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上篇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jié) 陰陽學說

 鑒益堂 2017-12-17
 陰陽學說,是運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系來研究、解釋物質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長變化總規(guī)律的學說。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這種物質不是永恒不變的,它是在陰陽二氣的作用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如《易傳·系辭》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逼渲小暗馈本褪侵浮暗览怼?、“規(guī)律”。也就是說,陰陽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道理,是許多事物的綱領,是事物變化的由來,是事物生長、消亡的根本,是事物無窮變化的內部原因所在。
       一、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總概括。陰陽最初的涵義是很樸素的,只不過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即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如《呂氏春秋·重已》篇中指出:“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奔捶可釋挻髣t能遮陽,陰涼就多;地勢高而無遮蓋,陽光照射充分的地方則為陽。由上可知,凡是向著陽光或陽光照射的地方則為陽,凡是背著陽光或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則為陰,可見陰陽的最初理解僅是陽光多少的直觀認識。
       古人長期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中,接觸到日月往來、白天與黑夜、夏熱與冬寒、晴天與陰天等兩極現象的變化,因而自然地產生了陰陽兩個對立方面的感性認識,而后逐漸引伸到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研究之中,凡是光明、溫暖的事物或現象,便歸屬于陽;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現象便歸屬于陰?!额惤洝氛f:“陰陽者,一分為二也。”便是古人對“陰陽”認識的精辟論述?!鹅`樞·陰陽系日月》中指出:“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意即陰陽并不專門代表個別具體的事物或現象,而是代表相關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屬性意義,因其表述對象不同,陰陽的具體所指就相應地有所不同。如晝?yōu)殛?,夜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等。古代思想家再進行無限引伸和擴大,從整個物質世界中概括出“陰”、“陽”兩個基本屬性范疇,認定它的“陰”、“陽”屬性,并貫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闡述和推演一切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在規(guī)律。
       (二)陰陽的基本特征
       陰陽的基本特征,是確定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依據。要正確地說明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必須首先明了陰陽的基本特征,除了“向日”、“背日”這一初始陰陽特性的含義之外,最具有特征性含義的是水與火的基本特性?!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赋觯骸八鹫?,陰陽之征兆也”。說明人們經常接觸到的、相互對立的水與火,最具有陰和陽的基本特征。如水性寒涼、下行、濕潤和陰暗,火性溫熱、升騰、燥烈和光亮。故水屬陰,火屬陽。這種水和火的基本特性,它代表了各種事物陰陽屬性的基本特征。從日光的向背、水火的特性來認識陰陽的基本特征,再通過抽象比類,進一步推演、引伸,把所有“向日”和與“火”的特性相類似的事物或現象統(tǒng)歸于“陽”的范疇,把所有“背日”和與“水”的特性相類似的事物或現象統(tǒng)歸于“陰”的范疇。如:就氣溫而言,溫熱為陽,寒冷為陰;就晝夜而言,白晝?yōu)殛?,黑夜為陰;就方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就動靜而言,運動為陽,相對靜止為陰;就生命狀態(tài)而言,具有推動、溫煦、亢奮等作用及相應特性的為陽,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及相應特性的為陰等。
       總之,陰和陽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無形的、功能亢奮的,都屬于“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屬于“陰”。根據這些特征,古人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歸類為陰陽兩大類。參見(表2-1)。
       表2-1:自然界和人體的陰陽屬性歸類表
       自然界
       屬性
       人體
       無形
       溫熱
       春夏
       升浮
       燥
       動
       明
       晝
       火
       左
       外
       上
