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醬油的制作與下游技術工藝 摘要:醬油和食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調味品。本文介紹了醬油的制作工藝流程,以此讓大家對生活中不起眼醬油的加工技術有所了解。 關鍵詞:醬油、工藝流程、下游技術、工業(yè)生產、操作規(guī)范、高鹽稀態(tài) 前言:目前我國是世界上醬油產銷量最多的國家,世界第一。但我國如今依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受到人民消費水平低及醬油生產能力(高鹽稀態(tài)工藝的生產能力)低的種種限制,目前只能是一個生產低質醬油的“制造大國”。我國年產醬油總量高達500多萬噸,但是占總量90%的醬油是由發(fā)酵期不足一個月的速釀工藝(低鹽固態(tài)工藝)生產的,而且占醬油總量中的70%~80%是三級醬油,即國家標準GB18186-2000中最低一級標準的醬油。由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工藝生產的高品質醬油(一般發(fā)酵期在4~6個月)僅占醬油總產量約10%。目前的產量雖然少,但發(fā)展勢頭很好,國內不少的知名醬油生產企業(yè),都在相繼投入大量資金。 醬油俗稱豉油,主要由大豆、淀粉、小麥、食鹽經(jīng)過制油、發(fā)酵等程序釀制而成的。醬油的成分比較復雜,除食鹽的成分外,還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咸味為主,亦有鮮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肴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肴的色澤。我國人民在數(shù)千年前就已經(jīng)掌握釀制工藝了。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生抽較咸,用于提鮮;老抽較淡,用于提色。 隨著社會體制的不斷完善,醬油也由相關部門進行了準確的定義與分類。釀造醬油的國家標準(GB18186—2000),于2001—09—01實施。配制醬油的行業(yè)標準(SB10336—2000),于2000—12—20實施。這些標準就醬油的定義、分類作了規(guī)范的解釋。 一、釀造醬油 釀造醬油是以大豆或脫脂大豆、小麥或麩皮為原料,經(jīng)微生物發(fā)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香、味的液體調味品。釀造醬油按工藝分為兩類: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醬油和低鹽固態(tài)發(fā)酵醬油。 醬油生產原料分為基本原料(如蛋白質原料、淀粉質原料、食鹽和水等)和輔助原料(如增色劑、助鮮劑、防腐劑等)。蛋白質原料和淀粉質原料應具有蛋白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適量、利于制曲和發(fā)酵、無霉變、無異味、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等特點。 蛋白質類原料:蛋白質原料為米曲霉生長提供氮源,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黨敏娜. 高鹽稀態(tài)醬油發(fā)酵菌種的選育及工藝改良研究. 暨南大學. 碩士. 2005: 46-53),因此應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常用的有大豆、蠶豆、豌豆、豆餅、豆粕、花生餅、葵花子餅、菜籽餅、芝麻餅、椰子餅、糖糟等。 淀粉質原料:淀粉質原料為微生物生長提供碳源,是產生酯類等香氣成分的前提物,并能賦予醬油甜味和粘質感,常用的有麩皮、碎米、米糠、玉米、醬油生產工藝流程 1、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醬油: 1.1前期蒸煮、制曲、發(fā)酵: 原料浸泡(浸泡罐或者浸泡池)→原料鍋(斗式提升機)→原料潤水(潤水絞龍)→混合料蒸煮(蒸煮鍋)→孰料出鍋(下料斗)→熟合料出料(定量機)→熟料輸送(皮帶輸送機)→孰料冷卻(風冷機)→混合料接種(接種混合機)→混合料輸送(平面輸送機)→制曲通風(釀造專用風機)→溫度濕度調節(jié)(加溫加濕裝置)→翻曲(翻曲機)→出曲(真空吸曲送料系統(tǒng)或人工)→鹽水罐→溫水罐→發(fā)酵(發(fā)酵罐或池)→瞬時高溫滅機→板框式過濾機→室外沉淀罐。 1.2中期調配: 溶糖鍋→調配罐→煮色鍋→濃縮鍋→瞬時高溫滅菌機→老抽用板框式過濾機→生抽用燭式過濾機→室內沉淀罐。 1.3后期包裝線 上瓶機→外刷瓶機→洗滅灌封一體機→貼標機→熱收縮膜機→自動裝箱機→入庫 2、低鹽固態(tài)發(fā)酵醬油: 2.1原料處理: 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后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準。 ②混和:餅粕潤水后,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 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淀粉蒸熟糊化,并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2.2制曲: 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曲霉菌種經(jīng)純粹擴大培養(yǎng)后的種曲0.3—0.4%,充分拌勻。 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后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后連續(xù)通風。 制曲溫度在孢子發(fā)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 30—32℃為宜。 2.3發(fā)酵: 成曲加12—13°Be‘ 熱鹽水拌和入發(fā)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浸出淋油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醬油萬分溶于其中,然后從發(fā)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 2.4后處理:淋油、滅菌: 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采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huán)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制(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二、釀制醬油與下游工藝 向醬油內加入添加劑和把不同批次質量有差異的醬油適當搭配,主要由酸水解蛋白調味液與部分釀造醬油配制而成的液體調味液,調制出不同品種規(guī)格的醬油,使成品醬油的各項理化指標符合標準。 在醬油工藝流程中有三個分離工序:1. 從壓榨的生醬油中去除不純物; 2.入火后去除一次濁液;3.從一次濁液中回收醬油。一般使用微濾膜分離技術4.采用了反膠團萃取技術使得醬油能從油水混合物中完全分離出來。 參考文獻: [1]王海鷗.現(xiàn)代食品工程高新技術.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7 [2]趙謀明.調味品.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1 [3]宋鋼.調味技術概論.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 [4]張衛(wèi)兵等.調味品加工工藝配方.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 [4]王博彥,金其榮1發(fā)酵有機酸生產與應用手冊 [5]1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390-4341 [6]上海市釀造科學研究所1發(fā)酵調味品生產技術 [7]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2.21[3]姜錫瑞1酶制劑應用手冊 |
|
|
來自: 寂寞的季節(jié)314 > 《加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