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平(閩南語:漳平市,白話字:Chiu?-ph?ng-chhī,閩拼:Zniūpíng-c?),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意,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北溪)上游,介于北緯24°54′-25°47′,東經(jīng)117°11′-117°44′之間,地處閩西的東大門,東毗永春、安溪,南連華安、南靖,西鄰新羅,北接永安、大田,外接廈門等閩南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內(nèi)聯(lián)閩、粵、贛腹地。漳平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縣,1990年撤縣建市。通行閩南方言漳州腔漳平話,閩南語系漳州腔漳平話(部分地區(qū)如溪南新橋等接近泉州地區(qū)為泉腔)。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同年,明兵克福建,擒元末一度統(tǒng)治福建近4年的陳友定。改路為府,共領(lǐng)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等八府。漳州路于1368年(洪武元年)改為府。龍巖縣隸漳州府。1471年(明成化七年),福建巡撫據(jù)龍巖縣民林廷琥等建議奏聞獲準,析龍巖縣居仁、聚賢、感化、和睦、永福五里置漳平縣,屬漳州。1536年(嘉靖十五年)劃出聚賢里置大田縣??h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意。1929—1934年曾建蘇維埃政府,1949年6月21日解放。屬龍巖專區(qū)(地區(qū))。1956年寧洋縣撤銷,縣城雙洋鎮(zhèn)入屬。1990年8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成為福建省第九個縣級市,1996年11月成為省直轄市,由龍巖市代管。 行政區(qū)劃1990年8月15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漳平撤縣建市(縣級市),以原漳平縣的行政區(qū)域為漳平市的行政區(qū)域。同年12月1日,漳平市正式成立。漳平市共設5個鎮(zhèn),11個鄉(xiāng),10個居民委員會,182個行政村,1703個村民小組。 2013年9月30日漳平市撤消西園鄉(xiāng)、南洋鄉(xiāng),設置西園鎮(zhèn)、南洋鎮(zhèn),轄2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zhèn)、4個鄉(xiāng),26個居委會、176個村委會。 菁城街道:駐菁西,轄7個社區(qū)。 桂林街道:駐上桂林,轄7個居委會。 新橋鎮(zhèn):駐新橋,轄2個居委會、25個村。 永福鎮(zhèn):駐福里,轄1個居委會、27個村。 溪南鎮(zhèn):駐溪南,轄1個居委會、16個村。 雙洋鎮(zhèn):駐城內(nèi),轄1個居委會,12個村。 和平鎮(zhèn):駐和平,轄7個村。 拱橋鎮(zhèn):駐拱橋,轄8個村。 象湖鎮(zhèn):駐象湖,轄12個村。 赤水鎮(zhèn):駐赤水,轄1個居委會,9個村。 蘆芝鄉(xiāng):駐和宅,轄5個居委會。 西園鎮(zhèn):駐可人頭,轄9個村。 官田鄉(xiāng):駐官東,轄12個村。 南洋鎮(zhèn):駐南洋頭,轄9個村。 吾祠鄉(xiāng):駐后隔洋,轄9個村。 靈地鄉(xiāng):駐靈地,轄11個村。 地理地形地貌 漳平,地處戴云山、玳瑁山和博平嶺三大山脈結(jié)合部。九龍江北溪橫切中部,將漳平分成南北兩半。地勢由南、北向中部河谷傾斜,呈馬鞍形。中部沿江兩岸為漳平市地勢較為平緩的河谷、丘陵地帶。北部以新橋溪為界,東緣屬戴云山脈南端的西南坡,西緣屬玳瑁山脈的東南坡。兩坡相向,構(gòu)成狹長的新橋溪河谷地帶。其東,戴云山支脈兩支由大田和安溪入境,向西南延伸至九龍江北岸。兩支脈間,形成溪南溪河谷地帶。其西,有玳瑁山支脈由北部的永安入境,分兩支向南延伸至南洋北部。兩支脈間,有雙洋溪蜿蜒南流,形成赤水、雙洋等山間盆地。九龍江以南,大部分地區(qū)為博平嶺山脈所盤踞。地勢高峻,四周群山聳峙,下浙溪流經(jīng)中部,形成平均海拔750米左右的永福山間盆地。地勢由西南向東北九龍江河谷趨降。 氣候漳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中部河谷地帶受海洋性季風影響,為南亞熱帶氣候。具有溫熱濕潤,雨水充足,冬短無嚴寒,夏長無酷暑,垂直氣候顯著,干濕季節(jié)分明,災害性天氣時有發(fā)生等特點。 |
|
|
來自: 葉立敏 > 《漳平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