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輪復(fù)習(xí)--資料文言文1
文言文閱讀(19分)
申徽,字世儀,魏郡人也。性審慎,不妄交游。元顥入洛,以元邃為東徐州刺史,邃引徽為主簿。顥敗,邃被檻車送洛陽,故吏賓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廣集賓友,嘆徽有古人風(fēng)。尋除太尉府行參軍。
申徽字世儀,魏郡人。性情慎重,不亂與人交往。元顥進(jìn)入洛陽,任用元邃做東徐州刺史,元邃召引申徽做主簿。元顥失敗,元邃被裝入囚車押送到洛陽,元邃原先的官吏賓客都拋棄他而離開,只有申徽去送別他。等元邃得到赦免,就廣召賓客朋友聚會,贊嘆申徽有古人風(fēng)骨。不久就任命他做太尉府行參軍。
孝武初,文帝與語,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為大行臺郎中。時軍國草創(chuàng),幕府務(wù)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也。河橋之役,大軍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眾,徽獨不離左右,魏帝稱嘆之。十年,遷給事黃門侍郎。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談,認(rèn)為他是個奇才。文帝觀察申徽深沉細(xì)密有度量,每逢有事都很信任地委托他去辦,于是做了大行臺郎中。當(dāng)時軍隊和國家剛剛建立,幕府的事務(wù)很多,四方文書檄文都是申徽寫的。河橋之戰(zhàn),朝廷的大軍出師不利,近侍官吏逃散得很多,只有申徽不離左右,魏帝稱贊他。(大統(tǒng))十年,升任給事黃門侍郎。
(劉彥)頻征不奉詔,又南通吐谷渾,將圖叛逆。文帝難于動眾,欲以權(quán)略致之,乃以徽為河西大使,密令圖彥?;蛰p以五十騎行,既至,止于賓館。彥見徽單使,不以為疑,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以揣其意,彥不從。徽又使贊成其住計,彥便從之,遂來至館。
劉彥不接受征召命令,又在南方勾結(jié)吐谷渾,將要圖謀叛亂。文帝動用大軍鎮(zhèn)壓比較困難,想用靈活的謀略擒拿他。于是讓申徽做河西大使,秘密命令申徽謀取劉彥。申徽率輕騎五十人出發(fā),到了以后,住在賓館。劉彥見申徽單獨一人來做河西大使,就不懷疑他。申徽就派一個人暗暗地勸劉彥歸附朝廷,用來揣測劉彥的意圖,劉彥不聽從。申徽又派人贊助促成劉彥到賓館商事,劉彥就聽從了他,于是來到賓館。
徽先與瓜州豪右密謀執(zhí)彥,遂叱而縛之。彥辭無罪,徽數(shù)之曰:“君無尺寸之功,濫居方岳之重,恃遠(yuǎn)背誕,不恭貢職,戮辱使人,輕忽詔命。計君之咎,實不容誅。但受詔之日,本令相送歸闕,所恨不得即申明罰,以謝邊遠(yuǎn)耳?!庇谑切t慰勞吏人及彥所部,復(fù)云大軍續(xù)至,城內(nèi)無敢動者。
申徽先前已和瓜州的豪門大戶秘密商議捉拿劉彥,于是就呵叱捆綁了劉彥。劉彥說自己沒有罪,申徽一一列舉他的罪狀說:“你沒有一點點的功勞,卻掌管著一方重要的權(quán)力,依仗著地方偏遠(yuǎn)做一些違背欺騙朝廷的事,不恭敬地履行自己的職責(zé),卻殺害朝廷派的人,輕視朝廷的命令。統(tǒng)計你的罪行,實在是殺了你也抵不了你的罪行。但在我接受朝廷的命令那天,本是要我把你送到朝廷,遺憾的是我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將你懲處,來向邊地的百姓謝罪?!庇谑切x詔書慰問官吏、老百姓和劉彥的下屬,又說大軍接著就到,城內(nèi)沒有一個敢鬧事。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赵谥菸屣瑑€約率下,邊人樂而安之?;招郧谥?,凡所居官,案牘無大小皆親自省覽,以是事無稽滯,吏不得為奸。后雖歷公卿,此志不懈。
十二年,因為申徽講信用,與邊地的老百姓關(guān)系融洽,被任命為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則,勤儉節(jié)約,邊地的老百姓樂來而安定。申徽性情勤奮,在做官期間,文書案卷不論大小都要親自查看,因此事情沒有拖延的,官吏不能做邪惡狡詐的事。后來雖然達(dá)到公卿的職位,但這個志向一點不松懈。
出為襄州刺史。時南方初附,舊谷官人皆通餉遺?;招粤?,乃畫楊震像于寢室以自戒。乃代還,人吏送者數(shù)十里不絕?;兆砸詿o德于人,慨然懷愧,因賦詩,題于清水亭。長幼聞之,皆況來就讀,遞相謂曰:“此是申使君手跡?!辈懻b之。
出京城做襄州刺史。當(dāng)時南方剛剛歸附,舊風(fēng)俗官員都相互交往饋贈錢財。申徽性情廉潔謹(jǐn)慎,于是就畫了(廉吏)楊震的像放在寢室且來自我告誡。等到被替代回京,老百姓和官吏送他的人幾十里不斷絕。申徽自以為對百姓沒有什么恩德,內(nèi)心感慨感到慚愧,于是寫了一首詩,題在清水亭上。不管年長年幼,聽說這詩,都爭著前來閱讀,互相稱贊說:“這是申使君手跡?!比藗兗娂姵瓕懸髡b這首詩。
4.下列各項中對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吏賓客并委去
B.時軍國草創(chuàng),幕府務(wù)殷
C.所恨不得即申明罰,以謝邊遠(yuǎn)耳
D.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
D(微:暗中,暗暗地。)
5.以下各項中的兩句話分別表現(xiàn)申徽“審慎”、“勤至”的一項是
A.①近侍之官分散者眾,徽獨不離左右 ②復(fù)云大軍續(xù)至
B.①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以揣其意 ②故吏賓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C.①徽在州五稔,儉約率下 ②凡所居官,案牘無大小皆親自省覽
