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基礎 1、【18屆福建省長汀、連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學期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寧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親筆硯。未冠,以詞業(yè)稱。侍母渡江,奉養(yǎng)以孝聞。母嘗病,思鱖羹,方冬苦寒,市之不獲。道泣禱于河,鑿冰取之,得鱖尺許以饋。母疾尋愈。 端拱初,舉進士高第。寇準薦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兩川者,得道公正清潔之狀以聞,優(yōu)詔嘉獎。遷秘書丞,俄徙知果州。時寇黨尚有伏巖谷依險為柵者,其酋何彥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詔書招諭之,未下,咸請發(fā)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懼罪,欲延命須臾爾。其黨豈無詿誤邪?”遂微服單馬數(shù)仆不持尺刃間關林壑百里許直趨賊所初悉驚畏持滿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諭以詔意。或識之曰:“郡守也,嘗聞其仁,是寧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羅拜,號呼請罪,悉給券歸農。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災民歉,道不候報,出官廩米賑之,又設粥糜以救饑者,給州麥四千斛為種于民,民賴以濟,所全活萬余人。二年五月,卒。訃聞,真宗軫惜之。詔其子奉禮郎循之乘傳往治喪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較,所至務寬恕,胥吏有過未嘗笞罰,民訟逋負者,或出己錢償之,以是頗不治。嘗出按部,路側有佳棗,從者摘以獻,道即計直掛錢于樹而去。兒時嘗戲畫地為大第,曰:“此當分贍孤遺?!奔熬泳煟疑踟?,多聚親族之煢獨者,祿賜所得,散施隨盡,不以屑意。與人交,情分切至,廢棄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給。 初,赴舉,貧不能上,親族裒錢三萬遺之。道出滑臺,過父友呂翁家。翁喪,貧窶無以葬,其母兄將鬻女以襄事。道傾褚中錢與之,且為其女擇婿,別加資遣。又故人卒,貧甚,質女婢于人。道為贖之,嫁士族。搢紳服其履行。好學,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終日,服玩極于卑儉。享年六十四。 (節(jié)選自《宋史·查道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一項是() A. 遂微服單馬數(shù)仆/不持尺刃/間關林壑百里/許直趨賊所初/悉驚畏/持滿外向 B. 遂微服單馬數(shù)仆/不持尺刃/間關林壑百里許/直趨賊所/初悉驚畏/持滿外向 C. 遂微服單馬/數(shù)仆不持尺刃/間關林壑百里/許直趨賊所/初悉驚畏/持滿外向 D. 遂微服單馬/數(shù)仆不持尺刃/間關林壑百里許/直趨賊所初/悉驚畏/持滿外向 【答案】B (2)下面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踞本指蹲坐,腿足屈曲、身體長時間不挪動位置;跽、跪、箕踞等詞都能表示古人的坐姿。 B. 胡床:《釋名》云:“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薄稄V雅》云:“棲,謂之床?!鳖櫭剂x,胡床是指漢代自胡人處傳來的一種睡具。 C. 孤露本指孤單無所蔭庇,后指喪父、喪母或父母雙亡,古代類似的常見詞語還有見背、棄養(yǎng)等。 D. 搢紳: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原意是插笏于帶,本為舊時官宦的裝束,后轉用為官宦的代稱。 【答案】 B 【解析】《釋名》和《廣雅》中的句子是對“床”的解釋。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是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不是通常所說的睡覺用的床。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查道孝順母親。母親生病,想吃鱖魚羹湯,查道戳開河中堅冰,得到鱖魚獻給母親,后來母親痊愈。 B. 查道以德服人。知果州時,招安以何彥忠為首的賊黨,強盜中有人認出他是查道,認為他很仁慈,拋下兵器請求赦免罪過,查道全部發(fā)給證明文書讓他們回家務農。 C. 查道有情有義。居住在京師時,家里貧窮,也要供養(yǎng)親族之煢獨者;傾其所有為友人辦理喪事、擇婿嫁女,自己生活極為節(jié)儉。 D. 查道宅心仁厚。對犯了法的人不計較,胥吏有過失的,也不笞罰;老百姓拖欠賦稅的,他自己出錢償還;仆從摘棗以獻,他掛錢于樹。 【答案】D 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xiàn)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jié),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題D項重點詞語理解錯誤。 (4)把下面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彼愚人也,以懼罪,欲延命須臾爾。 ②又故人卒,貧甚,質女婢于人。 【答案】①他們是愚民,因為害怕承擔罪過,打算(拼死抵抗)以茍延殘喘一會兒啊?、谟幸晃焕吓笥阉懒?,家中很是貧窮,質押這位朋友的女兒給人當奴婢。 【解析】注意重點詞語和固定句式的翻譯。以:因為。罪:名詞用作動詞,獲罪、承擔罪過。須臾:一會兒。質:質押,抵押。婢于人:狀語后置句,于人婢,給人當奴婢。婢:名詞用作動詞,當婢女。 參考譯文: 查道,字湛然,是安徽歙州休寧人。查道幼年時沉穩(wěn)不合群,很少言談嬉笑,但喜歡親近紙筆墨硯。未成年時便以詩詞著稱于世。陪侍母親由長江以北遷到長江以南居住,奉養(yǎng)母親以孝聞名于天下。母親曾經生病,想吃鱖魚羹湯,當時正值數(shù)九寒冬,買不到鱖魚。查道到河邊哭泣禱告河神,戳開河中堅冰,得到一尺多長的鱖魚獻給母親。母親的疾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進士。因寇準推薦他的才干,授予著作佐郎職位。淳化年中,四川強盜反叛朝廷,朝廷任命查道擔任遂州(今四川遂寧市)通判。有出使兩川者,得到了查道公正清廉的政績便上報朝廷,皇上下詔書優(yōu)厚地嘉獎了他。后來,查道升任秘書丞,不久又調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當時寇黨余孽尚有伏藏山間巖洞據(jù)險架設柵欄者,頭目何彥忠聚集80多黨徒,盤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縣)大木槽一帶,張刀露刃。朝廷打算招安他們,但詔書還未下達。大家都請示查道派兵剿滅,查道說:“他們是愚民,因為害怕承擔罪過,打算(拼死抵抗)以茍延殘喘一會兒啊!其黨徒內豈能沒有受牽連的?”于是,查道喬裝打扮,單人獨騎,只帶幾個仆人,不帶一尺兵器,輾轉穿越于山林溝壑中,行走100多里,徑直來到強盜盤踞的地方。強盜們一開始全部驚慌害怕,拉滿弓對外嚴陣以待。查道(到后)鎮(zhèn)定自如,盤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訴他們朝廷招安的意圖。其中有認識查道的人說:“此人是果州知州,曾經聽說很仁慈,這樣的人難道會害我們嗎!"強盜們隨即一個接一個拋下兵器羅列跪拜在查道腳下,大聲呼喊請求赦免罪過。查道全部發(fā)給證明文書讓他們回家務農。 天禧元年,查道被調到虢州任知州。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災,百姓歉收。查道不等候報批便出官倉米賑災,又設粥棚施粥救濟饑餓的災民,并拿出種麥4000斛作為百姓開春的種糧。老百姓多虧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萬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訃告?zhèn)鞯骄?,真宗十分痛惜,下詔書讓其子奉禮郎官趙循之乘驛站的車前去治辦喪事。 查道為人淳樸厚道,有人冒犯他也不計較,所到之處務必寬恕,手下小吏犯有過錯,從來沒有鞭打責罰過。百姓中有被告發(fā)拖欠賦稅的,有時查道拿出自己的錢替他代繳,不予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邊有甜棗,仆從摘來獻給查道,查道計算棗的價值將錢掛在棗樹上然后離開。查道兒時曾在地上畫了一座大宅院,說:“這宅院應該分給孤獨無依的人?!钡骄幼【┏?,家中很貧困,親戚族人中的孤獨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祿,因散施而隨得隨完,連留下一絲一毫的心意也沒有。和人相交,情意懇切,十分周到;無家可歸、露宿街頭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給以周濟。 當初,查道赴京趕考,因貧窮沒有盤纏進京,親戚族人聚錢三萬饋贈他。后來,查道路過滑臺,前去拜見父親的朋友呂翁,不巧呂翁已死,家中貧困無法埋葬,他哥哥將要賣女兒以助辦喪事。查道拿出包袱中所有的錢財給予呂翁哥哥贖女,并為他的女兒選擇女婿,另外出資作為嫁妝。有一位老朋友死了,家中很是貧窮,質押這位朋友的女兒給人當奴婢。查道替他贖回了女兒,嫁給士族人家為妻。同朝官員們都佩服他的操行。查道好學,嗜好與人下棋。平常生活喜好吃蔬菜素食,有時一天只吃一餐,默坐靜養(yǎng)整天,衣服用具十分低下節(jié)儉。享年六十四。 2、【18屆河北省石家莊市普通高中高三10月份】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xiāng)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①,令老仆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倍加粉稠湫胁窟^,供縣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客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親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督撫大吏爭上符瑞,禮官輒表賀。廷臣無敢言時政者,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 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視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jiān)織造者,為減輿從。素疾大戶兼并,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奪還之。下令飚發(fā)凌厲,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機告訐,故家大姓時有被誣負屈者。又裁節(jié)郵傳冗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由是怨頗興。都給事中舒化論瑞,滯不達政體,宜以南京清秩處之,帝猶優(yōu)詔獎瑞。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將履新任,會高拱掌吏部,素銜瑞,并其職于南京戶部,瑞遂謝病歸。 帝屢欲召用瑞,執(zhí)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提學御史房寰恐見糾掩,欲先發(fā),給事中鐘宇淳復慫恿,寰上再疏丑詆。瑞亦屢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贈太子大保,謚忠介。 (選自《明史·海瑞傳》) 注:①脫粟:糙米飯。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B. 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C. 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D. 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其次注意斷句題大多集中在對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shù)某煞值目己?,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合文意進行分析。此題“市一棺”的目的是“訣妻子”不要斷開; “無留者”也是“僮仆”不要斷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鄉(xiāng)試又稱“秋闈”,是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考中者稱“舉人”,第一名稱“會元”。 B. 織造是明清于蘇杭等地設立的負責織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宮廷之用的專局。 C. 縉紳原本是指古代朝會時官宦將記事的手板插于腰帶,后來成為官宦的代稱。 D. 謚是帝王或官員死后,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海瑞謚為“忠介”,是表揚他忠誠耿直。 【答案】A 【解析】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海瑞為政清廉,都御史從淳安縣經過,海瑞招待簡陋,讓鄢懋卿非常憤恨,但也只能收斂威風離開。 B. 明世宗不理政務而齋戒修道,卻無人敢言,海瑞獨白上疏?;实圩x了奏章,十分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抓起來。 C. 海瑞推行政令雷厲風行,有些奸民乘機告狀,朝中官員上書陳述他的罪狀,皇帝還是下詔書褒獎海瑞。 D. 高拱在海瑞任南京糧儲之職時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職務合并到南京戶部當中,海瑞于是告病還鄉(xiāng)。 【答案】 D 【解析】“海瑞任南京糧儲之職時”錯,是“要到新任上去”時。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屬吏憚其威,墨者多白免去。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 (2) 提學御史房寰恐見糾掩,欲先發(fā),給事中鐘宇淳復慫恿,寰上再疏丑詆。 44.【答案】①屬吏害怕他的威嚴,貪污的人很多自動離職而去。顯赫的權貴把大門漆成紅色,聽說海瑞來了,把紅門改漆成黑色。②提學御史房寰害怕被檢舉揭發(fā),想惡人先告狀,給事中鐘宇淳又從中慫恿,房寰兩次上疏誹謗誣蔑海瑞。 參考譯文: 海瑞,字汝賢,瓊山(今海南)人??贾朽l(xiāng)試,被委任為南平縣教諭,調任淳安知縣。他穿布袍,吃粗飯,讓老仆人種菜自給??偠胶趹椩泴θ苏f:“昨天聽說??h令為母親祝壽,才買了兩斤肉?!倍加粉稠鋸拇景部h經過,海瑞對他們的招待都很簡陋,說淳安縣地方太小容不下車馬。鄢懋卿非常憤恨,但是他早就聽說過海瑞的名聲,因此只好收斂威風離開了。 當時,明世宗在位時間長了,不上朝處理政務,深居在西苑,專心致志地齋戒修道??偠?、巡撫等高官爭著向皇帝貢獻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禮官總是上表致賀。朝廷大臣中沒有敢說時政的人,海瑞獨自上疏。嘉靖皇帝讀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對身邊的臣子說:“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宦官黃錦在旁邊說:“這個人向來有傻名。