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許多文人雅士自視清高,視錢為污穢物?!妒勒f新語》載:“王夷甫雅尚玄遠(yuǎn),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終以“阿堵物”代之,以免污口。但是錢雖濁物,“什么東西都可以無,不可以無錢”,“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這些俗語雖反映了商品社會(huì)人們的高論,可是古代卻也留下許多論錢之文章、散曲,如晉惠帝時(shí)魯褒所寫《錢神論》: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親之如兄,字曰孔方,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柴闥,??墒拱?,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fā)。洛中朱衣,當(dāng)途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之,執(zhí)我之手,抱我始終。凡今之人,惟錢而已。
真乃語句新奇,譏諷盡興。
唐朝名臣張說,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xué)家,寫《錢本草》: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解困厄之患立驗(yàn)。能利邦國,污腎達(dá),畏清廉。貧者服之,以均平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shí),采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zāi)生;如散之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jì)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shù)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以錢比藥,陳其利弊,言之成理,發(fā)人深思。
清代《鄧通嘆錢》散曲道出有錢無錢之悲歡,可謂淋漓盡致:
[南中呂·駐云飛]你是銅錢,里面方來外面圓。生在金鑾殿,天下都游遍。錢,眼內(nèi)把繩穿,四字“元豐通寶”當(dāng)空現(xiàn)。你看萬里經(jīng)商只為錢。
[前腔]因?yàn)殂~錢,終日奔波夜不眠。受盡了多少辛苦,半響也莫休閑。錢,萬貫在腰纏,日用家常,須要心勤儉。你看義斷情疏只為錢。
[前腔]有了銅錢,富貴榮華在眼前。住的是高堂院,穿的是綾羅絹。錢,氣慨甚昂然,紅粉佳人,日里常倍伴。醉在銷金帳里眠。
[前腔]沒有銅錢,父母煎熬妻不賢。朋友都不見,鄰里相輕賤。錢,端的有堪憐,我有錢時(shí),曾與人行方便,今我無錢誰可憐?休得胡行亂使錢。
[耍孩兒]無錢啊,思量淚打腮邊轉(zhuǎn),愁恨情懷怨什么天!光陰世事多更換,有錢呵,紅纓白馬人稱羨。無錢呵,罄手空拳骨肉嫌,衣衫襤褸人輕賤。有錢呵,胡言亂語全有理;無錢 呵,說出立國機(jī)關(guān)總枉然。到如今參透了人心面,有錢的人前說好,無錢的怎敢當(dāng)先!
鄧通在漢文帝時(shí)吮癰得寵,皇帝令自行鑄錢,故而鄧氏錢滿天下,景帝立后將其家產(chǎn)盡收入官,鄧通而死。曲中借他之口道出錢之作用,讀來忍俊不禁,嘆為觀止。從文學(xué)角度衡量以 上曲文,不失為論錢之佳作,有警世喻理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