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魚形相抱旋轉(zhuǎn)的太極圓圖(以下簡稱“陰陽魚”圖),這個形象實在是太過深入人心了。以至于,不少人心目中的“太極圖”只有這一種形象,而忽視了這個形象也是一個歷史的產(chǎn)物。事實上,“陰陽魚”形的太極圓圖,其產(chǎn)生的時間之晚,可能會讓大家感到驚訝的。 它絕不是影視劇上演義的那樣,太上老君、姜子牙等人,從開天辟地的時候、從殷周的時候,就知道將這兩條陰陽小魚到處涂抹在自己的衣服和法器上。 借著“國學”的東風,各路神魔亂舞,這些大神們將“太極”、“陰陽”混為一談,仿佛這些概念天然是與“陰陽魚圖”一母同胞的。再以這圖去標識、解釋《老子》、《周易》等先秦文獻的做法,就好像“陰陽魚”打伏羲畫八卦時就有了一樣。但是,這顯然是違背常識的。 不說“陰陽魚”圖的誕生極晚,作為其前身的一系列名為《太極圖》的圖形,也都早不到哪里去。從比較有意義的時期開始算,則要追溯到五代末的一位高人,他在華山壁上刻下的“無極圖”,應該是一系列“太極圖”的始祖。  【1】華山壁上“無極圖” 這個故事記在清初黃宗炎(黃宗羲的弟弟)所作的《圖學辨惑》一書中,他說: 
 這個故事太過傳奇,似乎只能當作故事看。但是《圖學辨惑》一書是很嚴肅的學術書,受宋明以來“河圖洛書學”的影響,當時討論“圖學”系統(tǒng)的傳承,是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五代末宋初的一位高人——陳摶?!肚f子·逍遙游》中有這么幾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所以陳摶號扶搖子,字圖南。說他“高”,從名字號中就看出來了,以鯤鵬為志,以九萬里為遠。 據(jù)說扶搖子先生能未卜先知,他騙還未當上皇帝的青年趙匡胤下了一盤圍棋,將華山作為賭注贏了下來,趙匡胤踐祚后就兌現(xiàn)這許諾了。扶搖子先生尋思要在華山上留下點什么,自己的一生所學才不至中絕,于是將呂洞賓傳授給他的《無極圖》刻在了石壁上。 這《無極圖》創(chuàng)自給漢文帝傳授了《老子》的河上公,經(jīng)魏伯陽載入《周易參同契》,又輾轉(zhuǎn)授予呂洞賓,才被扶搖子先生所得。這劇情應該很適合大家的接受習慣——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要說金庸小說的套路沒受過這個故事的啟發(fā),那真是昧著良心了。 下圖就是這個傳說中的《無極圖》:  無極圖 清初,毛奇齡所作的《太極圖說遺議》一書中,就上面這個圖的形狀,從《周易參同契》中找出了兩個原型,分別是《水火匡廓圖》和《三五至精圖》。他身后的胡渭,在其《易圖明辨》一書中,記錄了這兩圖的樣式:  水火匡廓圖 顯而易見,黑白色各自代表陰陽,陰陽又喻為“水火”?!八稹苯粷?,為《周易》中《坎》、《離》、《未濟》、《既濟》四卦的動態(tài)交替呈現(xiàn)。這個圖,大約本身是道教用來指導煉丹的丹圖。  三五至精圖 大家可以參看上文所引陳摶的《無極圖》,很明顯,《水火匡廓圖》和《三五至精圖》,的確是其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扶搖子的《無極圖》,留在華山石壁上,想必很寂寞。幾十年之后,一位名叫周敦頤的學者,為此圖做了注解,并將此圖流播世間。鯤鵬破壁而出,千載絕學終于大興于宋明之際。 【2】周氏太極圖 按宋代朱震《漢上易傳》的舊說,以及后來各路易學家的輾轉(zhuǎn)解釋,一種說法認為,陳摶將此《無極圖》傳給了種放,種放傳給了穆修,穆修又傳給了周敦頤,此圖終于大放光彩。 假設周敦頤自穆修處得此《無極圖》真有其事,他的貢獻卻不在于簡單的復刻。他將此圖做了一些細微的改造,更重要的,為其寫了一篇震鑠古今的解說:《太極圖說》。自此,此圖就正式更名為《太極圖》了。 周氏《太極圖》,借其圖說而大行天下,原來的不傳之密,經(jīng)此而變得盡人皆知了。關于他的原《太極圖》,細節(jié)上仍有許多爭議,下面選用的是《宋元學案》中的圖樣:  周氏《太極圖》 比周氏的《太極圖》更著名的,是他的《圖說》: 
