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萬知道這樣一個趣事兒,當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接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時候,有這樣一段對話: 女王:“我非常喜歡你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但是我不太記得里面的兇手是誰了,你能告訴我嗎?” 阿加莎:“陛下,其實我也不記得了。” 阿加莎·克里斯蒂 就是這樣一部作品,憑借其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近乎完美的謀殺,俘獲了一大批推理小說迷。 而根據(jù)其故事改編的影視作品,可以說幾乎就沒有失敗過。 尤其是1974年阿爾伯特·芬尼主演的電影版。 在詭秘的音樂中,打造出封閉車廂的壓迫感,烘托出懸疑緊張的氛圍。 加上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讓這部電影成為阿加莎改編作品中的經(jīng)典。 這種小場景下的電影,不僅劇本經(jīng)得起推敲,演員的演技也是各個炸裂。 今天的《小萬說電影》也給大家全面解析那些靠演技取勝的小場景電影。
而就在今天,《東方快車謀殺案》同步北美上映。 由善演莎翁戲劇的肯尼思·布拉納自導自演,匯集了約翰尼·德普、佩內洛普·克魯茲、米歇爾·菲佛、朱迪·丹奇、威廉·達福、黛茜·雷德利、奧莉薇婭·柯爾曼、喬什·蓋德等豪華陣容。 12人聯(lián)合謀殺一個罪大惡極之人。 小伙伴們終于能夠在大銀幕上領教阿加莎筆下最撲朔迷離的驚天大案。 不過,為了讓大家在電影院可以更好地享受這部電影,小萬先帶大家來做功課,一些觀影前必看的無劇透細節(jié)介紹即刻奉上。 耶路撒冷盜寶案 影片一開始,導演就安排了一場耶路撒冷圣庭盜寶案。 眾人聚集在哭墻之前,等待大偵探波洛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盜竊犯。
這一段其實是導演的原創(chuàng)劇情,劇組在馬耳他(南歐微型國家)成功還原耶路撒冷這座“三教圣城”以及哭墻等相關場景。
宏偉開闊又明媚的場景,也與之后大雪帶來的一系列黑暗狹窄的情節(jié)形成了鮮明對比。 大偵探波洛在這里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信仰的爭端。
而這里也暗示了波洛對于發(fā)生在東方快車上的案件最后所做出的決定與自己的信仰的沖突。
東方快車 東方快車是整個故事最重要的場景,這列享譽世界的洲際列車。 在其營運的整整94年間,留下了無數(shù)的傳奇故事,而他本身就代表著經(jīng)典與奢華。
作家和作曲家以它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6部電影,19本小說,和一首歌曲。 影片的故事發(fā)生在東方快車從伊斯坦布爾車站發(fā)車,行至前南斯拉夫的第拿克阿爾卑斯山時,因遭遇雪崩而滯留期間。
劇組為了完整呈現(xiàn)當年東方快車盛況,不惜重金重新搭建了一列完全可以實際開動并快速移動的東方快車。 一節(jié)節(jié)精美的車廂中由頂級餐車,專設觀光車廂,鋼琴酒吧構成。
餐具的擺放也考究到極致,從每一副餐具的擺放位置,餐巾的折疊,到燈光的明暗都有著嚴格規(guī)定。
頗有《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感覺 正是這樣的場景,讓演員們更能融入到故事當中,演戲的時候更加投入。
波洛的大胡子 當你看到波洛的第一眼時,千萬不要被他的大胡子嚇到,這可是全英國最考究的胡子。
阿加莎在書里就反復描述他的胡子“考究,巨大”。 據(jù)說對于1974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她最不滿意的就是波洛的胡子。
因為對于她來說,那捋胡子實在是太小了。 而波洛的胡子對于他的人物塑造也是至關重要,面具一樣大的胡子其實是對波洛洞察一切的睿智的一個掩飾。
胡子是本體了 劇組甚至花了兩個月設計這個是普通的兩倍的胡子。
《雙城記》 如果你仔細看,你會發(fā)現(xiàn)大偵探波洛從乘上東方快車到案發(fā)之前,有一本書是不離手的。 它就是《A Tale Of Two Cities》,即為狄更斯的《雙城記》。
《雙城記》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和倫敦。 偵探波洛是比利時人,而比利時人說法語,同時生活習性與法國人相同。 所以,在小說中,波洛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法國人。 而這列東方快車上的乘客,他們的目的地也都是英國倫敦。
《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狄更斯透過貴族與平民之間的仇舊沖突,傳達“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的主旨。
赫伯德夫人最后的話也印證這個主旨,最終即使成功為女兒復仇,但她依舊表示:“我早已經(jīng)隨黛西死去了?!?/span>
最后的“審判” 對于經(jīng)典作品的再度翻拍,相信大家和小萬一樣,都更期待新作能夠拍出什么樣的新意。 相較于其他幾個版本中將場景鎖定在列車車廂之中,這一次肯尼思·布拉納在致敬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
導演也是萌萌噠! 將列車營造的壓抑氛圍,擴大了整個環(huán)境。 書里因大雪滯留的列車,在電影里就多了一些驚險元素。
它最后停在了一座岌岌可危的鐵道高架橋上,老舊的高架橋橋梁年久失修,都會發(fā)出吱嘎斷裂的聲音。 沒有人會想在這個地方逗留,但在這里誰都插翅難飛。
而波洛對于嫌疑人盤問也從車廂內延續(xù)到車廂外。 尤其是最后的“審判”,12個人坐在山洞中,神色各異,不禁讓小萬聯(lián)想到名畫《最后的晚餐》。
波洛的一番推理分析仿佛正是在尋找12人中“背叛耶穌的猶大”。 他最后的那段悲天憫人的話大概也是《圣經(jīng)》中,耶穌關于寬恕的精神的傳遞了。
彩蛋 電影的最后,波洛帶著藏在心中的秘密結束了這一段充滿著悲哀的東方快車之旅。 這時車站來接他的人,告訴他在埃及又出現(xiàn)了一件慘絕人寰的殺人案。
這里的殺人案其實指的是阿加莎另外一部以波洛為主角的推理小說——《尼羅河上的慘案》。 或許導演留下這么一個彩蛋,是有要繼續(xù)拍下去的意思? 不過,這部小說也已經(jīng)兩次被搬上大銀幕,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找來看!
《東方快車謀殺案》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不只是其情節(jié)的玄妙與扣人心弦,更有其對法理與人情之間界限的探究。 一開始,堅信黑與白之間沒有灰色地帶的偵探波洛,最終作出了連他都可能沒有想到的選擇。 在這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也更多的描繪了波洛的心路歷程。
而其實在與傳道女的談話中被她說自己的神是假的,無用的時候,波羅的信仰就動搖了。
當一個人所信奉的事物被動搖的時候,他或多或少會發(fā)生變化。 而對于我們來說,在這個冬日里能在電影院看一場最完美的謀殺片,才是最大的滿足,不是嗎? |
|
|
來自: 昵稱213994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