       天
       日
       陽
       男
       背
       腑
       氣
       衛(wèi)
       體表
       上部
       外側
       督脈
       功能
       亢奮
       有形
       寒涼
       秋冬
       沉降
       濕
       靜
       暗
       夜
       水
       右
       內
       下
       地
       月
       陰
       女
       腹
       臟
       血
       營
       體內
       下部
       內側
       任脈
       物質
       抑制
       (三)陰陽的普遍性和相關性、相對性和可分性
       ⒈ 陰陽的普遍性 陰陽并不是專指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現象,而是對物質世界每兩種相關事物或現象以及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隨著對象和條件的改變,它所代表的事物或現象亦相應地發(fā)生改變。因此,它貫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運用于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分類歸納。如:對天地而言,天為陽,地為陰;對熱和冷而言,熱為陽,冷為陰;對性別而言,男為陽,女為陰;對動靜而言,動為陽,靜為陰等等,均可分陰陽。故《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由此可見,一切相關事物或現象根據其各自屬性均可用陰陽加以統(tǒng)之,這就是陰陽的普遍性。
       ⒉ 陰陽的相關性 陰陽屬性的劃分,一定要在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的范疇之內。如:天為陽,地為陰,是以天地而言的;男為陽,女為陰,是以性別而言的;上為陽,下為陰,是以方位而言的,如此等等,均具有相關性。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沒有比較基礎,就不宜分陰陽。
       ⒊ 陰陽的相對性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具有明顯的相對性。這種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不變的,隨著特定條件(時間、地點、對象)的變更,對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概念認知必然發(fā)生改變,也就是說在比較的條件變更后,兩者在認知的概念上可以相互轉化,即原來認為屬陰的,它可轉屬為陽;原本屬陽的,又可轉屬為陰。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指出:“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再如我國中原十月份的氣候較之七月份的炎夏,屬陰;但較之十二月份的嚴冬,又屬陽。這種認知屬性的轉變是比較條件(時間)發(fā)生了改變。由此可見,這種陰陽屬性認知概念的轉化,體現了陰陽所具有的相對性特點。
       ⒋ 陰陽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具有無限可分的特點。即是說無論屬陰還是屬陽的事物或現象,隨著劃分的范圍或條件的變更,各自可以再分陰陽,永無止境,以至無窮。這就是哲學上“一分為二”的觀點。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奔窗讜兩衔鐬殛栔兄?,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的上半夜為陰中之陰,下半夜為陰中之陽。繼述“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這種分之又分的特點,亦體現在人體臟腑之中,如五臟藏精氣屬陰,六腑傳化物屬陽;而五臟之中,心肺在膈上屬陽,肝、脾、腎在膈下屬陰;且每臟之中又可再分陰陽,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等。這就是中醫(yī)學中所說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陰陽之中再分陰陽”的觀點。中醫(yī)劃分陰陽這種無限可分性的觀點,它體現了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早已孕育著樸素的自發(fā)的辯證法思想,對客觀事物或現象的分析早就進入到靈活、細致的程度。
       綜上可見,陰陽所具有的普遍性、相關性、相對性和可分性的特點,對揭示客觀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及其運動規(guī)律,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四)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
       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即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主要體現在陰陽之間存在著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四個方面的關系。
       ⒈ 陰陽的對立制約 陰陽對立制約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關事物和現象,其陰陽兩個方面都存在著相互斗爭和相互抑制的關系,稱為陰陽“相反”。