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該死,買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聽候治罪,奴仆們也四處逃散沒有留下來的,這樣(的人)是不會逃跑的?!被实勐犃四瑹o言。過了一會兒又讀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復讀了多次,為之感動嘆息。 (明穆宗隆慶)三年夏天,(海瑞)憑著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視應天十府。屬吏害怕他的威嚴,貪污的人很多自動離職而去。顯赫的權貴把大門漆成紅色,聽說海瑞來了,把紅門改漆成黑色。任江南織造的宦官,因海瑞來減少了車馬隨從。海瑞向來憎恨大戶兼并土地,極力打擊豪強勢力,安撫窮弱百姓。海瑞向來憎恨大戶兼并土地,極力打擊豪強勢力,安撫窮弱百姓。貧苦百姓被豪富兼并的土地,海瑞全部奪回來交還原主。他推行政令雷厲風行,所屬官吏戰(zhàn)戰(zhàn)兢兢,奉行不悖,以至有能力的豪強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奸民多乘機告狀,世家大姓中不時有被誣陷受冤枉的。海瑞又裁減節(jié)約驛站供給費用,士大夫路過海瑞的轄區(qū)大多得不到奉獻之物和止宿之地,因此怨言越來越多。都給事中舒化對皇帝議論海瑞,說他拘泥固執(zhí),不通曉施政的要領,建議應當用南京清閑的職務安置他,皇帝還是用嘉許的語言下詔書褒獎海瑞。不久,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庇護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釣譽破壞政事,于是改調海瑞去任南京糧儲之職。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職務合并到南京戶部當中,海瑞于是告病還鄉(xiāng)。 皇帝屢次要召用海瑞,主持朝政的人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為南京都御史。各主管官員向來茍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則矯正弊端。提學御史房寰害怕被檢舉揭發(fā),想惡人先告狀,給事中鐘宇淳又從中慫恿,房寰兩次上疏誹謗誣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書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慰勉挽留,不同意他退休。萬歷十五年,海瑞死于任上。追認他為太子太保,謚號忠介。 3、【18屆山東省德州市高三上學期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徐渭,字文長,為山陰諸生,聲名藉①甚。薛公蕙校越時,奇其才,有國士之目。然數(shù)奇,屢試輒蹶。中丞胡公宗憲聞之,客諸幕。文長每見則葛衣烏巾縱談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會得白鹿,屬文長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記,皆出其手。 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視一世士無可當意者,然竟不偶。文長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②,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其所見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風鳴樹偃,幽谷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之狀,一一皆達之于詩。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哭,羈人之寒起;雖其體格時有卑者,然匠心獨出,有王者氣,非彼巾幗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識,氣沉而法嚴,不以模擬損才,不以議論傷格,韓曾之流亞也。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當時所謂騷壇⑥主盟者,文長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歐陽公所謂“妖韶女老自有余態(tài)”者也。間以其余,旁溢為花鳥,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殺其繼室,下獄論死。張?zhí)吩炅?,乃得出。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門,或拒不納;時攜錢至酒肆,呼下隸與飲?;蜃猿指珦羝破漕^,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或以利錐錐其兩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歲詩文益奇,無刻本,集藏于家?!庇嗤暧泄僭秸撸幸猿?,今未至。余所見者,《 徐文長集》、《闕編》二種而已。然文長竟以不得志于時,抱憤而卒。 石公③曰:“先生數(shù)奇不已,遂為狂疾;狂疾不已,遂為囹圄。古今文人牢騷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雖然,胡公間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禮數(shù)異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悅,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獨身未貴耳。先生詩文崛起,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百世而下,自有定論,胡為不遇哉?梅客生嘗寄予書曰:‘文長,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詩。’余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悲夫!” 【注】①藉:盛大。②曲糵:酒。③石公:作者的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 B. 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 C. 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 D. 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 【答案】 A 點睛:一、名詞斷句法。二、虛詞斷句法。三、對話標志斷句法。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四、語序句式斷句法。具體方法: 1.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2.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3.要重視內容,斷完后根據(jù)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諸生: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 B. 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C. 巾幗:本是古代婦女戴的頭巾、發(fā)飾,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 D.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時候也指年齡或輩分相同的人。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考生在平時學習中應多多識記積累相關的知識。D項“同年”不能指輩分相同的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徐文長極有才略,好出奇謀。他作胡宗憲的幕僚時,非常受信任,一切奏疏、公文等都由他代作;談論軍事策略,大多能切中要害。 B. 徐文長才華橫溢,文采極高。他游歷北方,以詩作記游抒懷,內容非常豐富;文章匠心獨運,才思敏捷;書法剛柔相濟,奔放蒼勁。 C. 徐文長恃才傲物,不慕名利。當時有人認為他是文壇首領,徐文長自己卻不認同,而且斥責推崇自己的人,因而他的名聲不能超出越地。 D. 徐文長仕途不暢,命運多舛。他早年多次科舉失利,晚年憤慨更深、狂疾更重,最終心懷怨憤而死,作者認為徐文長一生無所不奇,因而一生坎坷。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通讀全文,將各個選項放回原文查對。C項屬于無中生有。徐文長沒有被認為是文壇領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文有卓識,氣沉而法嚴,不以模擬損才,不以議論傷格,韓曾之流亞也。 ②幕中禮數(shù)異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悅,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48.【答案】①文章有卓識,文氣沉郁而法度嚴整,不因為模擬而損失才華,不因為議論而傷格調,是韓愈、曾鞏一類的人物。 ②幕府中(給他)與身份不相稱的禮節(jié),這表明胡宗憲賞識先生;上奏的表文博得皇帝歡心,這表明皇帝也認識到了他的價值。只是他未能顯貴罷了。 點睛: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整。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 參考譯文: 徐渭,字文長,是山陰縣縣學生員,名聲很大。薛蕙主持越中考試,認為他是奇才,把他看作國士(舊稱一國中的杰出人才)??墒撬\不好,屢次應試都失敗。中丞胡宗憲聽說了,延請他為幕府賓客。徐文長拜見時,常常穿粗布衣服,戴黑色頭巾,縱談天下大事,胡宗憲非常高興。這時,胡宗憲統(tǒng)領多方軍隊,威震東南,(在他面前)軍隊將士,跪著說話匍匐前行,不敢抬頭,而徐文長憑著一個諸生的身份傲視他,議論的人把他比作劉真長和杜甫。適逢(胡宗憲)得到白鹿,吩咐他作表文。表文送上,嘉靖皇帝很高興。胡宗憲因此更加欣賞他的才能,(此后)一切奏疏表記,都出自他手。 徐文長以才略自負,喜好謀劃奇計,談論兵法深得要領,看當時之士,沒有一個看上眼的。然而最終一直遭遇不順利。徐文長已經不被考官賞識,就放浪飲酒,縱情山水,奔走于齊、魯、燕、趙之地,盡覽北方沙漠。他所看到的山崩海嘯,沙起云飛,風鳴樹倒,深谷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的行狀,都一一用詩抒寫出來。他的胸中又有不可磨滅的豪氣,英雄無路、寄身無門的悲傷,所以他作詩,如怒,如笑,如水鳴峽谷,如種子出土,如寡婦夜哭,旅人寒起。雖然他的詩作體式時常有低下的,可是匠心獨出,有王者氣度,不是那些像女人一樣伺候人的人所能企及的。文章有卓識,文氣沉郁而法度嚴整,不因為模擬而損失才華,不因為議論而傷格調,是韓愈、曾鞏一類的人物。徐文長既然高雅,不與流行風氣相合,當世所謂文壇主盟的人,徐文長都大聲呵斥,視為奴仆,所以他的名氣沒有超出越地??杀。。ㄋ┫矚g寫書法,筆意奔放,風格和他的詩作一樣,蒼勁中跳躍出姿媚,正是歐陽修所說的“妖韶女老自有余態(tài)”。有時在他的業(yè)余時間,隨意畫些花鳥,也都高超飄逸,很有情致。 最終因為疑忌,徐文長殺了自己的繼室,被捕入獄判處死刑。太史張元汴極力解救,才得以出獄。晚年悲憤更深,有意作出一種更為狂放的樣子。顯貴登門,有時拒不接納;時常帶錢到酒店,叫下人仆隸和他一起飲酒;他有時自己拿斧子打破頭,血流滿面,頭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聲;有時用鋒利的錐子扎自己兩耳,深入一寸多,竟然沒有死去。 周望說:“文長的詩文到晚年愈加奇異沒有刻本行世詩文集稿都藏在家中?!蔽矣性谡憬龉俚目婆e同年曾委托他們抄錄文長的詩文至今沒有得到。我所見到的只有《徐文長集》、《徐文長集闕編》二種而已。而徐文長竟然因為不能夠在當時施展抱負帶著對世道的憤恨而死去了。 石公說:“先生命運一直不好,以致得了癲狂?。话d狂病一直沒有痊愈,以致犯罪入獄。古今文人,憂愁困苦沒有像先生那樣的。雖然如此,胡宗憲,是一世豪杰;嘉靖皇帝,是英明君主。幕府中(給他)與身份不相稱的禮節(jié),這表明胡宗憲賞識先生;上奏的表文博得皇帝歡心,這表明皇帝也認識到了他的價值。只是他未能顯貴罷了。先生詩文崛起,一掃近代蕪穢的風氣,百年之后,自有定論。怎么會懷才不遇呢!梅客生曾經寄信給我說:‘徐文長是我老友,他的病比人奇特,人比詩奇特。’我認為徐文長無處不奇特。無處不奇特,這就無處不命運坎坷,可悲啊!” 4、【18屆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二中學高三第六次聯(lián)考】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阿史那杜爾,突厥處羅可汗之次子。年十一,以智勇聞。拜拓設,建牙磧北,與頡利子欲谷設分統(tǒng)鐵勒、回紇、仆骨、同羅諸部。處羅卒,哀毀如禮。治眾十年,無課斂?;騽窈褓x以自奉,答曰:"部落豐余,于我足矣。"故首領咸愛之。 貞觀元年,鐵勒、回紇、薛延陀等叛,敗欲谷設于馬獵山,社爾助擊之,弗勝。明年,將余眾西??珊垢D城。會頡利滅,西突厥統(tǒng)葉護又死,奚利必咄陸可汗與泥孰爭國,社爾引兵襲之,得其半國,有眾十余萬,乃自號都布可汗。十年入朝,授左驍衛(wèi)大將軍,處其部于靈州。詔尚衡陽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典衛(wèi)屯兵。十四年,以交河道行軍總管平高昌諸將咸受賞以未奉詔秋毫不敢取見別詔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陳弊。太宗美其廉,賜高昌寶鈿刀、雜彩千段,詔檢校北門左屯營,封畢國公。從征遼東,中流矢,揠去復戰(zhàn),所部奮厲,皆有功。還,擢兼鴻臚卿。 二十一年,以昆丘道行軍大總管討龜茲。師次西突厥,擊處蜜、處月,敗之。入自焉耆西,兵出不意,龜茲震恐。進屯磧石,伊州刺史韓威以千騎先進,右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次之。至多褐城,其王率眾五萬拒戰(zhàn)。威陽卻,王悉兵逐北,威與繼叔合,殊死戰(zhàn),大破之。社爾因拔都城,王輕騎遁。留郭孝恪守,自率精騎追躡,行六百里。王據(jù)大撥換城,嬰險自固。攻凡四十日,入之,擒其王,并下五大城。遣左衛(wèi)郎將徇諸酋長,示禍福,降者七十余城,宣諭威信,莫不歡服。刻石紀功而還。因說于闐王入朝,王獻馬畜三百餉軍,西突厥、焉耆、安國皆爭犒師。孝恪之在軍,床帷器用多飾金玉,以遺社爾,社爾不受。帝聞,曰:"二將優(yōu)劣,不復問人矣。"帝崩,請以身殉,衛(wèi)陵寢,高宗不許。遷右衛(wèi)大將軍。永徽六年卒,贈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陪葬昭陵,治冢象蔥山,謚曰元。 (選自《新唐書·阿史那杜爾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以交河道行軍/總管平高昌諸將/咸受賞/以未奉詔/秋毫不敢取/見別詔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陳弊 B. 以交河道行軍總管平高昌/諸將咸受賞/以未奉詔/秋毫不敢取/見別詔/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陳弊 C. 以交河道行軍/總管平高昌諸將/咸受賞/以未奉詔/秋毫不敢取/見別詔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陳弊 D. 以交河道行軍總管平高昌/諸將咸受賞/以未奉詔/秋毫不敢取/見別詔/然后受/所取皆老弱陳弊 【答案】D 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shù)某煞?,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可汗是阿爾泰語系民族對首領的尊稱,古代匈奴、鮮卑、回紇、突厥、女真等建立的汗國,其君主或政治首領皆稱可汗。 