里,是不是也可以多一點“用戶視角”呢? 作為成年人的家長,有時候顯得太功利,太沒有耐心。依照著上面說的一步兩步,小技巧、小方法,改變了一下對待孩子的方式,我們就希望孩子馬上能有回應(yīng)并作出改變。 想想你此刻是不是也抱有這種期待? 但用孩子的視角思考一下,他們可能是這樣想的:很久沒有和爸爸媽媽聊過天了,好像也沒什么關(guān)系,似乎也并不是什么話都非對爸爸媽媽說不可。 對多數(shù)家長來說,可能都是第一次做家長。因此在理解孩子的問題上,難免缺乏經(jīng)驗和方法。但是別忘了,我們都曾經(jīng)是孩子,想想自己曾經(jīng)作為一個孩子,我們更渴望什么樣的溝通,以及渴望什么樣的父母。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用戶視角”。 所以,請記得上面說到的:孩子和你關(guān)閉溝通這件事,是你們長期缺乏溝通,也是長期信任的缺失。你需要放下成年人的功利心,不要苛求孩子馬上給你回應(yīng),而是持續(xù)地表現(xiàn)出信任和真誠。這需要耐心。 因為陪伴成長,本來就需要體恤和耐心,你一定不希望你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后,什么話都不愿意和你說吧。畢竟,能和自己的孩子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是件讓人非常期待的事。 有點啰嗦,最后說個蜂窩的小故事吧。 蜂窩有個七歲的孩子小孟,在體驗課里,他是全程沉默的,不舉手,不說話。 但是當艦長(老師)分享自己的故事板,問到孩子“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時,小孟在文字區(qū)夾雜著若干錯別字,打出了自己的建議。 艦長立刻口頭念出了小孟的建議,并且給了他肯定和感謝。 體驗課結(jié)束,小孟兩次跟媽媽提到參加蜂窩的課,媽媽卻擔(dān)心孩子不肯和人溝通會影響學(xué)習(xí)的效果,畢竟蜂窩采取的是 PBL (基于問題的學(xué)習(xí)方式),需要孩子深度地參與討論。 而小孟在生活里,一直是拒絕和爸爸媽媽主動溝通的。 在和小孟的媽媽電話了解情況,幾次溝通以后,小孟媽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給小孟報名了蜂窩的本科課程。 12次課程里,小孟從第一次第二次全程沉默,到第三次第四次文字參與,到后來忍不住舉手發(fā)言,到最后幾次還要舉手參加演講。 12次課程結(jié)束,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到小孟的變化,因為蜂窩的艦長給孩子的,是耐心和包容,以及孩子們最需要的理解。 媽媽在看見蜂窩艦長與孩子溝通方式后,也開始和孩子使用類似的方式對話,打開了主動分享模式,在第八次課后,小孟已經(jīng)會在課后主動和媽媽說:今天太激動了,我在作戰(zhàn)的時候,反駁了艦員小波的觀點! 這一切,只不過用了兩個月而已。 所以,想讓孩子和你敞開心扉,在孩子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前,先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真誠和信任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