       陰陽對立制約的觀點,其一是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在特定的條件下,均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兩種屬性,其屬性的雙方是相互對立的、相互排斥的。如上與下、動與靜、升與降、出與入、晝與夜、明與暗,以及寒與熱、水與火等,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陰陽對立的特性。如《類經》“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就是基于這種觀點;其二是說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的雙方,大多存在著相互制約的特性,即對立的雙方具有相互牽制和約束的關系。如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春夏之溫熱氣候的出現,是由于其陽熱之氣逐漸上升,抑制了秋冬陰寒之氣的結果;而秋冬的陰寒之氣逐漸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陽熱之氣,故秋冬氣候又逐漸變得寒涼。在人體,陽和陰其亢奮與抑制這種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關系,始終存在于機體生命活動的過程中;其三是在陰陽異常時還表現為陰陽的任何一方太過或不足,均可引起對方的減弱或亢盛。太過者使對方減弱;不足者,又可導致對方的相對亢盛。如疾病的發(fā)生,就是致病因素(邪氣)和抗病能力(正氣)相互斗爭、相互對抗、相互制約的結果?!瓣杽賱t陰病” 、“陰勝則陽病”,正邪之間始終體現出陰陽的對立制約關系?!额惤浉揭怼めt(yī)易義》說:“動極者鎮(zhèn)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就是在治病過程中運用陰陽對立制約的規(guī)律,采取以靜制動,或以陽制陰的相應措施,使陰陽趨于動態(tài)平衡,疾病得以痊愈。正是由于陰陽之間的這種即對立又制約的復雜關系,構成了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事物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
       ⒉ 陰陽的互根互用 陰陽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之間,始終存在著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系,稱為陰陽“相成”。
       陰陽互根互用的觀點,也就是說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類證治裁》說“陰陽互根,相抱不脫?!标幉豢蔁o陽,陽不可無陰。陰陽雙方都是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二者相互依賴、相互為用。上屬陽,下屬陰,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沒有下,也無所謂上;左為陽,右為陰,沒有左,就無所謂右,沒有右,也就無所謂左等等。
       對人體而言,亦存在這種陰陽互根互用的關系?!夺t(yī)貫砭·陰陽論》指出,“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薄瓣柦y(tǒng)陰而基于陰”(《醫(yī)原》),這是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然條件。如就氣血而言,氣為陽,血為陰,氣能生血,血能養(yǎng)氣,二者缺一不可?!肮玛幉簧?,獨陽不長”,這即是陰陽互根互用道理的精辟論述。
       ⒊ 陰陽的消長平衡 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指相關事物或現象矛盾對立的雙方,始終存在于減弱或增強的運動變化之中。消和長,它們均為數量上的變化。
       陰陽學說認為陰和陽是一對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對立是絕對的,統(tǒng)一是相對的,暫時的,兩者無時不在運動變化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現象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過程中,其運動的結果有三:一是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表現為陽強陰弱或陰強陽弱;二是陰陽皆消或陰陽皆長,表現為陰陽皆弱或陰陽皆強;三是陰陽處于暫時的動態(tài)平衡。前兩者表明相關事物或現象對立的雙方,出現了陰陽偏盛偏衰的現象;后者表明這種矛盾對立運動達到了暫時的、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
       如以四時氣候變化而言,從冬至春及夏,氣候從寒冷逐漸轉暖變熱,即是“陰消陽長”的過程;由夏至秋及冬,氣候由炎熱逐漸轉涼變寒,即是“陽消陰長”的過程。又以人體氣血為例,氣為陽,血為陰,氣能生血,故氣虛發(fā)展下去常??墒寡纳刹蛔愣憩F為氣血兩虛;相反,若通過補氣,促使氣旺血生,則又可使氣血都得到恢復。前者表現為“陰陽皆消”的過程,后者則表現為“陰陽皆長”的過程。由此可見,陰陽的消長過程是基于陰陽相互對立制約、互根互生這一運動形式基礎上的,沒有這種運動形式,就沒有陰陽的消長變化,大自然就會毀滅,生命就會終止。
       陰陽之間的消長運動如果是在一定范圍、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進行,這種消長、運動變化不顯著,事物在總體上仍舊處于相對的穩(wěn)定狀態(tài),此時就稱作“相對平衡”。所謂健康人,其主要標志就是陰陽的消長處于相對的、暫時的動態(tài)平衡,又稱作“平人”。反之,陰陽之間的消長變化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圍,持續(xù)了較長時間,動態(tài)平衡(相對靜止)遭到破壞,這又往往表現為異常的病理狀態(tài)。如氣血兩虛、陰陽俱損、氣血壅盛等都屬于病態(tài)。所以,就治療而言,盡管治法眾多,但總的原則只有一個,即“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目的是恢復陰陽消長運動過程中的動態(tài)平衡。
