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中華同胞們,大家好!本文稿全名為《中華古智慧文化傳承事業(yè)之“周易、歸藏、連山”三易重組》商業(yè)合作意愿稿,往后簡稱為“三易重組商業(yè)文稿”。
本文稿全文約13萬4千余字,文檔篇幅約160頁,由于篇幅較長,內容較多,本文將分成58份內容段落進行發(fā)布。本文的內容是58份內容段落中的第30份和第31份,內容是解答第八部分的第10個問題:五行和天干的真義。以下是正文內容:
第八部分 重要問題詮釋
本部分所提供的答案并非一定都是真理,內容的正確率也不一定達到百分百。本人支持大家以合理和平的質疑態(tài)度、客觀無偏見的立場、包容開闊的學術思維審閱本部分的內容,所有觀點僅供參考,切勿執(zhí)著,本人再次敬謝。
10 原始易學有干支系統(tǒng)嗎?天干系統(tǒng)是怎么來的?與原始易學有什么關系?五行一直叫金木水火土,它到底代表什么?怎么看待目前人們對五行的不同解釋? 原始易學沒有干支系統(tǒng),正如本文稿第二部分第二章所說,干支系統(tǒng)出現(xiàn)于黃帝時期,是干支易學時代的產物,也是“歸藏易”發(fā)生根本變化及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時期。
對于干支系統(tǒng)是根據(jù)什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界歷來眾說紛紜,至今尚無統(tǒng)一定論,目前主流學界接受最多的說法大概是基于歷法而作,用以組成60進制系統(tǒng)作計時單位用。當初本人也是持有這種觀點,但隨著三易研究和重組工作的深入,愈發(fā)覺得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想要了解為什么會有60進制計時系統(tǒng),就要了解它的內部機制,即:為什么天干有10位,干支有12位?這才是重中之重。但是要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五行的終極本義。
到底什么是五行,學界至今說法更是繁雜。有言五行代表五種物質元素的,有言代表五種世界構成規(guī)律的,有言五種運作方式的,有言五種能量的,有言五種基本物質的,等等,始終無統(tǒng)一定論,所有的解釋與“時空”方面的原理也甚少關聯(lián)。部分學者甚至認為五行是獨立于易學而存在,于戰(zhàn)國時期單獨形成的一種新的世界觀、新學說。
主流學界對于干支的含義解釋也是多種多樣,包括文學、計時、五行方面的解釋: 文學解釋:甲,猶草木出土而萌生,如鎧甲而受裹;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于下也 …… 這個角度是從造字方面作出解釋,乃文字學上的學問。 記時解釋:創(chuàng)作干支,并組成六十系統(tǒng),以標記年月日時,僅僅用來紀時。因此這種觀點并不認為干支與五行、易學有什么關聯(lián)。但古人實在沒有必要特別創(chuàng)造22個文字去合成60個信息組合來作循環(huán)排列,因為數(shù)字記錄法在書寫和辨識上是最簡便的方法之一。 五行解釋:這種解釋方案最接近原始意義,但其中的缺陷是,五行作陰陽區(qū)分后足以標記10個信息對象,各自有獨立名稱(如陽木、陰木、陽火……),古人不知為何又創(chuàng)造22個文字去重新表示五行,豈非多此一舉?
對于以上歷來種種對五行和干支的說法,本人都尊重,但本人經過多年的研究后,有獨立的新角度提供給大家參考。以下的角度和說法可能會讓某些堅持傳統(tǒng)說法的學者朋友反感,甚至認為本人在胡說八道。所以本人懇請大家能以海量包容的心態(tài),以客觀無偏見、中性的立場來審視本人以下的研究成果,無論大家是否認同本人的研究結果,本人都非常尊重,本人再次敬謝!
