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元旦登封、洛陽之行的最后一站是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歷史背景:東漢永平7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抵洛陽,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jīng)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
白馬寺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現(xiàn)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

洛陽白馬寺現(xiàn)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算是最大的看點啦。下圖為山門之前的“白馬”

第一古剎

下圖為“大雄殿”,白馬寺內(nèi)最珍貴的造像大多存于殿內(nèi)

科普:關(guān)于“夾纻法”,夾纻漆像又稱干漆夾纻像或干漆像,它是塑像的一種方法,它先用泥、草等做成原胎,然后再用麻(布)、絲、棕等裱裹縛纏,再行涂漆。如此經(jīng)過多次反復后,再脫去原胎(即將泥、草等取空),故又稱“脫空像”。最后彩繪,甚至描金,這種造像方法具有厚實、穩(wěn)重、豐滿的特色,并且還有重量輕、色澤鮮、耐酸耐堿、防腐防潮、結(jié)實堅固、經(jīng)久不壞等特點,因為重量輕,便于移動,故又稱“行像”。這一造像技術(shù)始于東晉著名雕塑家、畫家戴逵,唐代夾綸漆像工藝高度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