       ⒋ 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指事物或現象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變化的運動形式。它主要是指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的改變。
       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其陰陽屬性決定了這一事物當時的主要特性。而事物或現象其陰陽主次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一直是處于消長變化之中,一旦這種消長變化達到一定閾值,就可能導致陰陽屬性往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陰陽的這種轉化既可以表現為漸變形式,如四季中的寒暑交替,晝夜中的陰陽轉化等;又可以體現為突變形式,如急性熱病過程中,高熱至極可以突然出現虛脫,四肢冰涼,由陽證急劇轉化為陰證。但不管哪種轉化形式,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
       《素問·六微旨大論》說:“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倍羞@些轉化都是在“動而不已”的消長過程中實現的。因此,陰陽的互根互用是陰陽發(fā)生轉化的內在根據,而陰陽不停頓的消長變化則是其轉化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爸仃幈仃?,重陽必陰”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這里的“重”和“極”指的是事物發(fā)展到了極限、頂點,原先表現以陰(或陽)為主的事物就有可能轉化為以陽(或陰)為主;在寒“極”的時候,便有可能向熱轉化;熱到“極”的時候,也有可能向寒轉化??梢姡考率挛锏纳芍畷r,已就倚伏著敗亡因素的萌生;每件舊事物敗亡之時,亦孕育著新事物的滋長。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二、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滲透于中醫(yī)學的各個方面,構筑了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指導著歷代醫(yī)學家的理論思維和診療實踐。
       (一)用陰陽歸屬人體組織結構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但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其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雙方,均可用陰陽屬性來劃分。就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就背腹而言,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就四肢而言,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就筋骨皮膚而言,筋骨在內,故為陰,皮膚在外,故為陽;就內臟而言,六腑為陽,五臟為陰;就五臟本身而言,心、肺居于胸腔,故為陽,肝、脾、腎居于腹腔,故為陰。具體到某一臟,還可繼續(xù)再分陰陽,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等。
       (二)用陰陽概括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對立的雙方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協(xié)調平衡的結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币馑际钦f屬陰的物質居于體內,是屬陽的功能的鎮(zhèn)守者;而屬陽的功能表現于外,是屬陰的物質的護衛(wèi)者。
       物質屬陰,功能屬陽,二者體現著相反相成、對立互根的關系。物質是功能的基礎,沒有物質的攝入就沒有生理功能;而另一方面生理活動既消耗物質和能量,又有助于物質的攝入、化生和能量的貯藏。
       再以氣血生理為例,氣屬陽,血屬陰。氣具有生血、行血和統(tǒng)攝血液等功能,氣的功能正常能確保血的化生和運行正常;而血又具有載氣和養(yǎng)氣等功能,血的功能正常也有助于氣的化生和充分發(fā)揮其功能效應。氣血之間這種復雜的生理關系可以用陰陽之間的關系來概括。
       (三)用陰陽說明病理變化
       人體內陰陽之間的消長平衡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若失去了這種平衡關系,就必然導致發(fā)病,所謂“陰陽乖戾,疾病乃起”,即指陰陽失衡是一切疾病發(fā)生的基本機理。常見的陰陽失衡有:
       ⒈ 陰陽偏勝 包括陰偏勝和陽偏勝,指陰或陽的一方偏于亢奮的病理狀態(tài)。“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标杽伲嘀戈栃捌珓?,故表現為一派陽熱亢盛的臨床癥狀;陰勝,多指陰邪偏勝,故表現為一派陰寒至盛的臨床癥狀。
       ⒉ 陰陽偏衰 包括陰偏衰和陽偏衰,指陰或陽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狀態(tài)。“陽虛則外寒”,是因為陽虛,溫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約陰寒即出現的虛寒征象;“陰虛則內熱”,是由于陰虛,無力制約陽熱而出現的虛熱征象。
