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在被貶潮州的時候?qū)懥恕蹲筮w至藍關示侄孫湘》,其真正的目的就在于反對佛教,推崇以“四書”為代表的道統(tǒng)說。他認為《大學》等儒家經(jīng)典才是拯救社會國家的法門。那么,韓愈所說的“除鄙事”是何事?《大學》里到底有何道?今天我們就一同跟隨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三智陽明研究院特聘導師張學智老師,一起解開謎團,學習《大學》致知之道。 《大學》原本是《禮記》里面的一篇,在唐以前它的地位沒有特別突出出來。到了唐朝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韓愈特別地表彰了《大學》,韓愈表彰《大學》是因為他要推倒佛教。 自從兩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后,經(jīng)過東晉南北朝到隋唐的發(fā)展,佛教逐漸開始在中國思想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xiàn)在一般研究者認為在東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儒學除了在國家大的典章制度、文物制度、爵位制度等最深層的道德層面占據(jù)主導地位以外,在士大夫的精神生活層面,佛教道教也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當時的士大夫與佛門中人及道門中人交往是一種“雅事”。同時佛教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寺院經(jīng)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很多大的寺院有莊田、佃戶、水磨等農(nóng)業(yè)器械,在經(jīng)濟上都是獨立的,寺院莊田不用交稅,由此影響到國家的財政收入,所以到中唐以后一些有識之士都出來反對佛教,比如有名的韓愈。當時唐憲宗想要把舍利迎到宮中供養(yǎng),韓愈上書反對,于是遭到唐憲宗的貶謫,將韓愈貶到潮州,因此韓愈寫了一首有名的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strong>可見韓愈排佛的行動是非常激烈的,他提出:“火其書,人其人,廬其居?!?/strong>意思就是燒掉經(jīng)書,拆毀佛寺改建民居,讓僧侶還俗成為勞動者??墒琼n愈的建議沒有得到唐憲宗的采納,反而被貶到潮州去了。韓愈之所以反對佛教是為了使儒學被遮蔽、被壓制的東西回到思想的前臺,所以韓愈為了反對佛教做了一篇文章《原道》,在文章的一開始就說:“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意思是說仁和義是一個確定的名稱,比如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span>(意為:仁就是廣博的愛人,義就是選擇正確的價值去施行。)道和德是一個概念、一個名稱,各家各派的學說都可以裝到這個概念和名稱里,道家有道家之道,佛家有佛家之道,儒家有儒家之道。韓愈就是要用儒家之道將佛教推下去,使儒學從新回到思想史的前臺,所以韓愈要表彰《大學》。 韓愈認為《大學》全面地代表了儒學的核心價值觀念和修養(yǎng)方法。就是說,在儒學里面找一本既簡明扼要,又內(nèi)容豐富的書,韓愈認為《大學》是最合適的,因為《大學》講到的“三綱領,八條目”,代表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修養(yǎng)方法以及儒家全部的思想內(nèi)容。 《大學》《論語》在古代都是開蒙讀物,過去小學生7歲入私塾就開始學的東西。但是在先秦時,《大學》學的比較晚?!洞髮W》為什么叫“大學”?它是相對于“小學”來說。在先秦時,7歲小孩開始上小學,先學灑掃、應對、進退之學,再學識字和算術等課程,到14歲開始進入大學。進入大學學什么?學習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所以“大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對于年齡來說;一個是從內(nèi)容來說。學習《大學》首先要先學習朱熹的《大學章句序》。朱熹認為《大學》是“古人入德之門”。朱熹除了以終生力量為《四書》做注以外,還為讀《四書》排了一個順序,這個順序可以說是《四書》的邏輯結構,這個邏輯是:“先學《大學》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立其根本,次讀《孟子》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見古人之微妙處?!?/strong>意思是《大學》可以作為整個儒家的學術規(guī)模,規(guī)模就表示一套學問的范圍和最重要的學說宗旨綱領。《大學》的核心內(nèi)容是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領是儒家學說的綱領,八條目是達到這三個綱領的八個步驟?!洞髮W》濃縮地概括了儒家學術的主要內(nèi)容。 《大學》比較短,按照朱熹的說法前面是“經(jīng)”共200多字,后面是“傳”共1500多字,一共1700多字,但是包含著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大學》開篇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span>這是《大學》的三綱領。意思是:大學的全部要點在于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第一步是“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動詞,發(fā)揮的意思;第二個“明”字是形容詞,光明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發(fā)揮光明的德行,在這里儒家確定人都有一個光明的德行。而道家和法家不這么認為,老子講:“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草扎的狗,加以裝飾后,用于祭祀。就是說祭祀的時候它顯得很尊貴,祭祀完后它的使命完成了,就被扔在地下任人踐踏變成很輕賤的東西。按照老子的說法,天地并沒有仁德,它對待萬物都是普遍的愛心,就像芻狗一樣,萬物都沒有價值,因為“天道自然”,所以并不特別偏愛,也不特別憎惡。