D.①徽先與瓜州豪右密謀執(zhí)彥 ②幕府務(wù)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之
D(A項前者表現(xiàn)其“忠于職守”,后者表現(xiàn)其“機智”;B項前者表現(xiàn)其“機智”“審慎”,后者表現(xiàn)其“忠義”,C項前者表現(xiàn)其“儉約”,后者表現(xiàn)其“勤至”)
6.以下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卻又不輕易放棄,這一點在無邃被囚車押往洛陽時他與“上吏賓客”的不同舉動便足以證明。
B.申徽辦事認(rèn)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臺郎中時,國家有關(guān)文書往往出自他的手筆。河橋之戰(zhàn),軍隊失利,申徽忠于職守,得到了魏帝的稱贊。
C.申徽在捉拿劉彥時表現(xiàn)出了他的謀略,先派人規(guī)勸試探,不成后,又親自出面假裝幫助劉彥,按事先商定的計劃終于達(dá)到了智擒劉彥的目的。
D.申徽做官一向勤奮、盡職、廉潔,面對百姓的擁戴,卻感到有愧,他將這種感受以詩的形式表達(dá)出來,這首詩也受到了百姓的歡迎。
C(申徽并未親自出面,而是派人與他接觸,然后才誘使他來到賓館。)
(1)孝武初,文帝與語,奇之。
孝武初年,文帝和他交談,認(rèn)為他是個奇才。
(2)時南方初附,舊谷官人皆通餉遺。
當(dāng)時南方剛剛歸附,舊風(fēng)俗官員都相互交往饋贈錢財。
《三事忠告》二則 張養(yǎng)浩(2015年高考湖南卷)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嘗有是訓(xùn)矣。蓋一家之事,無緩急巨細(xì),皆所當(dāng)知;有所不知,則有所不治也。況牧民之長,百責(zé)所叢,若庠序,若傳置,若倉廥,若囹圄,若溝洫,若橋障,凡所司者甚眾也。相時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舊所無有者經(jīng)營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預(yù)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wù)皆墮矣。前輩謂:公家之務(wù),一毫不盡其心,即為茍祿,獲罪于天。治理官職好比治理家庭,古人曾經(jīng)有這樣的教誨。大概一家的事情,不論緩急巨細(xì),都應(yīng)當(dāng)知道;如果有些不知道,就不能治理好。何況治理百姓的長官,要做的事有那么多,比如學(xué)校、驛站、糧庫、監(jiān)獄、農(nóng)田水利、橋梁堤壩等,凡是要做的事,都要適時努力去做。破舊的修葺它,骯臟的清掃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補上它,舊的地方?jīng)]有的把它經(jīng)營好。如果認(rèn)為,那些事情不去做,與我有什么相干?反正不久我就要卸任,為什么去自找苦吃呢?這樣的念頭一旦產(chǎn)生,那么一切政務(wù)都會做不成了。所以,前輩說:對待公家的事務(wù),只要有一點不盡心思,就是無功而受俸祿,就會得罪了蒼天。
禁家人侵漁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給,其勢必當(dāng)取于人,或營利以侵民,或因訟而納賄,或名假貸,或托姻屬,宴饋征逐,通室無禁,以致動相掣肘,威無所施。(有的人)擔(dān)任官職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滿足家人的欲望,他的趨勢一定是從別人那里獲取,有的謀取私利侵?jǐn)_百姓,有的趁著打官司收受賄賂,有的以借貸為名,有的以婚姻相托,一個接一個宴請接受饋贈,全家人沒有禁止,以致于動不動就受到牽制,威力無處施展。
己雖日昌,民則日瘁,己雖日歡,民則日怨。由是而坐敗辱者,蓋駢首纚踵也。嗚呼!使為妻妾而為之,則妻妾不能我救也;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使為朋友而為之,則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孫、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職,而自為之為愈也哉!蓋自為雖闔門恒淡泊,而安榮及子孫;為人雖讙然如可樂,而禍患生幾席也。二者之間,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審擇焉。自己雖然一天天興旺,老百姓卻一天天勞累;自己雖然一天天高興,老百姓卻一天天埋怨。因為這個而名聲敗壞,遭受污辱,最后一并被拘禁。唉,如果為了妻妾來做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為了子孫來做這些事,那么子孫是救不了我的;如果為了朋友來做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孫、朋友都不能來救我,哪里比得上任職時廉潔勤勉,自己把它做得更好呢!大概為了自己廉潔勤勉,即使全家總是清貧,但子孫安康榮耀。為了別人侵吞牟利即使歡然安樂,但禍患隨時會在身邊發(fā)生。上述兩種情況,如果不是真正懂得深切領(lǐng)悟的人,是不輕易與他講的。做官的君子,一定要謹(jǐn)慎作出選擇。
(選自《三事忠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常有是訓(xùn)矣
C.相時度力,敝者葺之
D.曷若廉勤乃職,而自為之為愈也哉
【答案】A.