B. 駙馬都尉,官名。由于魏、晉時帝婿何晏、王濟曾擔任此職,后世以此法為常規(guī),凡與公主結婚,都拜其為駙馬都尉,簡稱駙馬。 C. 刻石記功是古代的一種傳統(tǒng)。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指建立或成就功勛。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故亦稱為“燕然勒功”或“燕然勒石”。 D. 殉是用人殉葬,殉葬人有被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后陪葬的。中國的殉葬制度,最早應始于殷商時期。漢唐兩朝為陪葬制度,即讓皇親國戚和達官顯宦死后陪葬皇陵。 【答案】A 【解析】可汗,又稱大汗,簡稱汗,源于王朝、神靈和上天,阿爾泰語系民族對首領的尊稱,最早出現(xiàn)于3世紀鮮卑部落,記載于《宋書》,類似于漢字的天子;古代北亞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鮮卑、回紇、柔然、高車、突厥、吐谷渾、鐵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國,其君主或政治首領皆稱可汗。最初,這個稱呼是部落里部眾對首領的尊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社爾知禮寬仁,愛護部族民眾。社爾父親過世后,他按照禮節(jié)表達極度的哀思,擔任拓設十年之中,不收捐賦雜稅以供己用,深受各部首領愛戴。 B. 社爾素有謀略,善于把握戰(zhàn)機。奚利必咄陸可汗與泥孰相爭時,社爾率軍偷襲他們,奪得大量土地和民眾;也曾出其不意從焉耆西出兵進攻,引起龜茲恐慌。 C. 社爾效忠唐朝,深得君王信任。貞觀十年,社爾以可汗的身份歸附唐朝,被授予左驍衛(wèi)大將軍,后又受詔迎取衡陽長公主,又因為廉潔被太宗封為畢國公。 D. 社爾堅守道義,堪為人臣楷模。社爾曾拒絕軍中郭孝恪贈送的金玉器物;太宗駕崩后他要求為其殉葬守陵,不被允許,直到高宗時才得其所愿。 【答案】 D 【解析】D. 社爾堅守道義,堪為人臣楷模。社爾曾拒絕軍中郭孝恪贈送的金玉器物;太宗駕崩后他要求為其殉葬守陵,不被允許,直到高宗時才得其所愿。曲解文意,不是高宗時就如愿以償。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威陽卻,王悉兵逐北,威與繼叔合,殊死戰(zhàn),大破之。 ②遣左衛(wèi)郎將徇諸酋長,示禍福,降者七十余城,宣諭威信,莫不歡服。 【答案】①韓威假裝退卻,龜茲王率領所有的兵士追趕“敗軍”,韓威與曹繼叔會合一處,拼死作戰(zhàn),狠狠地擊敗了龜茲王的軍隊。②社爾派遣左衛(wèi)郎將向各位酋長宣告旨意,向他們說明禍福,有七十多個城的人投降,讓他們知曉威嚴信用,沒有人不歡心臣服。 參考譯文: 阿史那杜爾,突厥處羅可汗的次子。年齡十一歲,以智勇聞名。拜為拓設,建牙于磧北,和頡利的兒子欲谷設分別統(tǒng)領鐵勒、回紇、仆骨、同羅等部落。處羅死了,阿史那杜爾按照禮節(jié)悲哀毀容。治理部落十年,沒有征收賦稅。有人勸他征收賦稅來奉養(yǎng)自己,答道:“部落豐余,對于我來說,就足夠了我足矣。”因此首領都敬愛他。 貞觀元年,鐵勒、回紇、薛延陀等反叛,在馬獵山打敗欲谷設,社爾幫著他打擊叛軍,沒有取勝。第二年,帶領剩下的人向西保衛(wèi)可汗浮圖城。恰好頡利滅國,西突厥統(tǒng)領葉護又死了,奚利必咄陸可汗和泥孰爭國君,社爾帶兵攻打他們,得到了他的半個國家,有十余萬眾,于是自稱都布可汗。十年入朝廷,授左驍衛(wèi)大將軍,把他的部落安置在靈州。下詔匹配衡陽長公主,成為駙馬都尉,典衛(wèi)屯兵。十四年,以交河道行軍總管的職位,平定高昌諸將,都受賞,因未奉詔,秋毫不敢有所取。見到別詔后所取的都是老弱陳弊。太宗贊賞他的廉潔,賜高昌寶鈿刀、千段雜彩,下詔為檢校北門左屯營,封畢國公。跟著征遼東,中流箭,拔下后又去作戰(zhàn),他所率領的部下激勵振奮,都有功?;貋砗?,提拔為兼鴻臚卿。 二十一年,憑借昆丘道行軍大總管討伐龜茲。軍隊駐扎在西突厥,攻打處蜜、處月,打敗了他們。從焉耆西進入,軍隊出其不意,龜茲國大為震恐。進軍駐扎在磧石,伊州刺史韓威憑借千騎騎兵先進發(fā),右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接下來出發(fā)。到了多褐城,龜茲國王率五萬眾來戰(zhàn)。韓威假裝退兵,龜茲王全部的兵士都向北追,韓威和繼叔合兵,都拼死力戰(zhàn),大破龜茲。社爾趁勢攻下都城,龜茲國王輕騎跑了。留郭孝恪守在城里,親自率精騎跟蹤追尋,跑了六百里。龜茲王占據(jù)大撥換城,憑借險要地勢自固。攻打了四十天,進了城,抓了龜茲王,連攻下五大城池。社爾派遣左衛(wèi)郎將向各位酋長宣告旨意,向他們說明禍福,有七十多個城的人投降,讓他們知曉威嚴信用,沒有人不歡心臣服。在石上紀功而還。因游說于闐王入朝廷,王獻上馬畜三百來餉軍,西突厥、焉耆、安國都爭著犒賞軍隊。孝恪在軍隊的時候,床帷器用多用金玉裝飾,來送給社爾,社爾不接受?;实勐犃?,說:“二將的優(yōu)劣,不用再問人了?!被实垴{崩,請求自己殉葬,守衛(wèi)陵寢,高宗答應許。升為右衛(wèi)大將軍。永徽六年去世,贈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陪葬在昭陵,墳墓在象蔥山,謚曰元。 練提升 1、【18屆山西省運城市高三上學期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楊時喬,字宜遷,上饒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除工部主事。榷稅杭州,令商人自署所入,輸之有司,無所預。隆慶元年冬,上時政要務,言:“幾之當慎者三,以日勤朝講①為修德之幾,親裁章奏為出令之幾,聽言能斷為圖事之幾。弊之最重者九:曰治體怠弛,曰法令數(shù)易,曰賞罰無章,曰用度太繁,曰鬻官太濫,曰莊田擾民,曰習俗侈靡,曰士氣卑弱,曰議論虛浮。勢之偏重者三:宦寺難制也,宗祿難繼也,邊備難振也?!笔枞耄郯{,中外傳誦焉。 遷南京尚寶丞。萬歷初,以養(yǎng)親去。服除,起南京太仆丞,復遷尚寶。移疾歸。時喬雅無意榮進,再起再告。閱十七年始薦起尚寶卿,四遷南京太常卿。疏請議建文帝謚,祠禮死節(jié)諸臣。就遷通政使。秩滿,連章乞休,不允。 三十一年冬,召拜吏部左侍郎。時李戴已致仕,時喬至即署部事。絕請謁,謝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門。及大計京朝官,首輔沈一貫欲庇其所私,憚時喬方正,將令兵部尚書蕭大亨主之,次輔沈鯉不可而止。時喬乃力鋤政府私人。帝因責諸臣朋比,令時喬策勵供職。時喬九疏引疾,竟不得請。時中外缺官多不補而群臣省親養(yǎng)病給假及建言詿誤被遣者充滿林下率不獲召時喬乃備列三百余人三疏請錄用。帝卒不省。 明年大計外吏。時喬已受事,居數(shù)日,帝忽命戶部尚書趙世卿代時喬,遂中輟;蓋去冬所批察疏,至是誤發(fā)之也。輔臣朱賡謂非體,立言于帝。帝亦覺其誤,即日收還。時喬堅辭不肯任。吏科陳治則劾其怨懟無人臣禮。有旨詰責,時喬乃再受事。 當是時,帝委時喬銓柄,又不置右侍郎,一人獨理部事,銓敘平允。然堂陛捍格,曠官廢事,日甚一日,而中朝議論方囂,動見掣肘。時喬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無以鎮(zhèn)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紀綱日紊時喬亦多委蛇議者諒其苦心不甚咎也。秉銓凡五年。最后起故尚書臣孫丕揚。未至,而時喬已卒。篋余一敝裘,同列賻襚②以殮。 (選自《明史·楊時喬傳》有刪節(jié)) 【注】①朝講:早晨對皇帝講讀經史典籍。②賻襚:送給喪家錢財衣物。 (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時中外缺官多不補/而群臣省親養(yǎng)病給假/及建言詿誤/被遣者充滿林下/率不獲/召時喬乃備列三百余人/三疏請錄用。 B. 時中外缺官多不補/而群臣省親養(yǎng)病給假/及建言詿誤被遣者/充滿林下/率不獲召/時喬乃備列三百余人/三疏請錄用。 C. 時中外缺官/多不補而群臣省親養(yǎng)病給假/及建言詿誤被遣者/充滿林下/率不獲/召時喬乃備列三百余人/三疏請錄用。 D. 時中外缺官多不補/而群臣省親養(yǎng)病給假/及建言詿誤/被遣者充滿林下/率不獲召/時喬乃備列/三百余人三疏請錄用。 【答案】B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工部,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長官為工部尚書。 B. 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司,就是“主管、管理”的意思、 C. 首輔,明洪武年間設置內閣,進入內閣的官員稱為大學士,內閣大學士都可以為首輔。 D. 大計,明清兩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計,每三年舉行一次。如“三歲,則大計群吏”。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知識的理解與識記。內閣大學士稱為首輔錯,只有首席內閣大學士才可以被稱為首輔。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楊時喬講究方法,處事公正。杭州征稅時,讓商人自己登記收入向官府交稅,不做干預;掌管吏部時,選拔、考核官員都很公平。 B. 楊時喬無意仕進。他以生病為理由辭去官職,兩次被起用,又兩次告假;調任通政使任職期滿后,又連上奏折請求退休。 C. 楊時喬為官剛正。考核京官時,他的剛正曾令首輔沈一貫忌憚;后也因為過于剛直而導致朝廷官員大量流失,怨聲載道。 D. 楊時喬為官清廉。擔任吏部左侍郎時,賄賂進不了門;去世時箱中只有一件破舊的皮衣,以至同僚贈送錢財衣物來給他辦了喪事。 【答案】C 點睛: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抓住題干,讀全讀準,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然后將各個選項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萬歷初,以養(yǎng)親去。服除,起南京太仆丞,復遷尚寶。移疾歸。 ②絕請謁,謝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門。 【答案】①萬歷初年,他以安葬親人而離職。喪服解除,又調任尚寶司,稱病回鄉(xiāng)。 ②杜絕私下拜求,謝絕與人結交,住宿在辦公地,賄賂不能進門。
參考譯文: 楊時喬,字宜遷,上饒人。嘉靖四十四年(365)的進士。授職為工部主事。在杭州征專賣稅,命令商人自己登記收入,向有司交稅,不做干預。隆慶元年冬天,上奏時政的要務,稱:“有三件事應當慎重:每天勤于朝講是培養(yǎng)品德的要務,親自裁決奏章是發(fā)出指令的要務,聽取勸諫能夠做出判斷是謀劃事情的要務。奏疏呈入,朝廷褒揚并采納了,朝廷內外傳誦一時。 升任南京尚寶丞。萬歷初年,他以安葬親人而離職。喪服解除,又調任尚寶司,稱病回鄉(xiāng)。楊時喬一向無意榮升,一再起用一再告退。過了十七年才被推薦擔任尚寶卿,四次調任后升南京太常卿。調任通政使。任期滿后,他接連上奏請求退休,神宗不允許。 三十一年,他被召見委任為吏部左侍郎。當時李戴已經辭官,楊時喬上任就負責部中事務。杜絕拜訪,推辭交游,住宿在辦公地,行賄者到不了他的門庭。等到全面考核京官、朝官時,首輔沈一貫想庇護他的私交,顧忌楊時喬清正,準備指派兵部尚書蕭大亨主持,次輔沈鯉不贊同就終止了。楊時喬于是竭力鏟除執(zhí)政者私自安插的人。皇上因此責怪眾大臣結黨營私,命令楊時喬盡心盡職。他多次上奏稱病辭職,最終未獲批準。當時朝廷內外空缺很多,官職還沒有補充人,而且大臣們探親養(yǎng)病請假,以及勸諫而被連累遭遣送的人,遍布鄉(xiāng)間,都得不到召見。楊時喬就開列了三百多人的名單,多次上奏請求錄用。神宗最終沒有審察。 第二年全面考核京城外的官吏。楊時喬已經接受任務,過了幾天,皇上忽然命令戶部尚書趙世卿代替楊時喬,于是中途放棄。大概去年冬天所批復的考核報告,到這個時候錯誤地發(fā)出來了。輔臣朱賡認為這不符合制度,立刻向皇上稟告?;实垡舶l(fā)覺了錯誤,當天收回報告。楊時喬堅決推辭不肯上任,吏科陳治則彈劾他有怨憤不合大臣的禮儀。神宗下旨責備,楊時喬才又負責事務。 在這個時候,神宗授予楊時喬選拔官吏的權力,又不設置右侍郎,他一個人單獨負責吏部事務,選官很公允。然而朝廷的阻格,官吏閑置,事情荒廢,一天比一天嚴重,而且朝廷議論紛紛,動不動就受牽制。楊時喬官職不顯赫,又很久不設置都御史,更不能鎮(zhèn)住僚屬。因此上下欺凌,綱紀一天天紊亂,楊時喬也多有屈從,議論的人諒解他的苦衷,不多追究他。負責選官總共五年,最后起用以前的尚書孫丕揚,沒有到任,楊時喬已經去世。箱中只有一件破舊的毛皮衣,同僚們募捐收殮了他。 2、【18屆遼寧省大石橋市第二高級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劉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遼,為官族。曾大父仕金,為邢州節(jié)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澤而下,遂為邢人。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十七,為邢臺節(jié)度使府令史,以養(yǎng)其親。后棄而隱武安山中。久之,天寧虛照禪師遣徒招致為僧,以其能文詞,使掌書記。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潛邸,海云禪師被召,過云中,聞其博學多材藝,邀與俱行。既入見,應對稱旨,屢承顧問。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邃于《易》及邵氏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世祖大愛之。后數(shù)歲,奔父喪,賜金百兩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復被召,奉旨還和林。上書數(shù)千百言,世祖嘉納焉。 癸丑,從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贊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殺,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從伐宋,復以云南所言力贊于上,所至全活不可勝計。 中統(tǒng)元年,世祖即位,問以治天下之大經、養(yǎng)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條列以聞。于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遺逸之士,咸見錄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為己任,事無巨細,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燕閑顧問輒推薦人物可備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東灤水北,建城郭于龍岡,三年而畢,名曰開平。繼升為上都,而以燕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廟宮室。八年,奏建國號曰大元,而以中都為大都。他如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祿,定官制,皆自秉忠發(fā)之,為一代成憲。 十一年,扈從至上都。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閑淡,類其為人。有文集十卷。 (選自《元史·劉秉忠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燕閑顧問/輒推薦人物/可備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為名臣 B. 