我們先來揭秘五行本義,再對干支作探討。
對于五行,有幾個關鍵點值得我們正視:
1 五行并非由戰(zhàn)國末期鄒衍所創(chuàng)立,其被創(chuàng)作的時期應該是黃帝時期,但皺衍可能是第一個通過典籍的方式把五行作為獨立的哲學體系去描述萬物特性的學者。
2 先天八卦的八象是:天澤火雷風水山地。但易學界數(shù)千年來一直回避后天八卦的卦象是否仍是這個八個。如果不是,又從來沒有明確說明。如果是,那為何數(shù)千年來學者們總是試圖以五行去描述后天八卦?同時又不斷地用五行去配對后天卦象。同時,又對五行的十個信息對象與八卦的八個信息物象在數(shù)學上無法一對一匹配的矛盾避而不談,這使得后來有人把其中兩個卦去匹配四個天干,其余六個卦象則一對一匹配六個天干,這種不平衡的配法,不僅極少人質疑,還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至今。
3 巧妙的是,五行有“水火”這兩個信息對象,先天八象也有“水火”這兩個信息對象,如果五行是獨立于八卦而存在的系統(tǒng),那為什么會有兩個相同的信息呢?一個相同可能叫巧合,兩個相同還能叫巧合,那就是自欺欺人。先天八象與五行,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時空系統(tǒng)信息的不同表達?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轉變時,其時空數(shù)理結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物象會不會因為先后天系統(tǒng)的轉變而發(fā)生變化,導致先天八象變?yōu)楹筇焓螅窟@些數(shù)千年來遺留的問題,是現(xiàn)今學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本人現(xiàn)在提供最終終極的結論成果給各位當作禮物,希望大家能客觀對待之:
五行最原始的來源和終極本義,就是正確版本的后天八卦卦象,謂后天卦象!它與先天八象具有前后衍生的因果關系,這才是先天八象與五行都有水火這兩個相同的信息對象的真正原因。以下是本人查詢金木水火土五個文字在古代的本義后得到的結果:
【木】木者,冒也。冒,才是木字的最初本義。所謂冒,猶萌芽出土之象也。此信息象征萬事萬物從無到有(比喻苗頭從土地里萌芽出土,從看不見到看得見)、從隱到顯出現(xiàn)的時間階段,也是時間特性上的第一個階段!
【火】火者,燬也,火形炎而上。所謂炎,猶火勢上升,象征萬事萬物繼萌芽之后進一步上升發(fā)展為初具規(guī)模的時間階段,是時間特性上的第二個階段。
【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這說明金作為元素作為物質,都有堅固、穩(wěn)定的特性。此信息象征萬事萬物繼初具規(guī)模后繼續(xù)上升為穩(wěn)定、穩(wěn)固、堅固的時間階段,是時間特性上的第三個階段。
【土】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土字中的“二”象地之下,地中之物出形也。土為大地之體,包藏、埋蔽萬物,無論生死動靜,都可以收藏。生物可于土中獲得養(yǎng)分生長,死物可于土中掩埋分解。此信息象征萬事萬物繼堅固穩(wěn)定階段之后進一步演化出的鼎盛階段,具有包藏所有前面三個階段的信息容量,是萬事萬物發(fā)展最高階的時間階段,是時間特性上的第四個階段。
【水】水者,水也,準也,象眾水并流。準者,平也。水與火的信息相反,火炎而有上升晉位之形勢,水寒而有下降低沉之態(tài)勢。此信息承接萬事萬物發(fā)展從最高階狀態(tài)開始走向衰敗的時間階段,是時間特性上的第五個階段。
正因為這五個時間階段,分別描述了萬事萬物發(fā)展過程中,從無到有,從有到盛,再從盛轉衰的波形規(guī)律,古人才會把這五種具有時間特性的運行階段、運行狀態(tài)命名為“行”。行者,道也(道路),道有所向、路有所往(道路通往的方向),走而行之,行走、運行之義。
所以, 八象的真正含義是:具有空間結構特性的八種信息類象。 五行的真正含義是:具有時間運行特性的五種信息類象。
先天八象為:天、澤、火、雷;風、水、山、地 后天十象為:木↑、火↑、火↑、金↑、土↑;土↓、金↓、水↓、水↓、木↓
為什么說先天八象具有空間結構特性? 天在上,地在下,謂之上下; 澤為低,山為高,謂之高低; 火散物,水聚物,謂之聚散; 雷為縱,風為橫,謂之縱橫。 天地象征至上和至下的空間容量,澤山象征天地之間的萬物高低對比; 水火象征聚合與消散的空間伸縮,雷象征縱向的震動方式,風象征橫向的運動方式; 天地澤山引申為空間定位,靜態(tài)結構;水火雷風引申為空間運動,動態(tài)結構。