【解析】A項“古人常有是訓(xùn)矣”中的“訓(xùn)”是“教導(dǎo)”的意思,根據(jù)語境代入檢驗:古代的人常常有這樣教導(dǎo)。
試題分析:如果一個文言實詞的解釋是它最常見的現(xiàn)代漢語的組詞,那么它十有八九是錯誤?!坝?xùn)”不是“斥責(zé)”,是在某方面有經(jīng)歷的總結(jié)教導(dǎo)。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6.將文言虛詞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最恰當(dāng)?shù)囊唤M是
二者之間,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審擇焉。
A.之 與 而
【答案】B
【解析】“上述兩種情況,如果不是真正懂得深切領(lǐng)悟的人,是不輕易與他講的。做官的君子,一定要仔細(xì)作出選擇?!备鶕?jù)最后一空應(yīng)選填副詞“其(一定)”,第一空是屬于“者”字結(jié)構(gòu)。選B項
試題分析:結(jié)合題目可知這是作者張養(yǎng)浩的為官忠告,“二者之間”是指列出的兩種情況,希望做官的君子仔細(xì)作出選擇。聯(lián)系課文“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了解“其”的這一用法,選出此題不難。關(guān)鍵是由翻譯學(xué)會反推。本題沿襲去年的題型,考查的虛詞數(shù)量有所減少,本題只考了6個文言虛詞。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若曰彼之不修/何預(yù)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wù)皆墮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預(yù)/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wù)皆墮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預(yù)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wù)皆墮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預(yù)/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wù)皆墮矣
【答案】A
【解析】先看四字句,“彼之不修”“何預(yù)我事”,排除B、D;再看主謂句“此念一萌”和固定句式“則庶務(wù)皆墮矣”,排除C項。最后確認(rèn)A項。
試題分析:古文斷句,最基本的依據(jù)還是句子結(jié)構(gòu),一個分句一般就只一個主謂結(jié)構(gòu)或動賓結(jié)構(gòu),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輔助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對稱分析,語法分析,標(biāo)志分析等。
考點: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8.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治官如治家,凡事當(dāng)如,而官府所司范圍更廣,責(zé)任更重,因此治官更應(yīng)盡心。
【答案】C
【解析】根據(jù)題目“《三事忠告》二則”這兩篇文章都是作者的“為官”忠告。選項置換為“前一則談如何做事,后一則言如何做人”,內(nèi)容分析有誤。故選C。
試題分析:文言理解歸納題,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時和地,本文的題目是《三事忠告》,敘說的內(nèi)容是作者的“為官”忠告。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9.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污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3分)
骯臟的清掃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補上它。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有的人)擔(dān)任官職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3分)
如果為了子孫來做這些事,那么子孫是救不了我的。
【解析】(1)句中的“潔”“堙”“疏”共三個采分點;(2)句中的“……者……也”判斷句式,“所以”“率”“然”共四個采分點;(3)句中的“使”“之”“不能我救”(賓語前置句)共三個采分點。這些采分點要保證翻譯到位。
試題分析:潔:形作動,清掃;“堙”:堵塞;“疏”:疏通。“所以”:……的原因;“率”:大都;“然”:這樣;“所以……者……也”是判斷句式的固定句式?!笆埂保喝绻?;“之”:代這些事;“不能我救”是賓語前置句,譯為“救不了我”,“則”:那么。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原文】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xiāng)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票①,令老仆藝蔬自給??偠胶趹棁L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倍加粉稠湫胁窟^,供縣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戚去?!『H穑秩曩t,瓊山人。中舉人。代理南平縣教諭,遷淳安知縣,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仆人種菜自給??偠胶趹椩嬖V別人說:“昨天聽說??h令為老母祝壽,才買了二斤肉啊?!倍加粉稠溲膊槁愤^淳安縣,酒飯供應(yīng)的十分簡陋,海瑞高聲宣言縣邑狹小不能容納眾多的車馬。