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燕閑顧問/輒推薦人物可備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為名臣 C. 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燕閑/顧問輒推薦人物可備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為名臣 D. 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燕閑/顧問輒推薦人物/可備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為名臣 【答案】B 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 (2)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字”是一個人行成人禮后,由父親或長者給取的。取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B. 《易》也稱《周易》、《易經》,相傳為周文王所著,成書于周代。后來和《詩經》《尚書》《禮記》《春秋》一起并稱“五經”。 C. “癸丑”為干支紀年。干支紀年是中國歷法上使用的紀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順序相配,六十年為一周,周而復始。 D. 中書省,古代皇帝直屬的中樞官署名,封建政權執(zhí)政中樞部門。元朝中書省在遠方還有一些派出機構,即各個行中書?。ê喎Q行?。?。 【答案】C 【解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常識的主要內容,區(qū)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干中的修飾限制成分。C項,“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錯,應為“十天干,十二地支”。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劉秉忠才華橫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棄官隱居為僧。后受世祖召見,與海云禪師一起入府覲見,頗受賞識。 B. 劉秉忠愛好讀書,學問功底深厚。他于書無所不讀,尤其精通《易經》及宋氏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占卜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C. 劉秉忠精通治理,敢擔責任。他以天下為己任,通曉治理之道,善于古為今用,輔佐世祖建立元朝,并為元朝定規(guī)立制費盡心血。 D. 劉秉忠恬淡閑散,好學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齋戒居住,粗茶淡飯,整日恬淡安靜,與以往沒有不同,常常誦詠詩詞自娛自樂。 【答案】A (4)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己未,從伐宋,復以云南所言力贊于上,所至全活不可勝計。 ②秉忠采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條列以聞。 【答案】①己未年,劉秉忠跟著世祖討伐宋,又用在云南說過的話盡力勸說他,所到之處保全的生命數(shù)也數(shù)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計其數(shù)。) ②劉秉忠采納祖宗的舊制,參照適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條條地列出來上報給他聽。
參考譯文: 劉秉忠,字仲晦。祖籍瑞州人,世代在遼為官,官宦世家。曾祖父在金為官,擔任邢州節(jié)度副使,因此在邢州安家,所以自祖父以下,就成為邢州人士。劉秉忠生來風姿卓越出眾,志氣豪邁爽朗,不拘一格。十七歲時,擔任邢臺節(jié)度使府令史來贍養(yǎng)父母。后棄官離開,武安山中隱居。過了很久,天寧的虛照禪師派徒弟招納他去做了和尚,因為秉忠能詩能文,便讓他擔任掌書記。后來游歷云中,居住在南堂寺。當世祖還沒有登基時,海云禪師被世祖召見,海云禪師經過云中,聽說劉秉忠學問淵博,多才多藝,便邀請他一起去。晉見世祖后,劉秉忠回答問題,很符合旨意,多次解答世祖詢問。劉秉忠沒有什么書不讀,尤其精通《易經》及邵氏《經世書》,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類,沒有不精通的。談論天下的事就像談論手掌中的事。世祖很喜歡他。幾年后,秉忠的父親去世,他回家奔喪,世祖賞賜百兩黃金作為喪葬資費,并派遣使者送到邢州。服孝期滿,秉忠又被征召,遵奉旨意回到和林。他呈上數(shù)千字的建言,世祖都贊許采納。 癸丑年,跟著元世祖征討大理。第二年,元世祖征討云南。劉秉忠常常介紹天地是愛好生靈的,英明神武王者般的皇帝不該濫殺無辜,所以攻克城的時候,從不胡亂殺人。己未年,劉秉忠跟著世祖討伐宋,又用在云南說過的話盡力勸說他,所到之處保全的生命數(shù)也數(shù)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計其數(shù)。) 中統(tǒng)元年,元世祖即位,詢問治理天下的關鍵、修養(yǎng)百姓的好方法,劉秉忠采納祖宗的舊制,參照適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條條地列出來上報給他聽。世祖于是下發(fā)詔令建立元,建立中書省、宣撫司。于是朝廷的舊臣、山林的隱逸之士,都被錄用,人才濟濟,粲然一新。 劉秉忠以天下為己任,事無大小,凡是有關于國家的大事,知道的沒有不說的,說的皇上沒有不聽的,皇帝對他越來越寵愛信任。他空閑時幫著皇上參謀,推薦可以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甄別提拔的,后來都成了名臣。 至元初年,皇上命令劉秉忠在桓州東灤水北面查勘土地,在龍岡建筑城池,歷時三年完成,命名為開平。后來把開平作為上都,把燕作為中都。四年,皇上又命令劉秉忠建筑中都城池,開始修建宗廟宮室。八年,劉秉忠奏請封建國號大元,把中都作為大都。其他像頒賜官服,訂立朝廷禮儀,供給俸祿,確立官僚制度,都是由劉秉忠操辦發(fā)起,最終成為一代既定的規(guī)章制度。 至元十一年,劉秉忠跟隨皇上到上都,八月秋天,劉秉忠沒有生病端直地坐著就去世了,時年五十九歲。 劉秉忠自幼好學,到老不松懈,雖然達到了臣子最高的地位,卻齋戒居住,粗茶淡飯,整天恬淡安靜,與平時沒有不同。常常誦詠詩詞自娛,他的詩歌恬淡閑散,正像他的為人。有文集十卷。 3、【18屆湖南省長沙市一中高三月考(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孫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進士。寧王宸濠有逆謀,結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變。惡巡撫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杰代哲,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為幸。燧以才節(jié)著治聲,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時宸濠逆狀已大露,南昌人洶洶,謂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窺,獨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燧念訟言于朝無益,乃托御他寇預為備。先城進賢,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討賊,盡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圖己,使人賂朝中幸臣去燧,而遺燧棗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卻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賊凌十一、吳十三等出沒鄱陽湖,燧與副使許逵謀捕之。三賊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賊走匿宸濠祖墓間,于是密疏白其狀,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輒為宸濠遮獄,不得達。明年,宸濠脅鎮(zhèn)巡官奏其孝行。朝議方降旨責燧等,會御史蕭淮盡發(fā)宸濠不軌狀,詔重臣宣諭,宸濠聞,遂決計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鎮(zhèn)巡三司。明日,燧及諸大吏入謝,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為李廣所誤,抱民間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詔,令我起兵討賊,亦知之乎?”眾相顧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請出詔示我?!卞峰┰弧拔愣嘌裕彝暇?,汝當扈駕”燧大怒曰:“汝當速死耳。天無二日,吾豈從汝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縛燧。逵奮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賊并縛逵。二人且縛且罵,不絕口,賊擊燧,折左臂,與逵同曳出。逵謂燧曰:“我勸公先發(fā)者,知有今日故也?!膘?、逵同遇害惠民門外。 燧生有異質兩目爍爍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陰慘烈風驟起凡數(shù)日城中民大恐走收兩人尸尸未變黑云蔽之蠅蚋無近者。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報。世宗即位,贈禮部尚書,謚忠烈,與逵并祀南昌,賜祠名旌忠。 (節(jié)選自《明史·列傳·忠義一》)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獨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 B. 獨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 C. 獨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 D. 獨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 【答案】D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殿試第一名稱作“狀元”或者“殿元”“鼎元”。 B. 江西,即江左。根據(jù)方位,古人通常把江西稱作“江左”,把江東稱作“江右”,把江南稱作“江表”。 C. 乙亥,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紀日法,古人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說法,并以此紀年、月、日、時,文中為紀日。 D. 扈駕,專用術語,“扈”意為隨從、扈從,“扈駕”意為跟隨官府的車駕。 【答案】B 【解析】江西為江右,江東為江左。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孫燧臨危不懼。寧王送他棗梨姜芥示意時,他選擇了拒絕。后又在寧王謀反時,大罵寧王,并最終遇害。 B. 孫燧臨危受命,在大家都不愿去江西做官時,孫燧接受了這一安排,并且通過修筑城防、打擊盜匪、上書揭發(fā)等多種形式與寧王斗爭。 C. 在追捕逆賊凌十一等人的過程中,孫燧發(fā)現(xiàn)了他們與寧王勾結,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發(fā)寧王,卻因朝廷的不夠重視,沒有得到朝廷的答復。 D. 孫燧在處理寧王事件上猶豫不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孫燧沒有聽從副使許逵先發(fā)制人的建議,最終在與寧王的斗爭中失敗被殺。 【答案】 C 【解析】“朝廷的不夠重視”錯誤,是密疏沒有到達朝廷。 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xiàn)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jié),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題選項C事件錯誤。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寧王宸濠有逆謀,結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變。 ②逵奮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賊并縛逵。 【答案】①寧王朱宸濠有謀逆的計劃,結交宦官和皇帝寵幸的臣子整日探聽朝中的事情,希望(朝中〕有變化。⑵許逵奮不顧身地說:“你們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趁機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樣掩護孫燧,叛賊將許逵一并綁了。 參考譯文: 孫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考中進士。寧王朱宸濠有叛逆陰謀,勾結宦官和受皇上寵信的大臣,一天到晚打探朝廷中的事態(tài),希望有所變化。朱宸濠厭惡江西巡撫王哲不依附自己,就對他下毒,讓他生了病,過了一年就死掉了。董杰代替王哲,僅八個月也死了。從此以后,到這個地方當官的人都惴惴不安,把能夠離開當成幸運的事。孫燧憑著才能和節(jié)操,在地方官員中聲名卓著,于是朝廷官員們就推舉他代替董杰。 正德十年十月,孫燧被提拔為右副都御史,任江西巡撫。當時,朱宸濠叛逆的情況已經大為顯露,南昌人議論紛紛,說朱宸濠早晚會得到天子之位。孫燧身邊的侍衛(wèi),都是朱宸濠的耳目,但孫燧的提防觀察很細密,身邊侍衛(wèi)沒能窺探到什么。孫燧只是常常對朱宸濠陳說大義,但朱宸濠最終不知悔改。私下偵察得知副使許逵忠勇,可以托付大事,與他共同謀劃,這以前,副使胡世寧告發(fā)朱宸濠的叛逆陰謀,但宦官、寵臣替朱宸濠隱瞞,胡世寧被判罪去職。孫燧想,向朝廷投訴沒有什么用,于是假托要抵御其賊寇,預先作應付朱宸濠叛逆的準備。他先修筑進賢的城防,接著又修筑南康、瑞州的城防。又擔心朱宸濠劫持兵器,假裝討伐盜賊,盡數(shù)把武器搬到其他地方。朱宸濠發(fā)現(xiàn)孫燧謀劃對付自己,就派人賄賂朝中幸臣,企圖趕走孫燧,并送給孫燧棗梨姜芥,以此表示要孫燧“早離疆界”之意,孫燧笑著推卻了這些東西。 正德十三年,江西發(fā)大水,朱宸濠向來所蓄養(yǎng)的盜賊凌十一、吳十三等人,出沒于鄱陽湖一帶,孫燧與許逵商議逮捕他們。盜賊逃跑到沙井,孫燧從江邊圍捕過來,盜賊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這時孫燧寫了秘密奏章,報告了這里的情況,并且說朱宸濠一定會造反。雖連續(xù)送出七篇奏章,卻都被朱宸濠攔截了案宗,未能送達。第二年,朱宸濠脅迫巡鎮(zhèn)官向朝廷表奏他的孝行。朝廷正議論降旨責備孫燧,恰好御史蕭淮完全揭發(fā)了朱宸濠圖謀不軌的情況,下詔派重臣宣讀圣旨,朱宸濠得知后,就決意造反。 六月乙亥日,是朱宸濠生日,他宴請鎮(zhèn)巡的所有官員。次日,孫燧及其主要屬官進入朱宸濠的家祝賀,朱宸濠在左右埋伏了士兵,朱宸濠大言不慚地說:“孝宗被李廣所誤導,抱養(yǎng)民間孩子,我祖宗不享祭祀十四年了?,F(xiàn)在太后有詔令,命令我起兵討伐奸賊,你對此也有所了解了吧?”眾人互相觀望,驚訝瞪眼回望,孫燧徑直上前說:“怎么能有這樣的話!請拿出詔書來給我看。”朱宸濠說:“你少啰嗦,我前往南京,你要隨從我的車駕?!睂O燧大怒說:“你是找死罷了。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我難道會跟隨你當叛逆嗎?” 