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沉默 你愛你的孩子么? 你愿意為你的孩子付出一切么? 假如你的付出得不到一點點的回報,你還愿意么? 在心理學理論上,有一種社會交換論甚為著名,其大意為一切的社會行為,都是一種交換行為。 人們在趨利避害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正如許多家長開玩笑地說,養(yǎng)一個女兒就是招商銀行,養(yǎng)一個男孩就是建設銀行一樣。 無時無刻地,我們都下意識地衡量自己的利弊得失,以便指導我們的行為,這背后隱含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本能反應。 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原本是單純無私,沒有任何條件的愛,卻慢慢變得有些令人不愉快。 孩子同樣是人類中的一員,正如上文所言,本能的反應是天生而來,孩子也會下意識地去衡量自己的利弊得失,以求更好地生存下去。 這無法避免,就像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所言,后天的教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命運。 盡管我們對此頗有爭議,但是很大程度上,告訴我們后天經驗對于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性。 本文通過家長們經常在教育孩子時,出現(xiàn)的價值條件化的問題,希望能夠給各位家長一個參考,以便更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 曾經,有一個孩子很喜歡學習,他很快樂。 然后他的媽媽告訴他,如果你考試考了滿分,我就會獎勵你一顆糖。 孩子吃到糖以后,發(fā)現(xiàn)糖很好吃。 后來他不再喜歡學習了,而是喜歡吃糖。 可媽媽的條件是必須要考出好的成績。 于是,孩子為了吃糖,痛苦地學習著。 在這一刻,他的媽媽非常滿意地看著自己教育的結果。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殘忍的故事,媽媽無意識地“剝奪”了孩子學習的快樂,強加給孩子一種其他的快樂(往往是物質),最后反而又要讓孩子去學習。 就如那副漫畫,家長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將孩子的翅膀剪掉,擔心孩子會飛走。 當孩子拖著飛不起來的翅膀,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說,孩子你快飛吧,快飛吧。 實質上,言談之中,已經參雜了大量的價值條件。 父母對于孩子的愛,原本是無私的,是沒有條件的。 但是孩子的眼中,無法理解抽象含義的愛為何物。 他能夠感受到的,只有糖入口的那一刻的甜。 于是,在孩子看來,糖就是愛,愛就是糖。 正如上文那位母親,在于孩子溝通的時候,實質上傳達了這樣一種信息,母親告訴孩子,孩子你要好好學習,你要是考不好,媽媽就不愛你了! 也許很多家長都并無此意,也無法理解孩子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像孩子也無法理解為什么糖不是愛,愛不是糖一樣。 孩子原本可以無償獲得的愛,可以賴以生存的愛,可以守護一生的愛,卻被無情地加上了如此多的條件。 學習,工作,生活諸多原本和愛無關的因素,現(xiàn)在全部都被附加了上去。 當孩子感受的愛,是被條件化的時候,實際上內心已經產生了深深的不安。 這對于孩子最為重要的事物,現(xiàn)在卻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達到條件,那么便不會有愛了。 也許這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許多父母抱怨生兒育女的不容易,但是繁衍于世,難道不是人類的本能么? 或者更為直接地說,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如果不生育,將要面臨懲罰。 人總會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試圖將責任拋給他人,尤其是一個孩子的身上。 在家長們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其隱含的條件是,孩子需要對家長回復愛。 如果孩子的回復不是愛,那么失去了這個條件,家長們就不再去表達愛了。 上述的邏輯一旦被孩子領悟,就會導致原本無條件的愛被條件化,孩子會時時刻刻地被這種條件束縛,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 又加上青春期的煩惱與不安,當這種束縛之后的恨意再反饋到家長時,矛盾將更加劇烈。 也許這是因為孩子無法理解社會的公平交換原則,也許是因為在孩子的眼中,家長們的愛過于強烈,或者方式不對,就如同用開水澆花一樣的道理。 所以,孩子們并沒有感受到源自于家長的“愛”,反而是一種傷害。 那么,孩子對家長的回應,自然也是一種傷害。 原本相親相愛的家庭,就會慢慢地走向崩潰。 若我們能夠及時察覺,通過“談”的形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爭吵、反抗等。 將雙方的心思表達清晰,孩子便會深刻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溝通的形式有很多,但是其原則就是必須雙方都敞開心扉,沒有任何外在價值條件,進行真誠地交流,表達自己的意見。 這也是心理咨詢師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幫助來訪者理清家庭里糾纏不清的關系,達到條理通順,才能開口溝通。 所以,家長們在于孩子交流的時候,切忌傳達愛的條件化這樣的信息,也就是說,不要告訴你的孩子,你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應該是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愛,沒有條件。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愛情尚且如此,親情更為真摯。 所以,像當初寶寶當初無條件地信任你,愛你一樣,去相信你孩子,愛你的孩子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