懋卿十分氣憤,然而他早就聽說過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斂威風(fēng)而離開。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親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督撫大吏爭上符瑞,禮官輒表賀。廷臣無敢言時政者,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cè)曰:“此人素有癡名。⑴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dāng)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fù)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當(dāng)時,明世宗在位時間長了,不去朝廷處理政務(wù),深居在西苑,專心致志地設(shè)圪求福??偠?、巡撫等邊面大吏爭著向皇帝貢獻(xiàn)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禮官總是上表致賀。朝廷大臣沒有人敢說時政。海瑞單獨上疏,嘉靖皇帝讀了海瑞上疏,十分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對左右說:“快把他逮起來,不要讓他跑掉?!被鹿冱S錦在旁邊說:“這個人向來有傻名。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聽候治罪,奴仆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是不會逃跑的?!被实勐犃四瑹o言。過了一會又讀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復(fù)讀了多次,為上疏感到嘆息。
(明穆宗隆慶)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視撫應(yīng)天十府。屬吏憚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殊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jiān)織造者,為減輿從。素疾大戶兼并,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奪還之。隆慶三年夏天,以右僉都御史身份巡撫應(yīng)天十府。屬吏害怕他的威嚴(yán),貪官污吏很多自動免去。有顯赫的權(quán)貴把門漆成紅色的,聽說海瑞來了,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監(jiān)織造,因海瑞來減少了輿從。海瑞早就憎恨大戶兼并土地,全力摧毀豪強勢力,安撫窮困百姓。貧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奪回來交還原主。
下令飚發(fā)凌厲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機告訐,故家大姓時有被誣負(fù)屈者。又裁節(jié)郵傳冗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由是怨頗興。。(徐階罷相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給予優(yōu)待。)推行政令氣勢猛烈,所屬官吏恐懼奉行不敢有誤,豪強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的。而有些奸民多乘機揭發(fā)告狀,世家大姓不時有被誣陷受冤枉的人。又裁減郵傳冗費,土大夫路過海瑞的轄區(qū)大都得不到很好地張羅供應(yīng),因此怨言越來越多。
都給事中舒化論瑞,滯不達(dá)政體,宜以南京清秩處之,帝猶優(yōu)詔獎瑞。⑵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逐政督南京糧儲。將履新任,會高拱掌吏部,素銜瑞,并其職于南京戶部,瑞遂謝病歸
都給事中舒化說海瑞迂腐滯緩不通曉施政的要領(lǐng),應(yīng)當(dāng)用南京清閑的職務(wù)安置他,皇帝還是用嘉獎的語言下詔書鼓勵海瑞。不久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庇護(hù)奸民,魚肉士大夫,沽名亂政,遂被改任南京糧儲。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職務(wù)合并到南京戶部當(dāng)中,海瑞因此遂因病引退,回到瓊山老家。
帝屢欲召用瑞,執(zhí)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提學(xué)御史房寰恐見糾擿③,欲先發(fā),給事中鐘字淳復(fù)慫恿,寰上再疏丑詆。瑞亦屢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贈太子太保,簡忠介?!』实蹖掖我儆煤H穑鞒謬碌拈w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向來茍且怠慢,海瑞身體力行矯正弊端。提學(xué)御史房寰恐怕被舉發(fā)糾正要先告狀,給事中鐘宇淳又從中慫恿,房寰再次上疏誹謗誣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慰留不允許。萬歷十五年,死于任上?! 〕⒆焚浐H鹛犹#u號忠介。
【注釋】
①脫票:糙米飯②飚發(fā)凌厲:氣勢猛然
4、下列詞語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署南平教諭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臉上刺字后涂上墨
C.執(zhí)政陰沮之陰: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戶兼并疾:憎惡、痛恨
4、B。(B.墨:貪污,不廉潔。)
5、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現(xiàn)海瑞正直剛毅、敢作敢為的一組是( )
