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舌頭應該從舌質(zhì)、舌苔以及舌底的血管經(jīng)絡(luò)等幾方面進行。其中,舌質(zhì)包括了舌的大小、形狀、顏色、厚薄度、軟硬度以及表面裂紋情況;舌苔包括了顏色、潤澤度、厚薄度以及是否有苔斑;舌底血管脈絡(luò)主要從長短、粗細進行觀察。 中醫(yī)認為,舌尖代表心肺,舌中代表脾胃,舌根代表腎,舌兩側(cè)帶肝膽。 臟腑的病變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規(guī)律。對此古代醫(yī)籍有不同的劃分記載,其中比較一致的說法是:舌質(zhì)侯五臟病變?yōu)橹?,?cè)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變?yōu)橹?,?cè)重氣分。 望舌順序:舌質(zhì)→舌苔→舌底血管脈絡(luò) 一,望舌質(zhì) 1,望神 分類: (1)有神,榮潤紅活,有生氣,有光澤。主證:善候。 (2)無神,枯晦死板,無生氣,失光澤。 主證:惡候。 2,望舌色 分類: (1)淡白舌:舌色淺淡,白色偏多,紅色偏少,甚至全無血色。 主證:虛證。 1)氣血兩虛(淡白光瑩,舌體瘦?。?/div> 2)陽虛寒濕(淡白濕潤,舌體胖嫩) (2)淡紅舌:白里透紅,明潤光澤。正常舌象,氣血調(diào)和。 (3)紅舌:舌色鮮紅,較常色紅。 主證:熱證。 1)實熱(鮮紅起芒刺,兼有黃厚苔) 2)虛熱(鮮紅少苔或無苔,或有裂紋) (4)絳舌:舌色深紅,較紅舌紅。 主證:熱證血瘀。 1)外感熱病:熱入營血(舌絳有苔或有紅點、芒刺) 2)內(nèi)傷雜病:陰虛火旺(舌絳少苔或無苔,或有裂紋) 3)內(nèi)傷雜病:血瘀(舌絳少苔而津潤) (5)紫舌:舌色淺紅而帶藍,或淡紅而帶青;紫舌分淡紫、絳紫和青紫(紫為紅、藍合成的顏色)。 主證:寒證、熱證。 1)寒證:寒凝血瘀(淡紫或青紫濕潤)。 2)熱證:熱盛傷津(絳紫而干枯少津) (6)青舌:舌色如皮膚上暴露之“青筋”,缺少紅色,如水牛之舌(青為淡藍之色)。 主證:陰寒證、瘀血證。 1)陰寒證:寒凝陽郁(全舌發(fā)青)。 2)瘀血證:瘀血內(nèi)阻(舌變發(fā)青)。 3,望舌形 分類:老嫩舌、胖大舌、胖瘦舌、點刺舌、裂紋舌、齒痕舌、光瑩舌。 (1)老嫩舌 1)老舌:舌質(zhì)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蒼老。 主證:實證。 2)嫩舌:舌質(zhì)紋理細膩,形色浮胖嬌嫩。 主證:虛證。 (2)胖瘦舌 1)胖大舌:舌體大于正常,伸舌滿口,多伴齒痕。 主證:水濕、痰阻。 1,脾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淡白胖嫩苔水滑)。 2,脾胃濕熱,痰熱內(nèi)蘊(yun)(舌紅胖大苔黃膩)。 2)瘦薄舌:舌體瘦小而薄。 主證:氣陰不足。 1,氣血兩虛(瘦薄而舌淡)。 2,陰虛火旺(瘦薄而色紅絳且干燥)。 (3)點刺舌 1)紅點/星舌:點是突起于舌面的紅點、白色或黑色星點。