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稱討新娘子。男女雙方都在家里辦酒席,租借可以拆裝的“勃倒廳”搭在屋前空地,雇廚師掌勺,請人幫忙宰雞殺鴨洗菜,親戚女眷涮碗洗筷。男家賓朋都先到主家吃晚飯,稱“隔夜落桌”。落桌只用6張桌子,人多就吃流水席。女家賓朋則出嫁的當(dāng)天到,中午一頓酒席。 第二天為正日,迎親出發(fā)時(shí)間視路程遠(yuǎn)近和到女家的時(shí)辰而定,一般下午到女方家。從迎親船??颗液訕虻叫履镒由限I,男家都要用帖子開道,一般有:到門、謁慈、尊太、外太、請望、扶鸞、月老、歸寧等8個帖子,有大六禮:登龍、請舅、請新、扶鸞、祈啟、請送;小六禮:接炮、承樁、帶纜、接跳、挽迎水、接竹。帖子都以男方父親出面,到門帖上寫:“全福忝眷××郡×××鞠躬”;其他帖上寫:“××之敬忝眷×××鞠躬”,或“××之敬姻眷×××頓首拜”。除到門帖外,其他帖子中都要放現(xiàn)鈔,大小六禮可各用一個帖子,按名目分包現(xiàn)鈔。謁慈俗稱孝娘盤,報(bào)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也包括坐月子時(shí)母親來服侍的辛苦,其中盛一只連腳蹄子和兩條鯉魚、兩瓶酒,蹄子上蒙小塊方紅紙,用連腳蹄子意即毛腳女婿。 迎親船一般為兩艘,前一艘較大是為新娘子和送親人準(zhǔn)備的,媒人、喜娘、鼓樂手乘坐,稱迎船,船棚上披紅綢掛彩球燈籠、兩邊各放一根匝紅紙圈連根帶葉的長杜園竹(稱迎花竹),船頭上放花轎;后一艘小些稱賬船,為管賬先生、相幫人等所乘。如到吳縣東山等遠(yuǎn)地娶親,往往要用幾艘船,組成一個船隊(duì)。 迎親船起篙開櫓要放炮杖,去和回一路上鑼鼓嗩吶聲不斷,以向四面八方宣揚(yáng)。迎親船到達(dá)女家所在的河港,左鄰右舍用竹竿、篙子或小船等揦柵,討喜糖喜煙,女家派人數(shù)揦柵的個數(shù),如果成單,就在自家河橋設(shè)最后一個柵。松陵鎮(zhèn)上娶親,迎親船剛出發(fā)就會有人揦柵。將到女家河橋時(shí),迎親船放炮杖以示通知,女家緊接放炮杖,稱接炮。 女家事先在河橋旁釘好帶纜的木樁,上頭裹紅紙。迎親船到女家河橋,有專人接纜繩套在纜樁上,接跳板,接迎花竹,接燈籠,分別稱承樁、帶纜、接跳、接竹、登龍(燈籠)。女家還有人從船頭下提一桶水上岸,稱挽迎水。 首先上岸的是端喜盤的,依次是媒人、喜娘,轎夫抬著花轎,媒人沿途向看熱鬧的發(fā)喜糖。端喜盤的在女家手持大紅燈籠的兩人引領(lǐng)下,端上“到門帖”站在街沿石前,面露喜色不開口,女家長輩接收后,再回到船中依次端其他帖子,一直由燈籠護(hù)衛(wèi)。女方娘舅或姑夫一一拆封,其他長輩圍著出主意,對帖子中裝的現(xiàn)鈔或多或少進(jìn)行評價(jià),甚至討價(jià)還價(jià)。端盤的就原封端回賬船,請賬房先生估摸著加錢。往往一個帖子要來回幾趟,如果一次成功,看熱鬧的要嘲笑女家太賤。端盤結(jié)束,并通過新娘子弟兄們設(shè)在大門口的行桿柵(一般用竹杠橫著,男方下禮亦重),媒人才帶相幫人入座喝茶,喜娘進(jìn)待嫁女房中張羅。女方相幫人將嫁妝一件件整齊碼放在屋前場上,讓四鄰檢點(diǎn),稱亮妝。嫁妝中要裝上紅蛋或紅棗、花生、糖果等。 新娘臨走對母親要哭,所謂“哭發(fā)”。新娘蒙著紅蓋頭,由兄弟從門口背上花轎,稱抱嫁、扶鸞,再穿鞋子,所謂不帶走娘家一點(diǎn)土?;ㄞI起轎放炮杖鞭炮,抬起后女方相幫人將一盆水潑在地上,“嫁出女兒潑出水”,意即女兒不能無緣無故回娘家。 新娘花轎抬走的同時(shí),將已剁下豬腳的蹄子(意即正式女婿)和空喜盤端下船。男方相幫人往迎親船中搬嫁妝,最后把一根迎花竹扛下船,另一根由娘家接竹者種在地上。迎親船解纜收跳板后放炮杖,女家也放炮杖以示歡送。 新中國成立后,娶親的程式逐漸簡化。20世紀(jì)90年代起,新郎親自去接新娘。娶親用綴鮮花彩帶的小轎車,嫁妝用貨車裝載,迎花竹用兩根紅皮甘蔗代替,孝娘盤、帖子和六禮放在一個盤中,名目各不相同,進(jìn)行簡單的討價(jià)還價(jià),潑水等習(xí)俗很少出現(xiàn)。也有女家提前將嫁妝送到男方新房里的,省卻娶親時(shí)的諸多麻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