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高考在即,作為從這座獨木橋走過的人,心中一直膽顫心悸,多少次噩夢都是這樣的場景——馬上要高考了,可什么都不會!
高考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點而已。知識改變命運,學而優(yōu)則仕,我們的一生會受到國家教育制度、考試制度、人才選拔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影響,這些制度姑且叫做——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吧,有關歷史在《資治通鑒》里都有點點滴滴的記載。
二
縱觀中國的歷史,有西周的升學選士與任官貢士制度,有秦朝的“吏師”制度,有兩漢的學校制度和察舉制,有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隋唐以后的科舉制。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壽終正寢,從此中國現(xiàn)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臺。
西周:升學選士與任官貢士制度
升學選士:“命鄉(xiāng)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
貢士是向天子薦舉人才的制度。西周貢士兩途:鄉(xiāng)舉里選;諸侯貢士。鄉(xiāng)舉里選在王畿之內施行,由大司徒主管,“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span>
秦代:“吏師”制度
秦代實行“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的“吏師”制度的目的,在于造就一批刀筆小吏。因此秦代重視考試,考法令,考誦書,考寫字、習文,還重視實際工作能力的考核,考核合格才委以小吏。
漢代:察舉制度
漢代察舉選拔人才的制度,以推薦為主,以考試為輔,在推薦的基礎上進行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度的重要特點。
所謂察舉,亦稱薦舉,是由漢王朝的三公九卿及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依據(jù)考核,把民間及基層官吏中的德才兼?zhèn)湔咄扑]給朝廷,由朝廷授予他們一定的官職或提高其官位。察舉的名目很多,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屬常科,經(jīng)常舉行的科目,又作歲舉,即為每年定時由各州郡長官按規(guī)定名額向朝廷薦舉人才之制;另一類屬非常科,或叫作特科、特舉,即根據(jù)皇帝需要臨時指定的特別選士科目。常科有孝廉、茂才等科;非??朴匈t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jīng)、明法、至孝、童子等科。
考試的方式有皇帝策試 、公府考試 、太學課試 、童子考試 等。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官人法
曹丕即帝位之后,聽從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官人法”具體做法是:
設置中正 ??ぶ眯≈姓?,州置大中正官,由司徒選擇“賢有識鑒”的現(xiàn)任朝廷官員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
品第人物 。中正官負責察訪與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現(xiàn)材料,并據(jù)此做出簡短的總評語。“家世”也稱“品”,本人才德謂之“狀”,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狀”后評定其等第。等第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按品授官。 中正官將品第士人的有關檔案材料造成表冊,定期送交司徒府,司徒核定后再由尚書隸用。通常是官位尊卑與品第高低必須相符,即上品者任高官,下品者任卑職。要升官必須升品,而降品即等于免官。
隋朝到清末:科舉制度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于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于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qū)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舍三個顯著的特點??婆e制從隋朝大業(yè)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jīng)歷了1300年。
現(xiàn)代的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不必多少,大家都很熟悉。記得在我工作過的神頭一電廠有一個“培訓、考核、使用、待遇”一體化的體系,可以說是社會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在企業(yè)的實踐與應用。
三
在《資治通鑒》魏紀五里記載了魏明帝進行的一次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改革:
帝深疾浮華之士,詔吏部尚收盧毓曰:“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必箤υ唬骸懊蛔阋灾庐惾硕梢缘贸J?;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按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zhèn)螠嗠s,虛實相蒙?!钡奂{其言。詔散騎常侍劉邵作考課法。邵作《都官考課法》七十二條,又作《說略》一篇,詔下百官議。
大意是:魏明帝曹睿對華而不實的士人深惡痛絕,下詔給吏部尚書盧毓說:“選拔舉薦人才時,不要唯名是取,名聲如同地上的畫餅,只能看不能吃?!北R毓說:“憑名聲選拔,不足以得到奇異的人才,但可以得到一般的人才;一般的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然后才會出名,不應當痛惡這樣的人。我既不能夠識別奇異的人才,而主事官吏的責任又是根據(jù)名次按常規(guī)任命官職,只有從以后的實際中檢驗了。古代以上奏陳事考察言談,用實際工作考察能力。如今考績的辦法已經(jīng)廢馳,只是憑借贊譽或毀謗的輿論決定晉升和罷免,所以真假混雜,虛實難辨。”明帝接受了他的建議,頒布詔書讓散騎常侍劉邵制定考課法。劉邵制定《都官考課法》七十二條,又作《說略》一篇,下詔讓百官討論。
《資治通鑒》也記載了司隸校尉崔林、黃門侍郎杜恕、司空掾北地傅嘏發(fā)表的意見,有的人同意、有的反對、有的提出了新的思路,最后久議不決,此事竟沒有實行。
司馬光就此了發(fā)表了長篇論斷。他說: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是故求之于毀譽,則愛憎競進而善惡渾淆;考之于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zhèn)蜗嗝?。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無所復逃矣。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為曲私欺罔之資也。
我從網(wǎng)上檢索《都官考課法》的內容,都沒有查到。按照這幾個人的而評論,應該是這項制度很細,也太細吧。反正,這一次改革歇菜了。
四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無疑是最為公平的一項制度,我們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年代。
??忌鷤內〉煤贸煽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