①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②廷臣無敢言時敢者,瑞獨上疏
③日再三,為感動太息 ④中人監(jiān)織造者,為減輿從
⑤為摧豪強,撫窮弱 ⑥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
A.③⑤⑥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⑤⑥
5、D。(①說明海瑞廉潔為官;③和④分別是從皇上和任江南織造的宦官的反應(yīng)來間接表現(xiàn)。)
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海瑞遷淳安知縣時,為政清廉,潔身自愛,平時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仆人種菜自給自足。聽說他為老母親祝壽,才買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務(wù)而齋戒修道。無人敢言,海瑞獨自上疏?;实圩x了奏章,十分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來。
C.海瑞推行政令氣勢過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機告狀,世家大姓有被誣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員上書陳述他的罪狀,皇上迫于壓力讓他解職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剛正果敢,提學(xué)御史房寰害怕被檢舉揭發(fā),惡人先告狀,上疏誹謗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但皇帝沒有同意。
6、C。(“皇上迫于壓力讓他解職而去”的說法有問題,原文中說“帝猶優(yōu)詔獎瑞”“……瑞遂謝病歸”可作為佐證。)
7.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 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dāng)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
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該死,買了一個棺材,和妻子訣別,在朝廷聽候治罪,奴仆們也四處奔散沒有留下來的,是不會逃跑的。(“忤”“市”“遁”各一分,句意2分)
(2)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
不久,給事中戴鳳雨彈劾海瑞庇護(hù)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釣譽破壞政事,于是改調(diào)海瑞去任南京糧儲(或“督察南京糧儲事官”)。(“已而”“劾”“魚肉”“縉紳”各占1分,句意1分,滿分1分。)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3分)
A.宜以南京清秩處之
B.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
C.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
D.以右僉都御史巡視撫應(yīng)天十府
C( A.人稱代詞 ,他 / 指示代詞, 這 B.介詞,在 / 表被動 被
9.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舉鄉(xiāng)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3分)
鄉(xiāng)試中舉人后,代理南平縣教諭,調(diào)任淳安知縣。(3分,“舉”“署”“遷”各1分)
(2)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縣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3分)
都御史鄢懋卿巡行所轄地區(qū),路過淳安,縣里用來招待的東西很少,(海瑞)直言本縣太小,容納不下都御史車馬。(3分,“行”
“抗言”各1分,句意1分)
(3)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4分)
不久,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庇護(hù)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土大夫當(dāng)作魚肉),沽名釣譽破壞政事,于是改調(diào)海瑞去南京任糧儲之職。(4分,“已而”“庇”“魚肉”各1分,句意1分)
人獸之間
狀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狀童。圣人取童智而遺童狀,眾人近童狀而疏童智。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卻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卻相同。品格高超的圣人選取才智相同的,而丟開外形相同的,常人卻親近外形相同的,而疏遠(yuǎn)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親近并且喜愛他;外形和我不一樣的,就疏遠(yuǎn)并且畏懼他。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fā)含齒,倚而趣者,謂之人;而人未必?zé)o獸心。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飛伏走,謂之禽獸;而禽獸未必?zé)o人心。雖有人心,以狀而見疏矣。
長著七尺高的身軀,有手腳之分,頭上生有毛發(fā),嘴里長著牙齒,能憑借車馬奔馳的,這叫做人;可是,人未必沒有獸心。盡管他們有獸心,卻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親近。長著翅膀,頂著頭角,長著牙齒和爪子,能在天上飛翔或在地面奔跑的,這叫做禽獸;可是,禽獸未必沒有人心。盡管它們有人心,卻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遠(yuǎn)。