朱宸濠惱怒地喝叱孫燧,指揮手下士兵捆綁孫燧。許逵奮不顧身地說:“你們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于是用肢體像鳥的翅膀一樣掩護孫燧,叛賊將許逵一并綁了。二人一邊拒綁一邊怒罵,罵不絕口。叛賊毆打孫燧,打斷了他的左臂,他和許逵一同被奸賊拖出去。許逵對孫燧說:“我之所以勸您先發(fā)制人,就是知道會有今天的緣故?!睂O燧、許逵一同在惠民門外被殺害。 孫燧天生與眾不同,兩眼極有光,夜間放光。死的那天,填空忽然陰云密布,狂風忽起,刮了數(shù)天,城市居民很驚恐。千曲收兩人的尸體,尸體唯有變化,黑云遮蔽尸體,蠅蟲都沒有接近的。第二年,守官將此事上報朝廷,沒有回復。世宗即位,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忠烈,在南昌一起祭祀他與許逵,并且賜與旌忠祠。 4、【18屆山東省濰坊市高三上學期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豆盧毓字道生,少英果,有氣節(jié)。漢王諒出鎮(zhèn)并州,毓以妃注兄為王府主簿。從趙仲卿北征突厥,以功授儀同三司。及高祖崩,煬帝即位,征諒入朝。諒納諮議王頍之謀,發(fā)兵作亂。毓苦諫不從,因謂弟懿曰:“吾匹馬歸朝,自得免禍。此乃身計,非為國也。今且偽從,以思后計?!?/p>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jié)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里諒不足圖也。帝以為然,許之。賢密遣家人赍敕書至毓所,與之計議。 諒出城,將往介州,令毓與總管屬硃濤留守。毓謂濤曰:“漢王構逆,敗不旋踵,吾豈坐受夷滅,孤負家國邪!當與卿出兵拒之?!睗@曰:“王以大事相付,何得有是語!”因拂衣而去。毓追斬之。時諒司馬皇甫誕前以諫諒被囚,毓于是出誕,與之協(xié)計,及開府、盤石侯宿勤武,開府宇文永昌,儀同成端、長孫愷,車騎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顥等,閉城拒諒。部分未定,有人告諒,諒襲擊之。毓見諒至,紿其眾曰:“此賊軍也。”諒攻城南門,毓時遣稽胡守堞,稽胡不識諒,射之,箭下如雨。諒復至西門,守兵皆并州人,素識諒,即開門納之。毓遂見害,時年二十八。 及諒平,煬帝下詔曰:“褒顯名節(jié),有國通規(guī),加等飾終,抑推令典。毓深識大義,不顧姻親,出于萬死,首建奇策。去逆歸順,殉義亡身,追加榮命,宜優(yōu)恆禮??少洿髮④?,封正義縣公,賜帛二千匹,謚曰愍。子愿師嗣,尋拜儀同三司。大業(yè)初,行新令,五等并除。未幾,帝復下詔曰:“故大將軍、正義愍公毓,臨節(jié)能固,捐生殉國,成為令典,沒世不忘。象賢無墜,德隆必祀,改封雍丘愍侯?!?/p> (選自《隋書》,有刪節(jié)) 【注】此處的妃指豆盧毓的妹妹,是漢王楊諒的王妃。 (1)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句是 A.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jié)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里/諒不足圖也 B.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jié)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里/諒不足圖也 C.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jié)/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里/諒不足圖也 D. 毓兄顯州刺史賢言于帝曰/臣弟毓素懷志節(jié)/必不從亂/但逼兇威/不能克遂/臣請從軍/與毓為表里/諒不足圖也 【答案】D 點睛: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斷句的前提:多讀文段,增強語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崩,在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及諸侯之死,此處是指隋高祖文帝駕崩。 B. 敕書指隋斷帝的詔令,敕書中的“敕”指君王詔命、詔令。 C. 車騎安成侯元世雅是用官職、封號、姓名稱人,是古代稱人方式之一。 D. 堞,指城上如齒狀的矮墻,逢敵人進攻時可用于隱蔽。 【答案】A 【解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常識的主要內容,區(qū)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干中的修飾限制成分。A項,諸侯之死不能稱之為“崩”。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豆盧毓守節(jié)不渝。他曾若諫發(fā)動叛亂的楊諒,但未獲采納;他假意順從,轉而與楊諒斗爭;后城破被殺,以身殉國。 B. 豆盧毓遇事果斷。他策動朱濤共同出兵抵抗楊諒,失敗后當即將其斬殺;并聯(lián)合多位將領堅壁應戰(zhàn),拒絕楊諒入城。 C. 豆盧毓機智應變。他用計騙過守城的士兵,用箭射退攻打南門的楊諒;并安排稽胡積極備戰(zhàn)守城,把楊諒逼至西門。 D. 豆盧毓榮顯身后。他死后因智謀和大義受到朝廷的封賞,他的兒子因此繼承爵位;后來受到皇帝的特詔而不絕奉祀。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墓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后城破被殺,以身殉國”說法錯誤,原文是楊諒再來到西門,守門士兵認識楊諒,就打開城門放他進來,豆盧毓于是被殺害。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漢王構逆,敗不旋踵,吾豈坐受夷滅,孤負家國邪! ②時諒司馬皇甫誕前以諫諒被囚,毓于是出誕,與之協(xié)計。 【答案】 ①漢王楊諒謀劃造反,失敗是很快的事情,我們怎么能坐等被殺,辜負國家呢?②當時楊諒的司馬皇甫誕以前因為勸諫楊諒被囚禁,豆盧毓在這時放出皇甫誕,和他共同計議。 【解析】注意重點字詞的落實。 參考譯文 豆盧毓字道生,少年時英勇果敢,很有氣概節(jié)操。漢王楊諒出京鎮(zhèn)守并州,豆盧毓憑借王妃的哥哥的身份擔任王府主簿。跟從趙仲御向北征討突厥,因為軍功拜任儀同三司。等到高祖隋文帝駕崩,隋煬帝即位,征召楊諒入朝。楊諒采納諮議王頍的計謀,發(fā)動軍隊叛亂。豆盧毓苦苦勸諫,楊諒沒聽從,豆盧毓于是對弟弟豆盧懿說:“(如果)我單人匹馬回歸朝廷,自然能夠免除禍患。(但)這只是為我自己打算,不是為了國家。現(xiàn)在暫且假意順從,來考慮以后的計策?!?/p> 豆盧毓的哥哥顯州刺史豆盧賢對隋煬帝說:“我的弟弟豆盧毓向來胸懷忠正的志向和節(jié)操,一定不會隨從叛亂,只是迫于叛軍氣焰,不能施展本志。請讓我從軍,與豆盧毓里應外合,楊諒不足為慮?!彼鍩壅J為他說得對,答應了他。豆盧賢秘密派遣家人帶著隋煬帝的詔令到了豆盧毓的住所,與豆盧毓計劃商議。 楊諒出城,將要前往介州,命令豆盧毓和總管部屬朱濤留下守城。豆盧毓對朱濤說:“漢王楊諒謀劃造反,失敗是很快的事情,我們怎么能坐等被殺,辜負國家(家和國)呢?我應當與您一起出兵阻止他。”朱濤驚訝地說:“漢王把大事托付給我們,怎么能說這樣的話呢?”于是氣惱而去,豆盧毓追上并殺死了他。當時楊諒的司馬皇甫誕以前因為勸諫楊諒被囚禁,豆盧毓在這時放出皇甫誕,和他共同計議,會同開府將軍石侯宿勤武、車騎將軍安成侯元世雅、原武令皇甫文顥等,關閉城門,拒絕楊諒入城。部署分派尚未完成,有人告知了楊諒,楊諒奔襲攻打豆盧毓。豆盧毓見楊諒的軍隊來攻打,便欺騙那些士兵說:“這是盜賊的軍隊?!睏钫徆ゴ蚰祥T,豆盧毓當時派遣稽胡防守城墻垛口,稽胡不認識楊諒,便放箭射他,射出的箭像雨點一樣密集。楊諒再來到西門,守門士兵都是并州人,向來認識楊諒,就打開城門放他進來。豆盧毓于是被殺害,當時二十八歲。 等到楊諒叛亂被平定,隋煬帝頒布詔書說:“表彰名節(jié)之士,是國家的規(guī)矩,存者晉級,死者追贈,法律已有規(guī)定。豆盧毓深明大義,不顧姻親關系,出入于險惡環(huán)境,倡建奇謀。脫離叛逆,歸順朝廷,為正義而死,追加光榮名號,應當高于一般規(guī)格,可以追贈大將軍,封正義縣公?!辟n帛兩千匹,謚號為愍。兒子豆盧愿師繼嗣,不久拜任儀同三司。大業(yè)初年,頒行新法令,廢除五等爵位。不久,皇帝又下詔書道:“已故大將軍、正義愍公豆盧毓,在關鍵時刻能堅決守志,舍生為國,成為國家楷模,永遠不能忘記。賢德不會絕嗣,德高必獲祭祀,改封雍丘愍侯?!?/p> 練高考 1.【2016年高考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節(jié)選自《宋史·曾公亮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考點定位】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先斷易,再斷難。首先默讀一至兩遍,大體了解文段語意,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文言文中,名詞常作主語、賓語、定語。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然后再考慮有哪些人,人物間是什么關系;有什么事,有什么過程和結果。句中共有三個人物(“曾公亮”“盜賊”“使客”),兩個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動詞有“有、竄、閉、亡、移、詰、報、藏、廋、索”等。然后以動詞為中心,弄清人物間的關系,了解事件的經過,斷好“盜悉竄他境”“嘗有使客亡橐中物”這兩句,其他的就好斷了。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 【答案】C 【考點定位】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考常識,關鍵是懂常識。題目給出的大多是常見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考生可采取課內常識回顧法來判斷對錯。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jù)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終于得到回報。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目,可將各選項內容同文本相關意思進行比較,題中,C項錯誤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的說法。根據(jù)文本“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shù)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的敘述,可知“調解”之說不當,應當是“諭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訴他們”,從而止息了邊害。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時和地。正確解答這類題,需仔細閱讀全文,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寫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然后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對照,找出錯論。本題設計人物與事件出錯。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 (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 【答案】(1)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計分點:錫,賜給;虔,恭敬;而,卻;之,這樣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嗎?) (2)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計分點:責,責備;救正,糾正弊??;世,當時的人;持祿固寵,保持祿位加固寵幸。)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譯出來。 【參考譯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贾袨檫M士甲科,知會稽縣。老百姓在鏡湖旁種田,常常擔心鏡湖泛濫。曾公亮設置斗門,將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處。曾公亮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份主政鄭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聲名在外,盜賊全部逃竄到其他州縣,以至于晚上不用關閉大門。曾經有過客丟失橐中財物,發(fā)布文書詰查盜賊,曾公亮上報:“我所轄境不窩藏盜賊,恐怕是同行的人隱藏起來了吧?!边M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習寫文章的章法,任職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臺閣的規(guī)章,首相韓琦經常咨詢訪問他。仁宗末年,韓琦請求設置皇儲,與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計。密州民田盛產銀子,有人偷取銀子,大理寺把他們當作強盜。曾公亮說:“這是禁物,偷取銀子雖然是強盜行為,與從百姓家中盜取財物有區(qū)別?!睘榇耸聢猿终归_爭論,于是皇帝就下達給有司議論,比照搶劫盜竊財物的法律,這個強盜得以不被判處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魚,又多次開通鹽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說:和他們較量,將要生事。曾公亮說:“剛開始時不禁止,以后將怎么辦呢?雄州趙滋勇敢有計謀,能夠勝任?!被噬吓墒拐吒嬖V趙滋,邊境禍害終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不久兼任戶部尚書。仁宗身體不適,遼國使者到來不能接見,讓曾公亮在館中設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質問使者說:“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使者于是赴宴。熙寧三年,曾公亮被授職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興軍。任職一年,回到京師,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豐元年(1078),去世,終年八十歲。神宗臨喪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莊忠厚深沉,辦事細致周密,平時謹守禮儀,遵守規(guī)矩,但性情吝嗇,積累財富達巨萬。曾公亮起初推薦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輔政,才察知神宗正袒護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孫謀劃,大凡改變行事計劃,都聽從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沒有參與一樣。曾公亮派遣他的兒子曾孝寬為其謀劃,到神宗面前陳述與王安石沒有什么差別,這樣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為了感激曾公亮幫助自己,因而引見提拔曾孝寬到樞密院來報答他。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 2. 