大為星,紅星舌;小為點,紅點舌。 2)芒刺舌:刺是突起于舌面的軟刺及顆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主證:臟腑熱極,血分熱盛。 1(紅點)溫毒入血,熱毒乘心,濕熱蘊血分。 2(白點)脾胃氣虛,熱毒攻沖,糜爛之兆。 3(黑點)血中熱盛,氣血壅滯。 技巧:舌尖:心火亢盛;舌邊:肝膽火旺;舌中:胃腸熱盛。 (4)裂紋舌 裂紋舌:舌面上出現(xiàn)各種形狀的裂紋、裂溝(裂溝中有舌苔覆蓋者為先天性裂紋舌)。 主證:陰血虧損。 1)血虛:血虛不潤(淡白舌有裂紋)。 2)陰虛:熱盛傷陰(紅絳舌有裂紋)。 3)脾虛:脾虛濕侵(淡白胖嫩齒痕舌有裂紋)。 (5)齒痕舌 齒痕舌:舌體邊緣有牙齒的痕跡,常與胖大舌同見。 主證:脾虛濕盛,脾腎陽虛,久病多兼血瘀。 1)脾虛或氣虛(淡紅+齒痕) 2)寒濕壅盛,陽虛水停(淡白胖大而潤+齒痕)。 (6)光瑩舌 光瑩舌:舌面光潔如鏡,光滑無苔,又稱“光滑舌”,“鏡面舌”。 主證:胃陰枯竭。 1)脾胃損傷,氣血虧極(淡白而光瑩)。 2)水涸火炎,胃腎陰枯(紅絳而光瑩)。 4,望舌態(tài) 分類:軟、硬、歪、顫、縮、吐、縱。 (1)軟 痿軟舌:舌體軟弱無力,而不能隨意伸縮回旋。 主證: 久病→虛損。 暴病→熱灼。 1)氣血俱虛(久病舌淡而痿)。 2)陰虧已極(久病舌絳而痿)。 3)熱灼津傷(新病舌干紅而痿)。 (2)硬舌 強硬舌:舌體板硬強直,失其柔和而運動不靈。 主證: 外感:熱邪。 內(nèi)傷:風痰。 1)熱入心包,舌無主宰;高熱傷津,筋脈失養(yǎng)(舌紅絳少津)。 2)風痰阻絡(luò),舌脈失養(yǎng)(舌胖苔厚膩)。 3)中風或中風先兆(舌淡紅或青紫,舌強語言謇澀)。 (3)歪舌 歪斜舌:伸舌時舌體偏向一側(cè),或左或右。 主證:肝風夾痰,痰瘀阻絡(luò)。 1)肝風發(fā)痙(舌紫紅勢急者)。 2)中風偏枯(舌淡紅勢緩者)。 (4)顫舌 顫動舌:舌體震顫抖動,不能自主。 主證:虛損動風。 1)血虛生風(舌質(zhì)淡白而顫)。 2)陰虛動風(舌紅少苔而顫)。 3)熱極生風(舌質(zhì)紅絳而顫)。 (5)縮舌 短縮舌:舌體緊縮不能伸長。 主證:危重證候。 1)寒凝筋脈,舌脈攣縮(舌淡白或青紫而濕潤)。 2)熱盛傷津,舌脈攣急(舌紅絳干燥而短縮)。 3)痰濁內(nèi)阻,經(jīng)氣阻滯(舌胖苔滑膩而短縮)。 4)氣血虧極,舌失充養(yǎng)(舌淡白胖嫩而短縮)。 (6)吐舌 吐弄舌 吐舌:舌伸出口外,不立即回縮。 弄舌:舌反復吐而即回,或舌砥口唇四周,掉動不寧。 主證:心脾有熱。 1)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吐舌)。 2)中風先兆或小兒智力發(fā)育不全(弄舌)。 (7)縱舌 弛縱舌:舌體伸長于口外,回縮困難,流涎不止。 主證:實熱、氣虛。 1)實熱內(nèi)踞,痰火擾心(舌色深紅,舌體腫滿,堅斂干燥)。 2)氣虛之證(舌體舒寬,麻木不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