庖犧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于人,而有禽獸之心。而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未可幾(通“冀”)也。
庖犧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夏后氏,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頭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狀,卻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紂王、魯桓公、楚穆王,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樣,卻有禽獸之心。一般人總是拘泥于同一外形來求得高才大智,這是不能夠指望的。
1.下列句子中,對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狀不必童而智童
B.智不必童而狀童
C.戴發(fā)含齒
D.未可幾也
解析:B項,“童”通“同”,相同。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圣人取童智而遺童狀
B.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
C.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D.雖有獸心.以狀而見親矣
E.而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
解析:E項,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或高才大智。
答案:E
吳履,字德基,蘭溪人。少受業(yè)于聞人夢吉,通《春秋》諸史。李文忠鎮(zhèn)浙東,聘為郡學(xué)正。久之,舉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謂丞儒也,易之。居數(shù)月,摘發(fā)奸伏如老獄吏,則皆大驚,相率斂跡。履乃改崇寬大,與民休息。
吳履,字德基,蘭溪人。少年從師于名士夢吉,熟讀《春秋》諸部史書。李文忠鎮(zhèn)守浙東,聘請他為郡里學(xué)正。過了很久,被推薦給朝廷,授于南康丞。南康風(fēng)俗兇悍,認(rèn)為縣丞文人,輕視他。過了幾個月,吳履像老獄吏一樣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驚,相繼收斂形跡。吳履于是放寬政策,讓百姓休生養(yǎng)息。
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為部民所詈(罵)。捕之不獲,怒,盡縶其鄉(xiāng)鄰。履閱獄問故,立釋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甭脑唬骸胺腹咭蝗硕?,其鄰何罪?今縶者眾,而捕未已,急且有變,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輒有蛇出戶,民指為神。履縛巫責(zé)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絕。
知縣周以中巡視田野,被村民所罵,逮捕不著,一怒之下拘捕了許多鄉(xiāng)鄰。吳履查案問清原故,立即釋放百姓,并告訴以中。周以中更怒,說:“縣丞怠慢我?!眳锹恼f:“觸犯大人的只有一個人,他的鄰居有什么罪?現(xiàn)在抓起來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況緊急有些變化怎么辦?”周以中怒氣才消解。邑里無節(jié)制地祭祀,每次祭祀一有蛇出門,百姓認(rèn)其為神明。吳履縛住巫師責(zé)備他,把神像沉到江里,淫祠于是消亡。
為丞六年,百姓愛之。遷安化知縣。大姓易氏保險自守,江陰侯吳良將擊之,召履計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當(dāng)來。不來,誅未晚。”良從之,易氏果至。良欲籍農(nóng)故為兵者,民大恐。當(dāng)縣丞六年,百姓愛戴他。升遷到安化當(dāng)知縣,大戶人易姓占據(jù)險要地勢并自己守住,江陰侯吳良要擊破他,召吳履商量。吳履說:“易氏為免死而逃跑,并非謀反。叫他他應(yīng)該來,不來殺他也不晚。”吳良聽從他的計謀,易氏果然來了。吳良想對原先當(dāng)過兵的農(nóng)民登記編冊,老百姓十分恐慌,
履曰:“世清矣,民安于農(nóng)。請籍其愿為兵者,不愿,可勿強?!边w濰州知州。山東兵常以牛羊代秋稅,履與民計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輸粟便?!彼?,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陜西,他縣民多破家,濰民獨完。會改州為縣,召履還,濰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歸。
吳履說:“世事清明,老百姓安心務(wù)農(nóng)。登記招收愿當(dāng)兵的,不愿也不要勉強?!边w濰州知州,山東兵事常用牛羊代替秋天稅收,吳履給百姓出謀說:“牛羊有生病死的隱患,不如輸送粟子方便?!彼眨霞壸尠傩账团Q虻疥兾?,其他縣百姓多傾家蕩產(chǎn),淮州百姓獨保存。逢改州為縣,上級召吳履回去,濰民都哭泣著跟著送。吳履向皇帝請求罷官回家。
(選自《明史·循吏傳》)
11.下列 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履乃改崇寬大,與民休息。
B.履閱獄問故,立釋之,乃白以中
C.南康俗悍,謂丞儒也,易之
D.良欲籍農(nóng)故為兵者
D(籍:登記)。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捕之不獲,怒,盡縶其鄉(xiāng)鄰
B.①山東兵常以牛羊代秋稅
C.①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陜西