【2016年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景公問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則諸侯其至乎?” 晏子對曰:“法其節(jié)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諸侯也,誠于愛民,果于行善,天下懷其德而歸其義,若其衣服節(jié)儉而眾說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古者嘗有處橧巢窟穴而不惡,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歸其仁。及三代作服,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潔,而不害于動作。服之輕重便于身,用財之費順于民。其不為橧巢②者,以避風也;其不為窟穴者,以避濕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潤濕,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鏤,示民知節(jié)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過足以敬,宮室之美過避潤濕,用力甚多,用財甚費,與民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節(jié)儉也,則雖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窮臺榭之高,極污池之深而不止,務于刻鏤之巧,文章之觀而不厭,則亦與民而仇矣。若臣之慮,恐國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 景公祿晏子以平陰與槀邑。晏子辭曰:“吾君好治宮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盤游玩好,以飭女子,民之財竭矣;又好興師,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財,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嬰之所為不敢受也?!?/p> 公曰:“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 晏子曰:“嬰聞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國而度家,宗君而處身,曷為獨不欲富與貴也!” 公曰:“然則曷以祿夫子?” 晏子對曰:“君商漁鹽”,關市譏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者免。若此三言者,嬰之祿,君之利也?!?/p>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無事焉,請以從夫子?!?/p>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問大國,大國之君曰:“齊安矣?!笔谷藛栃?,小國之君曰:“齊不加我矣。”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湯、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關市:指集市。譏:查,盤問。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其衣服節(jié)儉而眾說也
B.土事不文,木事不鏤
C.下之疾其上甚矣
D.宗君而處身 【答案】B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字義,屬于山東卷必考考點,題型穩(wěn)固。從歷年高出題規(guī)律來看,實詞的考查具體涉及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活用、偏義等語言現(xiàn)象。考生備考時要準確理解文言實詞的詞義,一是識記和累積,掌握文言實詞的基礎知識;二是學會推斷。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較高的閱讀能力。推斷方法如下:①根據(jù)學過的課內實詞來推斷詞義,②使用組詞法來推斷詞義,③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推斷詞義,④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⑤根據(jù)字形推斷詞義,⑥語境分析推斷。本題B項可采用課內推斷法和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推斷法;A項、D項可采用語境推斷法,將詞義代入選文可知解釋正確;C項可采用課本推斷法,《屈原列傳》中有“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的句子。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如此,則諸侯其至矣
B.服之輕重便于身
C.然則曷以祿夫子
D.關市譏而不征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D表轉折,但、卻。A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或許”“大概”/代詞,他們;B介詞,對于/介詞,從;C介詞,拿、用/表目的連詞,來。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采用的是山東卷傳統(tǒng)題型,四個選項各考查一個虛詞,每個虛詞列出兩個句子,一個句子選自考題所給文本,另一個句子選自課內。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先課內后課外,由課內推知課外。如D項中“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而”表轉折,可譯為“卻”,將這個義項代入“關市譏而不征”,可發(fā)現(xiàn)解釋正確,據(jù)此就可以判斷出本題的答案。虛詞類題目復習時要認真積累考綱規(guī)定的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基本用法。還要注意到虛詞大多是多義的,具體解答時要根據(jù)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做好課內知識的遷移。常用文言虛詞的辨析方法有:①詞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溫故求新法,④語境判定法,⑤語法切入法,⑥標志識別法。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答案】A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延續(xù)了2015年本考點題型,選取文本中的一句話,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指向明確,難度適中。解答這類題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據(jù)文意斷句。②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對話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③借助文言虛詞斷句,“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④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本題畫線句子可根據(jù)文意斷句,也可利用句子結構特點斷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認為,古代圣王誠心誠意地愛護百姓,實實在在地對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義而歸附他們。 B.晏子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們的節(jié)儉風尚。 C.面對景公的封賞,晏子并不領情,他毅然決然地予以拒絕,并且指出了景公窮奢極欲與窮兵黷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對話的方式,批評了景公治理國家的錯誤觀點和做法,表達了晏子減少賦稅減輕刑罰等政治主張。 【答案】B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把握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重點在文意的理解,屬于山東卷必考內容,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題型。解答時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一般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有: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憑空添加,無中生有;強加因果關系。答題時注意“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差別和重點詞語的翻譯,還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關系。一般文言中經常省略主語,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語。本題考向明確,難度適中,四個選項覆蓋全文,A項和B項信息在選文第一段,C項信息在選文第二段,D項是對全文的概括。設誤點在于曲解文意,也屬于憑空添加,無中生有,是山東卷本考點命題常見形式。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其不為橧巢者,以避風也;其不為窟穴者,以避濕也。(4分) (2)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3分) (3)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3分) 【答案】(1)他們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為了避風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為了避潮濕。 (2)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 (3)這樣做是可以的。雖然這樣,難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貴嗎?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解答時注意落實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1)句中“其”,他們;“為”,動詞,可譯為“搭建”;“以”介詞,因為、為了。(2)句中“致”,使動用法,讓(使)……來歸附;“過”,錯誤。(3)句中,“是”,這樣;“雖”,雖然;“然”,這樣;“獨”,難道。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是山東卷高考必考內容。與往年相比,題型沒有變化,仍是從所給文本中選取兩個或三個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譯能力,考向明確。所選句子涉及到的重點實詞、虛詞、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階段應掌握的重點內容,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譯題目更突出了對虛詞的考查,如“其”“為”“以”等,并且有兩個句子涉及到了反問句,“不亦難乎?”“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而對實詞的考查有所不足。另外,由于文本本身傾向于議論說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難度,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找出關鍵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等方法進行翻譯。一般來說,對古今異義的詞語、古代是單音節(jié)詞語現(xiàn)代是雙音節(jié)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刪”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刪”,對省略的內容要補出。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參考譯文】 景公詢問晏子說:“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宮室,這樣,那么諸侯們都會來嗎?” 晏子回答說:“效法古圣王的節(jié)儉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沒有益處。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統(tǒng)一天下,不是因為衣服使諸侯歸服的,誠心于愛護人民,果斷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們的恩德,而歸服于他們的道義,這就是他們的衣服節(jié)儉而人民大眾高興的原因。那帽子足夠用來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裝飾;衣服足夠用來掩護身體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華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雜陳,頭上戴的帽子不要鏤刻花紋。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厭惡的人,給予宮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宮室,而是共同歸向于他們的仁愛。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為了增加敬肅之意,頭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肅,而不求貴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動干凈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動。衣服的輕重方便于身體,使用錢財?shù)亩嗌夙樣诿褚?。后來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為要避風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為要避開潮濕。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則是,地下的潮濕,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裝飾花紋,木建筑物不能鏤刻,給民眾看,讓他們知道節(jié)制。等到這種風氣衰敗的時候,衣服的奢侈已過于足以敬肅的程度,宮室的壯美已過于避開潮濕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錢財很浪費,這是與民為仇敵。