       應當指出的是,陽勝則熱的“熱”與陰虛則熱的“熱”,以及陰勝則寒的“寒”與陽虛則寒的“寒”雖同為“熱”和“寒”之象,卻有著“實”和“虛”的本質差異。前者屬于亢奮、有余的病理狀態(tài),后者屬于虛弱、不足的病理狀態(tài)。
       ⒊ 陰陽互損 陰陽互損其意有二:一是陰陽偏勝傷及對方。當陽熱偏勝時,易傷津耗液,即為“陽損及陰”,表現為“陽勝則陰病”的臨床癥狀;當陰寒偏勝時,易損傷陽氣,即為“陰損及陽”,表現為“陰勝則陽病”的臨床癥狀;二是指人體內正氣(陰陽二氣)的任何一方出現了虛損不足,招致對方受損傷的病理現象。如陽損及陰,指陽虛到了一定程度時,因陽氣不足,無力化生陰液,進一步出現陰液虧虛的現象;陰損及陽,指陰虛到了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滋養(yǎng)陽氣,進一步導致陽氣亦虛。不論是“陰損及陽”,還是“陽損及陰”,最終都表現為“陰陽俱損”、“陰陽兩虛”,只不過陰陽兩虛中有著先后及主次的不同。陰陽互損是陰陽互根互用關系的失調。
       ⒋ 陰陽轉化 在臨床上,不同的病理狀態(tài),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即原先性質屬于陽的病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陰證;原先性質屬于陰的病證,也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陽證?!爸睾畡t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即指這類病理情況。如外感陽熱之邪,高熱至極,突然出現四肢冰涼之虛脫證,此即由陽證轉為陰證征象。
       (四)用陰陽來指導疾病診斷
       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變化的根本機理在于陰陽失調。在診察疾病時,如果善于運用陰陽,歸納種種征象,就有助于對病理狀態(tài)的總體屬性作出判斷,從而制訂相應治療原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在分析癥狀、體征時,色澤、聲息、脈象舌象等都可借助陰陽進行屬性歸類,從而提綱挈領,執(zhí)簡馭繁,抓住病變的關鍵。
       如辨別聲息分陰陽:語聲高亢洪亮、言多而躁動等為陽,大多屬于實證、熱證;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等為陰,大多屬于虛證、寒證。呼吸有力,聲高氣粗者,大多屬于陽證;呼吸微弱,動則氣喘者,大多屬于陰證。
       辨別脈象分陰陽:脈象可從部位、強弱程度、脈搏次數來分辨陰陽,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
       在辨證中,八綱辨證是最基本的辨證方法。其中雖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具體內容,但終以陰陽為總綱,其他六者則隸屬于陰和陽。如表、實、熱三綱屬于陽;里、虛、寒三綱屬于陰。因此,在臨床上,只有分清陰陽,抓住疾病的本質,才能有效地指導臨床辨證。
       (五)用陰陽來指導疾病治療
       陰陽學說指導疾病治療的內容十分豐富。在此,只能就其中比較主要的作一介紹。
       ⒈ 確定治療原則
       ⑴ 損其有余:即“實則瀉之”。陰或陽的一方偏勝、亢奮,尚未損及對方時,此為實證,當損其有余。如“陽勝則熱”,表現為單純的實熱證,宜用寒涼藥物抑制其亢奮之陽,清瀉其熱,此即“熱者寒之”之意。反之,“陰勝則寒”,必用“寒者熱之”之法。
       若在陰或陽偏勝的同時,已導致另一方的虛損不足,這時不宜單純“損其有余”,而須兼顧對方的不足。如在逐寒或瀉熱的同時,需佐以扶陽或益陰,即所謂的“瀉補兼施”的治則。如:“清熱滋陰”、“驅寒助陽”等便是這類治法的具體體現。
       ⑵ 補其不足:即“虛則補之”。陰或陽的一方偏衰或陰陽俱損時,此即虛證,應補其不足。針對陰或陽的虛損,分別采用滋陰或溫陽方法。陰陽兩虛則用陰陽并補法治療。如補氣、養(yǎng)血,氣血雙補等即屬此類治法。
       ⑶ 陰病治陽、陽病治陰:若陰虛不能制陽而導致陽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即“陰虛內熱”,治宜補陰以制陽,此即“陽病治陰”;若陽虛不能制陰而導致陰相對偏盛的虛寒證,即“陽虛外寒”,治宜補陽以制陰,此即“陰病治陽”。唐·王冰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為此義。另外,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生理機制,明·張景岳提出:“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边@種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療方法,亦是“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治療原則的具體運用。
       ⒉ 歸納藥物性能
       ⑴ 歸納藥性:主要將藥物分為寒、熱、溫、涼四性,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于陰;溫、熱屬于陽。一般屬涼性或寒性藥物,能減輕或消除疾病的熱象,如黃芩、梔子、石膏等。一般屬溫性或熱性藥物,能減輕或消除疾病的寒象,如桂枝、附子、干姜等。
       ⑵ 分析五味:五味是指藥物的辛、甘、酸、苦、咸。此外,還有淡、澀等味,實際不只五種藥味,但習慣上仍稱為“五味”。《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因此,辛、甘、淡味屬陽;酸、苦、咸味屬陰,滋味不同,藥效亦有差異。根據藥物的性味,歸屬藥物的陰陽屬性,可更好地供臨床選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