為什么說后天十象具有時間運行特性? 陽木為冒,從無到有,萬物生長第一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一; 陰火為火,初露光芒,萬物生長第二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二; 陽火為炎,火勢壯大,萬物生長第三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三; 陽金為堅,穩(wěn)定堅固,萬物生長第四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四; 陽土為盛,鼎盛豐繁,萬物生長第五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五。 陰土為豐,繁雜物極,萬物衰敗第一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六; 陰金為固,固執(zhí)難變,萬物衰敗第二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七; 陰水為衰,沉降勢去,萬物衰敗第三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八; 陽水為敗,萎靡無光,萬物衰敗第四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九; 陰木為奄,奄息歸無,萬物衰敗第五階段,時間邏輯順序第十。
對后天十象的補充說明: “奄”代表奄奄一息,最后一口氣,從有復歸無,是“冒”的反向運動。 “炎”是火的形勢提升,火勢上升為炎,代表由一個火發(fā)展為兩個火。 “固”是“堅”的反面狀態(tài),堅中有韌,穩(wěn)定卻可以應對變化,伸縮度游刃有余;固為硬質,沒有韌性,難以應變,固硬若破,隨之解體。 “豐”是“盛”的反轉面,“盛”大而勢強,實力廣大;“豐”是盛之后物極必反的第一個階段,由盛的大、強、多、滿,轉變?yōu)檩^大、次強、較多、滿漏,開始向小、弱、少、空發(fā)展。盛是內外皆實,豐是內虛外實的開始。 “敗”是“衰”的進一步沉降狀態(tài)?!八ァ比匀辉诔两抵校两抵畡菁涌?;“敗”為沉降后的穩(wěn)定狀態(tài),沉降之勢趨于穩(wěn)定,因為到這個階段已經沒有什么資本可以消耗了。 正如先天八象一樣,為了幫助人們快速理解和記憶八卦卦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含義,上古的原始創(chuàng)作者使用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事物用以命名,目的是為了使人們在看到卦符時可以借用這些直觀而容易理解的事物作為信息入口,直接讀取信息,縮短了人們思考和回憶的過程,能快速根據(jù)卦象物象引發(fā)對事物屬性和特性的靈感及邏輯思考,避免了每次解讀卦象都要從符號由淺入深的繁瑣過程,縮小了思考和信息讀取的時間成本。
本文中首次公開分享的后天太極圖可以很精準地描述五行的原理(見本文前面部分)。五行是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轉變時必然會出現(xiàn)的衍生品,這是易學界幾千年來至今一直沒有被關注的方向。
五行就是數(shù)千年來易學界一直沒有清楚描述后天八卦卦象物象的終極原因和終極答案。但問題是,五行與八卦在數(shù)學上并不匹配,而且木行、火行、金行、土行都描述了事物在時間發(fā)展上的萌生、初模、穩(wěn)固、鼎盛階段,代表上升進化趨勢,卻只用一個水行來描述事物的敗亡下沉趨勢,很明顯這是不對稱的,也涵蓋不了時間運作的邏輯完整性,所以五行要真正完整地描述事物的生滅狀態(tài)和時間特性,就必須再構建出生成與衰敗彼此對稱的描述體系。
很明顯地,木、火、金、土可以用來描述時間的陽性運作方式,而時間的陰性運作方式卻只有水行一個,顯然不符合邏輯描述,也必然是一個殘缺不全的描述體系,那么按照卦符的數(shù)量,可以用八行來代表,以匹配八卦: 陽性上升運行:陽木 → 陽火 → 陽金 → 陽土 陰性下降運行:陰土 → 陰金 → 陰水 → 陰木
這樣看,似乎邏輯完整,但其實有一個重大缺陷,那就是信息缺失。木行有陰陽,金行有陰陽,土行有陰陽,而水火卻只有一陰一陽,這使得在數(shù)學的邏輯信息上有所缺失,所以上古智者為水火各自再添加了一組陰陽信息,即陰火和陽水,如此方能把數(shù)學上所有的組合可能性描述完整而沒有遺漏。