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們的制度,如果效法他們的節(jié)儉,那么雖然還沒有成就治理,希望還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窮盡樓臺亭榭的高聳,竭盡蓄水池的深度而沒有止境,致力于刻鏤雕花的巧妙,花紋彰顯的觀看而不厭倦,那么就是與民為仇敵了。就像我的憂慮,恐怕國家的危險,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徠諸侯,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過分了。” 景公賜給晏子平陰和槀邑。晏子辭謝說:“我的國君喜歡修筑宮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歡游樂與珍寶,用來裝飾女子,百姓的錢財都用光了;又喜歡發(fā)動戰(zhàn)爭,百姓離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財用竭,使其身臨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p> 景公說:“這樣就算了,即然這樣,君子難道就不奢求富貴嗎?” 晏子說:“我聽說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國君而后自身;安定國家后才考慮自己的家,尊重國君才能安身,怎能說唯獨不想富貴呢!”景公說:“那么我用什么封賞你呢?” 晏子回答說:“君王放寬對漁鹽的征稅,對關市只盤查而不征稅;對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稅;減輕刑罰,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該判刑的就罰款,如果是該罰款的就免了。這三條,就是對我的賞賜、君王的利益?!?/p> 景公說:“這三條,我沒有什么說的,就聽從先生的吧?!?/p> 景公按照這三條去做了。派人去問大國,大國之君說:“齊國安定了?!迸扇藛栃f:“齊不會侵凌我們了?!?/p> 3.【2016年高考新課標Ⅲ卷】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4~7題。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成,遷左中允。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費宏為禮部尚書。禮部事視他部為簡,自珪數(shù)有執(zhí)爭,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稱“大慶法王”。番僧乞田百頃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稱大慶法王與圣旨并。珪佯不知,執(zhí)奏:“孰為大慶法王?敢與至尊并書,大不敬?!痹t勿問,田亦竟止。珪居閑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zhí)持,人不能奪,卒以此忤權幸去。教坊司臧賢請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珪格不行。賢日夜騰謗于諸閹間,冀去珪。御史張羽奏云南災。珪因極言四方災變可畏。八年五月,復奏四月災,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變六十九事。今自去秋來,地震天嗚,雹降星殞,龍虎出見,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與焉,災未有若是甚者?!?u>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珪歸三年,御史盧雍稱珪在位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日給為累,乞頒月廩、歲隸,以示優(yōu)禮。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而珪適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 (節(jié)選自《明史·傅珪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B.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C.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D.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斷句能力。首先結合語境理解畫線句的意思,“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這句話是說“認為《會典》是劉健等人修編成功,浪費很多,變動編修者的官職,把傅珪降為修撰,不久因為《實錄》編寫完成,晉升為左中允,又升為翰林學士,歷任吏部左右侍郎”;然后抓句中的專有名詞,比如“《會典》”“劉健”“珪”“修撰”“《實錄》”“左中允”“翰林學士”“吏部左右侍郎”,再根據(jù)職位的變遷進行斷句即可。標點如下: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本題主要注意官職的變遷,抓住官職這些專有名詞。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guī)定年齡而離職。 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答案】A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技巧點撥】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類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頂是(3分) A.傅珪進入仕途,參與纂修文獻。弘治年間,他兼任司經局校書,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得以升職;武宗繼位,他進位左諭德,充講官,修撰《孝宗實錄》。 B.傅珪任職禮部,勸諫講究策略。他擔任禮部尚書時,由于屢有爭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頃,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稱大慶法王,不理會給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誣蔑報復。每遇大事,他都能堅持己見,不肯隨意改易,因而觸怒許多人;后因得罪權貴被迫退休,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 D.傅珪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評。御史盧雍稱贊他在位時有古代大臣風范,歸鄉(xiāng)后家無積蓄,艱難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為先朝守正大臣,追謚為文毅。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C項“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有誤;選項對應的文字是“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不聽”的對象應是“矯詔之人”。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選項C對應的文字是“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選項誤把“不聽”的對象當成傅珪了。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 (2)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 【答案】 (1)極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指斥受寵的權貴,權貴愈加痛恨他。(譯出大意給3分,“權幸”“嫉”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又認為傅珪剛正忠實,敢于直言,應當起用。吏部按照盧雍的話上奏,沒有回復(譯出大意給3分,“忠讜”“報”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被授予編修,不久又兼任司經局校書,參與完成修編《大明會典》,升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為東宮時的恩情,升任左諭德,充任講官,修纂《孝宗實錄》。當時的文學侍從們不愿依附劉瑾,劉瑾厭惡他們,認為《會典》是劉健等人修編成功,浪費很多,變動編修者的官職,把傅珪降為修撰,不久因為《實錄》編寫完成,晉升為左中允,又升為翰林學士,歷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費宏擔任禮部尚書。禮部的事情和其他部相比要少。從傅珪時屢有爭端,上奏增多?;实巯埠梅饘W,自稱是大慶法王。番僧要求百頃的土體建造法王下院。中旨下達到禮部,說大慶法王和圣旨一樣。傅珪假裝不知道,堅持上奏:“誰是大慶法王,竟敢和至尊的圣上并舉,這是大不敬。”不理睬詔書的旨意。百頃的田地最終停止。傅珪平??此颇驹G,等到遇到大事的時候,他堅持己見,別人不能強行改變他的看法。最終因為得罪權貴離開。教坊司的臧賢請求更換牙牌,規(guī)格如同朝士,有要求改鑄方印,傅珪按照制度沒有同意。臧賢日夜在宦官間誹謗傅珪,希望讓傅珪離職。御史張羽上奏云南的災情,傅珪趁機極力陳說四方的災難讓人害怕。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的災情,趁機說:”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共有災變六十九件。而現(xiàn)在從秋天至今,地震天災冰雹星落,龍虎出現(xiàn),地裂山崩,共四十二起,而水災旱災還沒有算進來,自古以來災難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厲害的?!睒O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指斥受寵的權貴,權貴愈加痛恨他。恰逢戶部尚書孫交也因為堅守持正被反對,于是假傳圣旨讓兩人退休。兩京的言官上奏章請留,沒有聽從。傅珪回家三年,御史盧雍說傅珪在位時有古大臣的風范,家中沒有積蓄,艱難度日,請求發(fā)放月廩和歲隸,來顯示朝廷對他的優(yōu)待。又認為傅珪剛正忠實,敢于直言,應當起用,吏部按照盧雍的話上奏,沒有回復。傅珪剛好去世,五十七歲。嘉靖元年登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他為太子少保,謚號文毅。 4.【2016年高考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陳登云,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進士,除鄢陵知縣,征授御史,出按遼東,疏陳安攘十策,又請速首功之賞。改巡山西。還朝,會廷臣方爭建儲。登云謂議不早決,由貴妃家陰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災異抗疏,劾妃父鄭承憲,言:“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fā)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宮與太后家亦謹避其鋒矣,陛下享國久長,自由敬德所致,而承憲每對人言,以為不立東宮之效。干擾盛典,蓄隱邪謀,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貴妃、承憲皆怒,同列亦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論吏部尚書陸光祖,又論貶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論罷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又論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右皆憚之。時方考選科道,登云因疏言:“近歲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則摧剛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則化直為佞。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來,以剛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黨,遂嗜乞憐,如所謂‘七豺’‘八狗’者,言路顧居其半。夫臺諫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賤辱至此,安望其抗顏直繩,為國家鋤大奸、殲巨蠹哉!與其誤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進。”因條數(shù)事以獻。出按河南。歲大饑,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鍾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次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尋卒。 (節(jié)選自《明史·陳登云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fā)/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B.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fā)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C.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fā)/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D.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fā)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答案】C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 、據(jù)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答案】D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學常識的能力。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說法錯誤?!耙萍病币馔撇 a屃x為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可以根據(jù)語境“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復習還是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復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復習(就是注意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登云不畏權貴,彈劾貴妃之父。他出于對朝廷的忠心,即便對鄭承憲這樣的國戚,也大膽揭發(fā)對方為非作歹,包藏禍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發(fā)怒。 B.