D.①今縶者眾,而捕未已
A(A、都是代詞,譯為“他的”。B、前一個是介詞:用,拿;后一個是連詞:因為。C、前一個是動詞:到,往;后一個是音節(jié)助詞;D、前一個是“而且”;后一個通“爾”,譯為“你的”)。
李文忠鎮(zhèn)浙東,聘為郡學(xué)正
③履縛巫責(zé)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絕
⑤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當(dāng)來
A.①④⑤
B(①很顯然不是;③是說他破除迷信,不能表現(xiàn)寬政愛民;④百姓愛戴他)
14.下列敘述與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吳履做南康縣丞時,斷案老練,使百姓驚服,不敢再做壞事,接著他改變措施,用寬松的政策對待百姓,使百姓休養(yǎng)生息。
B.知縣周以中被百姓辱罵之后非常氣惱,抓了許多無辜的人,吳履在問清情況后把這些人釋放了,并說服了周以中。
C.吳履做安化知縣時,反對百姓以蛇為神的迷信活動,責(zé)罰了神漢,并把神像投入江中,這使當(dāng)?shù)孛つ砍绨莨砩竦幕顒拥靡越埂?/div>
D.吳履做濰州知州時,讓百姓以糧食代替牛羊輸稅,使百姓獲得利益,他離開濰州時,百姓都哭著為他送別。
C(做南康縣丞時的事跡,并 非做安化知縣時。)
15.把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畫線的三個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0分)
①少受業(yè)于聞人夢吉,通《春秋》諸史。(3分)
② 今縶者眾,而捕未已,急且有變,奈何?(4分)
現(xiàn)在被拘禁的人已經(jīng)很多,而且抓捕還沒有停止,急切(的抓捕)將會發(fā)生變故,那怎么辦呢?(“縶”1分,“且”1分,“奈何”1分,文句通順1分)
③會改州為縣,召履還,濰民皆涕泣奔送。(3分)
恰逢改州為縣,朝廷召吳履回去,濰州百姓都哭泣著跑來送行。(“會” 1分,“涕泣”1分,句意1分)
常夢錫,字孟圖,扶風(fēng)人,或日京兆萬年人也。岐王李茂貞不貴文士,故其俗以狗馬馳射博弈為豪。夢錫少獨好學(xué),善屬文,累為秦隴諸州從事。茂貞死,子從儼襲父位,承制補寶雞令。
常夢錫,字孟圖,陜西扶風(fēng)人,也有的人說他是西安萬年縣人。岐王李茂貞不推重讀書人,所以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是把善長狩獵、騎射、博弈的人當(dāng)作豪杰。惟獨常夢錫自幼特別愛好讀書,擅長寫文章,官至秦隴諸州從事一職。李茂貞死后,他的兒子李從嚴(yán)繼承了他父親的爵位,沿襲舊制讓常夢錫擔(dān)任寶雞縣令。
后唐長興初,從儼入朝,以夢錫從及鎮(zhèn)汴。為左右所譖,遂來奔。烈祖①輔吳,召置門下,薦為大理司直。及受禪,擢殿中侍御史、禮部員外郎,益見獎遇。遂直中書省,參掌詔命,進(jìn)給事中。時以樞密院隸東省,故機事多委焉。
后唐長興初年,李從儼進(jìn)京謁見天子,讓夢錫跟隨去鎮(zhèn)汴。因為被從儼周圍人的誣諂,于是投奔南吳。烈祖李昪輔佐吳王楊行密,把常夢錫招至門下,推薦他做了大理司直。等到烈祖即位,提拔他做了殿中侍御史、禮部員外郎,更加被賞識器重。于是在中書省當(dāng)值,參與并負(fù)責(zé)命制詔書,晉升為給事中。當(dāng)時因為樞密院隸屬東省,所以,很多國家大事都交給他處理。
夢錫重厚方雅,多識故事,數(shù)言朝廷因楊氏霸國之舊:尚法律,任俗吏,人主親決細(xì)事,煩碎失大體。宜修復(fù)舊典,以示后代。烈祖納其言。元宗②在東宮有過失,夢錫盡言規(guī)正,無所撓,始雖不悅,終以諫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見慰勉,欲用為翰林學(xué)士以自近。
常夢錫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舊事,歷數(shù)朝廷沿襲楊氏獨霸朝政的舊習(xí):凌駕法律之上,任用庸俗官吏,國主親自處置瑣細(xì)的事務(wù),政務(wù)繁雜瑣碎,貽誤國家大事。應(yīng)該修復(fù)原來的法典制度,留給后人看。烈祖采納了他的主張。元宗在東宮出現(xiàn)過失時,夢錫就苦心規(guī)勸他改正,一點也不讓步,元宗起初雖然不高興,但最終還是因夢錫敢于直諫而稱贊他。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見他并撫慰勉勵,想任用他做翰林學(xué)士,好讓他在自己身邊。
宋齊丘黨,惡其不附己,坐封駁制書,貶池州判官。及齊丘出鎮(zhèn),召為戶部耶中,遷諫議大夫,卒以為翰林學(xué)士。復(fù)置宣政院于內(nèi)庭,以夢錫專掌密命。而魏岑已為樞密副使,善迎合,外結(jié)馮延巳等相為表里。
宋齊丘結(jié)黨營私,對夢錫不依附自己非常憎恨,后因封駁皇帝的詔書而獲罪,被貶為池州判官。等到宋齊丘出任地方長官,元宗又召夢錫做戶部郎中,升遷為諫議大夫,最終讓他做了翰林學(xué)士。又在宮禁以內(nèi)設(shè)置宣政院,讓夢錫專門掌管機密的命令。這時魏岑已是樞密副使,善于逢迎,在外結(jié)交馮延已等人里應(yīng)外合。夢錫終日論諍,不能勝,罷宣政院,猶為學(xué)士如故。乃稱疾縱酒,希復(fù)朝。會鐘謨、李德明分掌兵吏諸曹,以夢錫人望言于元宗,求為長史,拜戶部尚書知省事。夢錫恥為小人所推薦,固辭不得請,惟署牘尾,無所可否。延巳卒文致其罪,貶饒州團練副使。夢錫時以醉得疾,元宗憐之,留處東都留守。夢錫整天同他們爭論勸告,不能取勝,被罷免了在宣政院的職務(wù),仍然像以前一樣做翰林學(xué)士。夢錫就宣稱自己生病,放縱飲酒,希望再回到朝廷。恰好鐘謨、李德明分別掌管兵部和吏部,對元宗進(jìn)諫說夢錫很有聲望,請求讓夢錫做長史,于是授予他戶部尚書一職,負(fù)責(zé)處理政務(wù)。夢錫對自己被小人推薦深感恥辱,堅決拒絕,但沒獲批準(zhǔn),就只是在文書末尾署名,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馮延已最終玩弄文字羅織罪名,把夢錫貶為饒州團練副使。夢錫當(dāng)時因為經(jīng)常喝醉酒而生病,元宗憐愛他,就讓他留守在東都。
周宗力勸夢錫止酒治疾,從之,乃少瘳。召為衛(wèi)尉卿,改吏部侍郎,復(fù)為學(xué)士。交泰元年,方與客坐談,忽奄然卒,年六十一。卒后才逾月,齊丘黨與政。元宗嘆日:“夢錫平生欲去齊丘,恨不使見之!