陽性象征上升趨勢,陰性象征下降趨勢,所以上古智者在創(chuàng)造五行之后,繼續(xù)賦予了五行陰陽特性。代表陽性的上升趨勢,用陽性五行來演繹;代表陰性的下降趨勢,用陰性五行來演繹。至此,五行由開始的五個字,演變成了十個信息對象,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為: ![]() 雖然陰陽加上五行五個字,足以描述十個信息對象,但是古人初造文字時,語法尚不完善,字數(shù)繁多也不便記憶,所以上古的人們總會以單個文字來描述事物。因此,在堅持單字描述法的前提下,金木水火土五個字已經無法完整描述這十個信息對象,所以黃帝時期才會再創(chuàng)造十個文字重新對應五行的十個信息表達,它們分別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為十天干。
請各位注意,這點很重要,數(shù)千年來易學界并沒有往這個方向去思考,如果我們否定了這種五行衍生十天干的原理性,那么今天干支與五行的配對關系就沒有任何意義。
最終答案出來了,由于先天八卦向后天八卦轉變時,卦象發(fā)生了轉變,由先天的八個物象,演變成了后天代表五個時間運行特性的信息象征,并演化為后天的十個信息對象。但后天八卦的卦符只有八個,在數(shù)學上無法一一對應這十個物象信息,古人于是以文字代替符號,重新設立十個文字代替八個卦符和兩個隱藏物象,于是有了十天干。
因先天八卦轉變?yōu)楹筇彀素裕沟孟忍彀讼筠D變?yōu)楹筇焓?;八個符號、卦名都不足以描述十個物象,故立十天干系統(tǒng),以代替卦符,成為新的“卦象”。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十天干就是后天十物象,直接代表著后天“8+2”的卦象模式,這就是為什么自古以來天干總是能象八卦一樣,具有萬物類象特性,通過天干的每一個字,都能代表很多不同事物信息的真正原因。
請大家注意,在黃帝時期更早之前的上古時代,原始的后天系統(tǒng),是一種后天八卦的八個卦象無法一對一匹配十個信息物象的學術局面,但為了繼續(xù)使用后天八卦符號,使得有兩個物象被隱藏,其余八個物象則一對一配對后天八卦,這個在數(shù)學上擁有隱藏特性的數(shù)學原理,就是“歸藏”真正的終極含義,歸中隱藏,由此而得,這也是為什么洛書九數(shù)會把河圖中10這個數(shù)給隱藏的真正原因。“中”是洛書九數(shù)中間“5”的意思。但從黃帝時期開始,十天干就被創(chuàng)造出來,使得隱藏的兩個物象被“顯化”,從此,原始歸藏系統(tǒng)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至周朝之后,三易之法的歸藏法正式被肢解。
重要說明: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尤其以皺衍為首的學者把五行重新描述并作了演繹,使得五行的時間邏輯特性變成了如今的“生克”關系,對五行的順序重新作了排列,演變成木火土金水的生成順序、木土水火金的相克順序,流傳至今,因此如今流傳的五行生克關系、五行排列、天干順序、天干與五行配對關系,與原始易學中五行的排列順序,全都沒有直接關系,因此如果將兩者放在一起對比觀察,會發(fā)現(xiàn)兩者的順序是不一樣的,甚至有矛盾之處,故各位要特別注意小心對待。至于要選擇哪個來研究,大家可以自由決定,本人尊重大家的選擇。
下一次將解答第八部分的第11、12個問題。歡迎大家繼續(xù)跟進。
若部分朋友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可進行獨立研究,期望以自己的進度審閱本文稿,可以私下聯(lián)系本人,雖然本人不建議這么做,但本人依然會將完整的文稿先行私下分享給有特殊需求的朋友。
本文稿會在以下五個平臺統(tǒng)一發(fā)布: 新浪微博、知乎、豆瓣、QQ空間(統(tǒng)一用戶名搜索):靈龍智SLW 微信訂閱號:Nisoca
【學術交流】QQ:857832247; QQ群:434730961 【商業(yè)合作】微信號:QuasarChi;電子郵件:quasarchi@outlook.com
感謝所有關注本文稿發(fā)布動向的朋友!請大家多多支持和轉發(fā),可以的話請在文稿下方點贊,或留言給本人(包括訂閱號內的所有平臺皆已開啟留言功能),如此,本人方能享受與大家同在的歡樂時光。
“靈龍智”是本人意構的文化學術品牌名稱,“魁煞智”則是本人研究學問特用的署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