陳登云敢于直言,檢舉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發(fā)現(xiàn)諸多問題,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貶職或罷免,以至朝廷大官們都很畏懼他。 C.陳登云上疏指出,選才慎于始進。他認為二十年來,剛直者很少被提拔進京,在朝者卻背公結黨,諂媚權貴,與其誤用后罷免,不如進用時慎重。 D.陳登云關心百姓,奏請救助災區(qū)。在他巡視河南期間,當?shù)啬瓿汕甘?,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災情,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 【答案】D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 【答案】(1)難道沒有剛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觸排擠,大多無法安身。 (2)副使崔應麟見到百姓吃湖澤中的雁糞,便裝入袋中給陳登云看,登云隨即送至朝廷。 【試題分析】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勝”,禁受得住;“齟齬”,抵觸排擠;“安”,使動用法,使身安。第二句中,“啖”吃;“囊”,動詞,裝進去;“示”,給……看。同時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職名,比如“剛直之人”“副使崔應麟”“澤中”“ 登云”。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比如“剛直之人”“副使崔應麟”“澤中”“登云”。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陳登云,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御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后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云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fā)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fā)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后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tǒng)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干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笔枭希F妃、鄭承憲都發(fā)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云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云因而上疏說:“近來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變?yōu)檎~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一、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币蚨鴹l陳數(shù)件事獻給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fā)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云看,陳登云便送到朝廷?;噬狭⒓磁汕菜仑╃娀穹职l(fā)庫銀賑恤百姓。陳登云三次巡視地方,執(zhí)政嚴厲,按規(guī)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fā),于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5.(2015年高考新課標2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來護兒,字崇善,未識而孤,養(yǎng)于世母吳氏.吳氏提攜鞠養(yǎng),甚有感訓,幼兒卓葷;初讀《詩》,舍書嘆曰:“大丈夫在世,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群輩驚其言而壯其志,及長,雄略秀出,志氣英遠。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shù)見軍旅護兒??挥辛⒐γ炯伴_皇初宇文忻等鎮(zhèn)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進位上開府,賞物一千段,仁壽初,遷瀛洲刺史,以善政聞,頻見勞勉,煬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戀,累日不能出境,詣闋上書致請者,前后數(shù)百人,帝謂曰:“昔國步未康,卿為名將,今天下無事,又為良兩千石,可謂兼美矣。”大業(yè)六年,車架幸江都,謂護兒曰:“衣錦晝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蹦速n物兩千石,并牛酒,令謁先人墓,宴鄉(xiāng)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飲盡日,朝野榮之,十二年,駕幸江都,護兒諫曰:“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駐駕洛陽,與時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專為身謀,帝聞之,厲色而起,數(shù)日不得見。后怒解,方被引入,謂曰:“公意乃爾,朕復何望!”護兒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構逆,深忌之。是日旦將朝見執(zhí)。護兒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執(zhí)矣?!弊o兒嘆曰:“吾備位大臣,荷國重任,不能肅清兇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乃遇害。護兒重然諾,敦交契,廉于財利,不事產業(yè),至于行軍用兵,特多謀算,每覽兵法,曰:“此亦豈異人意也!”善撫士卒,部分嚴明,故咸得其死力。 (節(jié)選自《北史*來護兒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shù)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zhèn)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 B. 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shù)見軍旅/護兒??挥辛⒐γ? 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zhèn)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 C. 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數(shù)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zhèn)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 D.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數(shù)見軍旅/護兒??挥辛⒐γ?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zhèn)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 【答案】D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文言斷句的題目,課標卷已經第二次出現(xiàn),應該會堅持,總體上句子較長,比去年的難度有所提高,文言斷句的基礎是讀懂句意,然后才是技巧,主要的技巧注意一些經常用在句首和句尾的虛詞和句式的對稱,但主要好要看陳述對象的變化和事件的變化,所以斷句時看人稱的變化,尤其是省略的人稱,還要關注動詞,往往動詞變化意味著事件的變化。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B.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 D.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古代常見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C項錯誤在于,長子繼承制,應為“嫡長子繼承制”。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文化常識的考核的題目,去年在大綱卷中出現(xiàn),重點突出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當今國學熱的趨勢,以后還會堅持。文言的選文是人物傳記,那主要的常識是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宮殿的名稱、年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職、禮儀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項是( A. 來護兒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吳氏教誨,立下為國殺敵、求取功名的志向;長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氣英發(fā)。 B. 來護兒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擁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聲名遠聞,屢受嘉獎;煬帝時,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職,上書請愿者達數(shù)百人。 C. 來護兒直言勸諫,后被奸人殺害。他諫請煬帝停駕洛陽,不再遠游江都,引發(fā)煬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殺害他時,煬帝也沒有設法保護。 D. 來護兒廉于財利,用兵極有謀略。他信守承諾,注重友情,輕視錢財,不置產業(yè);善待士卒,處事嚴明,謀略多合兵法,部屬爭相盡力。 【答案】C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題目,是課標卷必考的題目,重點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沒有賞析的內容。答題時注意“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差別和重點詞語的翻譯,又是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關系。一般文言中經常省略主語,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語,區(qū)分“人物”,總體關照段首的“時間”、“地點”,進行準確辨析,注意選項表述的重點和文章的細微差別,區(qū)分“事件”表述錯誤。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陛下興軍旅,百姓易咨怨.車駕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肅淸兇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 【答案】(1)陛下興起戰(zhàn)事,易于引起百姓嘆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擔心不合適。(2)不能清除兇惡悖逆之人,終至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么呢? 【解析】 試題分析:翻譯題重點注意直譯,解釋清楚文中的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和重點的句式。題中,第(1)句中的“興”是發(fā)動之意;“咨怨”是怨恨、嘆氣之意;“游幸”即游賞;“非宜”就是不恰當,不適宜。第(2)句中的“兇逆”指兇惡的叛逆;“令”是“讓”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說什么呢。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今年的翻譯題目難度不大,重點突出文意的理解,句式上沒有設置障礙,這也是課標二卷的特征,平時注意重點實詞的積累。課標卷二卷的翻譯句子較短,較難的句式少,所以答題時注意直譯,嚴格落實重點詞義的意思,這是評卷是的賦分點,抓住這些也就得到了分數(shù)。 【參考譯文】 來護兒,來護兒還未記事的時候就成了孤兒,由伯母吳氏撫養(yǎng)。吳氏照顧撫養(yǎng),非常慈愛和順。來護兒自幼卓犖不俗,剛開始讀《詩》,丟下書感嘆道:“大丈夫生活在世,應該為國家消滅賊兵,以取得功名!”眾人為他的話感到驚奇,認為其志向豪壯。等到長大成人,雄才大略超乎常人,志氣英偉高遠。遇上周朝的軍隊平定淮南,來護兒就回了鄉(xiāng)里。來護兒所住的白土村,正處于兩國交兵的戰(zhàn)場,經常見到軍隊,來護兒常??挥薪⒐γ闹鞠?。到了隋文帝開皇初年,宇文忻、賀若弼等人鎮(zhèn)守廣陵,平定陳國之戰(zhàn),來護兒立有戰(zhàn)功,晉官位上開府,賞賜財物一千段。仁壽初年,來護兒改任瀛州刺史,因善于治政而聞名,頻頻受到慰勞和勉勵。煬帝繼位,來護兒被召入朝,百姓留戀懷念他。許多日仍不能出境,到朝中上書請求將來護兒留下來的人,前后有幾百人。煬帝對他說:“當初國家沒安定的時候,卿是有名的將領。如今天下安定了,卿又成為很好的刺史,可以說是雙美兼而有之了?!贝髽I(yè)六年(610),煬帝車駕巡幸江都,對來護兒說:“穿著華麗的衣服白天巡游,是古人看重的。卿如今就是這樣?!本唾p賜給來護兒財物二千段和牛、酒,令他去拜謁先人之墓,宴請鄉(xiāng)里的父老鄉(xiāng)親。令三品以上的官員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暢飲一日,朝野人士都為來護兒感到榮耀。大業(yè)十二年,煬帝巡幸江都,來護兒勸諫說:“陛下興兵,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車駕巡游,恐怕很不合適。希望陛下駐圣駕于洛陽,根據(jù)時節(jié)休養(yǎng)生息。陛下如今巡幸江都,那里是臣衣錦還鄉(xiāng)之地,臣深受恩寵,不敢只為自己打算?!睙勐牶螅裆珖绤柕卣玖似饋?,好多日子不得相見。后來,煬帝怒氣消解,才令人領來護兒入見,說:“公竟然有這樣的意思,朕還有什么指望?”來護兒于是不敢再說話。到宇文化及發(fā)動叛亂,十分忌恨來護兒。這一天在來護兒早晨將要朝見時,被抓了起來。來護兒問道:“陛下如今在哪里?”身邊的人回答說:“今天被抓了起來?!眮碜o兒嘆息說:“我身為大臣,擔負著國家的重任,不能夠肅清兇惡的叛逆,以至于讓王室到了這種地步,只能抱恨于黃泉,還能再說什么呢!”于是來護兒就被殺害了。來護兒重視許諾,交往誠厚,對財物名利很清廉,不修治產業(yè)。至于行軍用兵,謀略特別多,每次觀覽兵法,就說:“這難道也和人們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嗎?”來護兒善于安撫士兵,賞罰處置嚴明,所以士兵們都能夠為他效死盡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