”贈右仆射,謚日康。
周宗努力勸說夢錫戒酒治病,夢錫聽從了他的建議,才漸漸病愈。又被征召為衛(wèi)尉卿,改任吏部侍郎,又成為翰林學(xué)士。交泰元年,正與客人坐著談話,忽然氣息微弱而死,享年六十一歲。去世一月,齊丘朋黨失敗。元宗感嘆說:“夢錫一輩子都想鏟除宋齊丘朋黨,遺憾的是沒能讓他親眼看見(這一天)!”追贈他右仆射官職,謚號是“康”。
夢錫文章典雅,歌詩亦清麗,然絕不喜傳于人。剛褊少恕,每以直言忤物。嘗與元宗苦論齊丘輩,元宗辯博,曲為解釋,夢錫詞窮,乃頓首曰:“大奸似忠,陛下若終不覺悟,家國將為墟矣!”
夢錫的文章很典雅,詩歌清新華美,但他很不喜歡讓人看。他性情剛強,氣量狹小,很少寬容他人,常常因為直言不諱而觸犯別人。曾經(jīng)同元宗努力辯論齊丘這些人,元宗很有辯才,繞著彎子和他解釋,夢錫無話可說,就一邊磕頭一邊說:“大奸之人貌似忠誠,陛下如果始終不覺察醒悟的話,國家就會滅亡啊!”
及割地降號之后,公卿會集,有言及周以為大朝者,夢錫大笑曰:“汝輩嘗言致君堯舜,何故今日自為小朝邪! ”
眾皆默然散去。每公卿會集,輒喑嗚大咤,驚其坐人,以故不為時所親附。然既沒,皆以正人許之,雖其仇讎,不敢訾也。
等到南唐向后周割地自降尊號后,公卿集會,談?wù)摰胶笾軙r,有人認(rèn)為后周是正統(tǒng)的朝廷,夢錫就大笑說:“你們這些人曾經(jīng)說要輔佐皇上,讓他成為比肩堯舜的明主,為什么今天我們自己成了小朝廷呢?”眾人都沉默不語,悄然散去。每當(dāng)公卿集會,夢錫就厲聲怒喝,讓在坐的人感到震驚,因為這個緣故他不被當(dāng)時的人親近。但是他去世以后,人們都贊許他是正人君子,即使是仇人,也不敢詆毀他。
(節(jié)選自陸游《南唐書·卷七》,有刪改)
①烈祖:指南唐創(chuàng)立者李昪,為南吳建立者楊行密養(yǎng)子。②元宗:指李璟,是南唐第二個皇帝,后因受后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左右所譖 譖:誣陷
B.元宗憐之 憐:可憐
C.乃少瘳 瘳:病愈
D.每以直言忤物 忤:觸犯
B(憐:憐愛)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故機事多委焉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B.欲用為翰林學(xué)士以自近 臣具以表聞
c.乃稱疾縱酒,希復(fù)朝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雖其仇讎,不敢訾也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C(C都是“于是,就”;A前者為兼詞,“于之”的合音詞;后者為句末語氣詞。B前者為目的連詞“來”;后者為介詞,用。D前者為假設(shè)關(guān)系連詞“即使”;后者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連詞“雖然”)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體現(xiàn)常夢錫品行方正的一組是
?、賶翦a少獨好學(xué),善屬文。②首召見慰勉。③夢錫終日論諍。
?、軌翦a恥為小人所推薦,固辭不得請。⑤歌詩亦清麗,然絕不喜傳于人。
?、奕贻厙L言致君堯舜,何故今日自為小朝邪。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D(①表現(xiàn)常夢錫自幼好學(xué),擅長寫文章;②通過寫常夢錫被元宗撫慰勉勵,間接表現(xiàn)其品格方正;⑤表現(xiàn)常夢錫雖詩歌清麗卻不事張揚的性格)
12.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列祖把常夢錫招至門下后,對其非常賞識器重,把一些重要事務(wù)交給他處置,并讓他在宣政院專管機密。
B.常夢錫持重敦厚,品行方正,諫言修復(fù)舊典,被烈祖采納。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見了常夢錫,并對他撫慰勉勵。
C.常夢錫對自己被鐘謨等推薦做戶部尚書深感羞恥,上任后,他只在文書末尾簽字卻不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應(yīng)付公務(wù)。
D.常夢錫性格耿介,忠于朝廷,認(rèn)為元宗不識宋齊丘朋黨真面目,就直言進(jìn)諫;元宗被迫自降尊號后,他認(rèn)為自己有失輔佐之職。
A(是元宗讓常夢錫在宣政院專管機密)
i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夢錫盡言規(guī)正,無所撫,始雖不悅,終以諫直多之。(4分)
常夢錫就苦口婆心規(guī)勸他改正,從不屈服,元宗起初雖然不高興,但最終還是因夢錫敢于直諫而稱贊他。(“規(guī)”“撓”“多”各1分,句意通順l分,共4分)
(2)夢錫平生欲去齊丘,恨不使見之!(3分)
常夢錫一輩子都想鏟除齊丘朋黨,遺憾的是沒能讓他親眼看見(這一天)!(“去”“恨”各1分,句意通順l分,共3分)
(3)然既沒,皆以正人許之(3分)
但是常夢錫去世以后,人們都贊許他是正人君子。(“既”“沒”“許”各l分,共3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