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 編輯本段 原文折疊 編輯本段 譯文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捉了幾只(蝗蟲)詛咒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自己一人(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將要吞下去。周圍的人忙勸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說完)于是就把它吞了。從此蝗蟲不再成災。[1] 折疊 編輯本段 注釋1、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貞觀為唐太宗年號。 2、京師:京城,當時定都長安。 3、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獵和躬耕的園林。 4、掇:抓取。 5、予:我。 6、遽:馬上。 7、諫:委婉地規(guī)勸。 8、朕:皇帝自稱。 9、躬:身體。 10、冀:希望。 11、是:這(是)。 12、蝕:吞下。 13、遂:立刻 14、予一人:我自己一人。 15、咒:批評 16、作:起,興起 17、其:如果 18、食:吃 19、諫:諫人 20、過:罪過 折疊 編輯本段 閱讀提示折疊 編輯本段 精神用意精神: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勇于承擔責任和堅決消滅蝗蟲的決心。 用意:說明皇帝關心百姓。 折疊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吳兢:唐朝史學家。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季札第47代孫。仕歷大部份時間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則天當政時,吳以"有史才"之名,被薦入史館修國史。吳兢作為史官發(fā)揚了歷代史官言、諫官的優(yōu)秀品格。他除能秉筆直書,還能不顧個人安危直陳政事。唐中宗在武則天去世后無力駕馭朝政,武三思、韋后、安樂公主各派勢力都在拉邦結(jié)派,政爭不斷,朝臣人人自危。安樂公主要廢太子而自立,太子因發(fā)動兵變失敗而被殺,后又把矛頭指向相王李旦。吳兢在此嚴峻形勢面前,他寫了《上中宗皇帝疏》,勸誡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誼,最終保住了相王李旦。數(shù)年后李旦執(zhí)政,是為睿宗。吳在唐玄宗執(zhí)政時,反對玄宗集大權(quán)于一身,群臣不敢納諫的局面,上疏玄宗要改變賞簿罰重、不聽諫言、繞開吏部自行任命官員的做法。他主張朝廷行政運作要按規(guī)章制度行事,他說:"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職分,而不可輒有侵越也。"吳兢從事修史工作長達40余年。他還利用業(yè)余時間寫出了紀傳體《唐書》、編年體《唐春秋》。吳兢后因與劉知幾撰寫《武后實錄》時,不替當朝宰相張說隱諱其惡,而被貶官荊司馬,后在天寶年間才得以返朝。晚年還執(zhí)著于修史工作。吳兢撰寫的《貞觀政要》,后來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課。這部書九世紀傳入日本,德川幕府在1615年頒布《禁中并公家法度》中規(guī)定天子必讀此書。因此,《貞觀政要》對日本政局也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吳兢終年80歲,因病去世。 折疊 編輯本段 有關資料《貞觀政要》是一部政論性的史書。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jīng)濟上的重大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姓名:李世民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廟號:太宗 謚號:文皇帝唐高宗加謚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加謚文武大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生卒時日:公元599年~649年 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wèi)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后,統(tǒng)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zhí)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系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jié)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后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太宗的飛草非常著名,開創(chuàng)了行書寫碑。太宗詩歌在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太宗編寫了著名的秦王破陣樂。在《帝范》《唐會要》等書籍中,對太宗的政治理論有相當多的描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