在儒家眼里圣人有最大的愛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不但愛人還普愛萬物,對天地間的一切充滿愛心;而在道家眼里圣人就是和自然為一的人,自然就是自然而然,這就是老子一句有名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span>在儒家看來人是血肉之軀,是由“氣”構成的,中國古代的物質(zhì)構成論就是“氣”的學說,在古人看來天地萬物多是由“氣”構成的,人也不例外,由于“氣”有好戰(zhàn)、有好爭奪的性質(zhì),反映在人性上使荀子認為“人性惡”,因此才有了:“人之性惡,其善偽也?!?/span>到《大學》這里朱熹解釋明明德,首先他承認孟子的學說:人都有一個光明的德行。另外他也承認人因為有欲望而遮蓋蒙蔽了人本有的德行,人后天的全部努力就是將遮蓋住的光明德性發(fā)揮出來。所以儒家都主張復性說,而復性說在儒家是比較廣泛地被人接受的。 第二步是“親民”。后世在究竟是“親”民還是“新”民的問題上還存在爭論,例如二程認為是新民,因為后面引用《詩經(jīng)》的話都貼近“新”字。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是親民,講親民是因為不能自己明明德,要到百姓當中通過做具體的事來明德,所以要親民,親民就是親近百姓,王陽明就持這個觀點。究竟是親民還是新民,學者們各執(zhí)一詞,爭執(zhí)不下。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講新民是注重教化百姓,講親民是注重親近百姓。 第三步“止于至善”,止是停止的意思,至善就是儒家認同的最高價值標準,意思是說:儒家式的君子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要不斷地提升自己,不達你所能達到的高點就不能停止。何謂最高的德行人無法規(guī)定,因此它只是指明一個方向——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地進步,以求達到最高點,這就是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就是知道了止于至善你就確定了方向,你就以至善的目標去追求。“定而后能靜”就是你確定了方向,你的心就安靜下來了。“靜而后能安”意思是你的心里安靜下來了,你才能安然地去做,不會疑惑彷徨。“安而后能慮”意思是只有你安然了才能正確的思考。“慮而后能得”就是只有你正確的去思慮以后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洞髮W》在這里講人要有一個確定的方向。接下來“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span>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有本有末(本:重要、根本的方面,末:次要的反方面,枝節(jié)的方面)。任何事情都是一個發(fā)展過程,既然是發(fā)展過程就有始有終,研究一個事物要抓住它的根本,就離道不遠了(道乃《大學》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格致在格物。” 意思是說:古代那些想要發(fā)揮自己光明德行的人,要先治理好一個諸侯國;要想治理好一個諸侯國,就要先處理好自己家族的事情(家指家族,在古代課稅和徭役都是以家族進行的,同時處理好家族的冠婚喪嫁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古人認為在家里做事,就是對外出做官的實習);要想將家族的事情治理得井井有條,首先就要修好自身;要想先修好身,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要想獲得知識就要先廣博地研究事物的道理(格指比量一個事物,格物就是廣泛地研究事物得到相應的道理)。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的不同,古人是把知識和修身聯(lián)系在一起,修身第一,知識第二。而現(xiàn)代教育則是知識第一,修身第二,因此古人要更加注重德育。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span> 意思是:已經(jīng)完成了格物就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以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以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以后才能修身品性;修身品性之后才能將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條;將家族治理得井井有條之后才能治理好諸侯國;治理好諸侯國,天下才能太平。這里從古時候就有一個疑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誠意、正心”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而“治國、平天下”都是世襲的天子和諸侯王的事情,為什么還要學?朱熹對此有一個回答:學習治國平、天下的人雖然沒有機會做天子或是諸侯王,但是必須懂得治國平天下的這套知識,因為治國、平天下是大家的事。即使沒有機會做諸侯王或者天子,也要懂這套知識。因此朱熹認為,《大學》不僅僅是天子或是諸侯王要學,作為公卿、大夫、后備軍的天下讀書人也要學。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span> 意思是說: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所有人都以修身為根本。若根本沒有修好,則枝節(jié)的事情要做好是沒有可能的。如果將應該重視的事情忽略了,把本應忽略的事情卻加以重視。以此想要達到目的,這也是從來沒有的事。 朱熹在《大學》完了之后做了一個總結:以上十章講的是治國平天下,前四章講的是綱領,后六章講的是條目,其第五章是明善之要,第六章是成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可急進而忽之也。 (內(nèi)容根據(jù)張學智教授為三智道商企業(yè)家國學高研班九期班講課錄音整理后的節(jié)選,轉(zhuǎn)載請注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