 經(jīng)過他的解釋,大家遂明白這個圖的幾個部分含義,象征著一個宇宙終始的過程。最上面的圓圈象征“無極而太極”,依此因動靜而生陰陽,因陰陽而生五行,生乾坤男女,生萬物,最后“原始反終”而復歸于“無極而太極”。 周敦頤的《圖說》,一面打開了宋明儒的宇宙視野,一面也為道教的丹學提供了助緣。所以宋明儒的易圖,道教的丹圖,作為兩個大的分類,將其所傳的《太極圖》演化出了無數(shù)變種,數(shù)不盡數(shù)。 比如下面這一幅,就是南宋寶慶年間的一位道士,蕭應叟,所記錄的《太極妙化神靈混洞赤文圖》:  太極妙化神靈混洞赤文圖 蕭道長用周敦頤《圖說》中所描述的“原始反終”的過程來解釋其煉丹的“金液還丹”的理論。具體的理論我也不懂,但是蕭道長將《太極圖》改為丹圖的意思,是一目了然的:右側(cè)是易圖,左側(cè)是丹圖,古書自右而左,顯然是以易圖的原理來解釋丹圖的意圖。 這個《太極妙化神靈混洞赤文圖》,名字雖然冗長,顯然仍屬于《太極XX圖》的序列之中。 【3】太極圓圖系列 今人熟知的“太極圖”,是屬于圓圖的序列。圓圖的構(gòu)圖簡潔靈動,一產(chǎn)生便震驚學人,迅速風靡了起來。周氏《太極圖》倒逐漸被遺忘了。 而圓圖的序列中,“陰陽魚”圖算是比較早的一種圓圖:  天地自然河圖 這個圖很熟悉是吧?但是它問世的時候本與“太極圖”無關,當時人們心中的“太極圖”,主要還是周氏《太極圖》的樣子。 上圖的本名是《天地自然河圖》。這個名字本來是想說它是“河圖洛書”序列中的一種“河圖”,所以名字叫做《天地自然河圖》。 上圖記載在明初的一本名為《六書本義》的書中。照這個書里的說法,這個圖是南宋的蔡元定從四川找來的。但是很多人認為這不可能,謹慎地說,這樣的構(gòu)圖還是看作明代的產(chǎn)物比較合理。 此圓圖一問世后,必然會震動世人。如明代中期的一位大易學家、理學家,來知德,他也畫了一幅《圓圖》,認為《周易》的大義都在其中:  圓圖 來知德認為這個圖表示了三層意思:對待者數(shù)、主宰者理、流行者氣。大家觀感上的陰陽魚抱起來轉(zhuǎn)圈圈的形象,就是他所說的“流行者氣”的意思。 經(jīng)過了這些演變,明朝晚期的章潢寫的《圖書編》一書中,終于給這“圓圖”安上了“太極圖”的名字:  古太極圖 終于,大家今天所熟悉的“太極圖”,在這幅《古太極圖》中名實合一了。而且,周圍排以八卦卦名,和今日“太極圖”的種種結(jié)構(gòu)都極相似了。 從“名實合一”的角度講,我們所說的“陰陽魚”的《太極圖》,是自明朝晚期的章潢才出現(xiàn)的。之前的“太極圖”,都是指周氏《太極圖》。章潢借了周氏《太極圖》的名字,和各種“圓圖”的構(gòu)圖,合成了今日所謂的《太極圖》。 【4】后記 因為之前寫了一篇關于《易經(jīng)》與《老子》中“陰陽”概念的文字,整理的過程中,涉及了“太極圖”的出現(xiàn)時間。所以就想,干脆將“太極圖”的歷史簡要整理一下,為感興趣的朋友們做個參考。 所謂“歷史”,往往有多種含義,至少有我們心目所期待的“歷史本來的真相”,與“前人所講述的真相”的分別。然而,無論是哪一種“真相”,在這個場合中都是罕見的。不客氣的說,簡書中各種所謂的“歷史”,只不過是戲說而已。我這篇文章,盡量試圖展現(xiàn)“前人所講述的真相”,這是否就是“歷史本來的真相”,這有待于想深入的朋友自行去考證研究。 所以我介紹的每一種“太極圖”,都盡量說明此圖的作者是誰,載于何書。至于原書的觀點是否可靠,則絕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拙文只是試圖展示一種看似有“劇情”的演進過程而已。視為戲說可以,當作“歷史”,則建議大家去深思明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