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加莎·克里斯蒂塑造的比利時偵探赫克爾·波洛,憑借其深入人心的睿智形象,廣受讀者歡迎。以他為主角的三十三部長篇小說發(fā)表的時間跨度很大,開始于1920年,落幕于阿加莎去世前不久的1975年。阿婆以其驚人的創(chuàng)作速度和質(zhì)量為我們奉獻了一個又一個關(guān)于“比利時小人”的神奇?zhèn)髡f。 現(xiàn)在就讓我們追溯到這流淌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長河的源頭,領(lǐng)略一下推理小說黃金時代最杰出的偵探人物之一——赫克爾·波洛的風采。 阿加莎的推理小說處女作《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創(chuàng)作于1916年。故事圍繞著戰(zhàn)時發(fā)生在英國鄉(xiāng)間一座莊園內(nèi)的離奇毒殺案展開,遇害者正是擁有這座名為“斯泰爾斯”的莊園的富有老婦人——英格爾索普太太。故事的敘述者黑斯廷斯上尉的身份是斯泰爾斯莊園的客人,他的好友約翰·卡文迪什是莊園女主人的繼子、原主人的長子。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阿加莎已經(jīng)在本地戰(zhàn)時醫(yī)院的藥房開始學習藥劑學,因此小說中的下毒情節(jié)設(shè)計得較為考究,顯示了她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 在對整個案件的脈絡(luò)形成了初步設(shè)想后,她開始正式考慮塑造她的偵探了。 阿加莎在自傳中對此作過非常詳盡的回憶:她曾考慮過塑造一個學生偵探,可是偵破這樣的案子對“他”來說似乎難了點;然后她又考慮過科學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己對科學家并沒有什么了解;突然她就想起了僑居在附近教區(qū)的比利時難民……有賴于這一天才的靈感,一個足智多謀、思路明晰、精明利落,并且喜歡什么東西都成雙成對、方方正正的比利時小個子的形象就逐漸清晰起來。阿加莎為他取了赫克爾(Hercule)的名字,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羅馬神話中的赫爾克里斯(Hercules),即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至于波洛這個姓是如何誕生的,連她本人也記不清了。波洛的助手黑斯廷斯上尉和杰普警巡的人物設(shè)定,基本都是對前輩推理作家們的模仿。 這是一部與作者當時的生活背景非常貼近的小說。除了謀殺案之外,很多場景都取材自阿加莎的現(xiàn)實生活。這也是阿加莎大部分偵探小說的共同特征——在平凡真實的生活中設(shè)定虛構(gòu)的故事。文中的辛西婭似乎就是阿加莎自身的寫照——一個在戰(zhàn)時醫(yī)院藥房工作的年輕女子。 由于偵探小說情節(jié)錯綜復雜,阿加莎在創(chuàng)作中難免會遇到瓶頸。此時,她的母親便建議她外出休假一段時間,以便靜下心來投入創(chuàng)作。于是阿加莎在德文郡達特穆爾的莫蘭德賓館訂了一個房間,埋頭創(chuàng)作了十四天,終于完成了這部推理處女作。 然后她就和所有未成名的作者一樣,開始了反復投稿并被退稿的體驗。 時光在不知不覺間來到1920年,此時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阿加莎與丈夫開始了甜蜜的家庭生活,而書稿早就被她拋到了腦后。不料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的老板約翰·雷恩向她拋來了橄欖枝,表示愿意出版這部作品。于是阿加莎欣然與博得利·黑德公司簽約,為赫克爾·波洛日后在英美推理文壇的輝煌拉開了序幕。 阿加莎的第三部偵探小說《高爾夫球場的疑云》出版于1923年,小說再度啟用波洛作為主角。在故事的開篇,波洛接到一封來自法國的求助信,一位自稱雷諾的先生在信中聲稱自己正處于危險之中,請求波洛速去救援。波洛立即攜黑斯廷斯趕到法國,卻發(fā)現(xiàn)雷諾先生已經(jīng)被殺害于離家不遠的一個未竣工的高爾夫球場,而雷諾太太也于丈夫被害的當晚在家中被人五花大綁……這一情節(jié)的構(gòu)思取材于當時轟動法國的一起訴訟案。從真實的案件中獲取靈感,這在阿加莎后來的作品中也時有體現(xiàn)?!陡郀柗蚯驁龅囊稍啤芬郧楣?jié)曲折復雜見長,案中有案。阿加莎還忙里偷閑地為黑斯廷斯安排了一場令他情定終身的艷遇,為波洛安排了一場與法國警官吉羅的“破案競賽”。這僅是阿加莎的第三部長篇偵探小說,文風還帶著新人的清新感,但她駕馭復雜情節(jié)的能力已可見一斑。 1926年,日后在推理小說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的驚世之作《羅杰·艾克羅伊德謀殺案》出版了。好搭檔黑斯廷斯婚后已遠赴南美,落單的波洛決定退休到鄉(xiāng)村種西葫蘆。原本躊躇滿志、以為務農(nóng)會很風雅的他,在這項事業(yè)上遭受了嚴重挫折,幸而上帝還是為他開了另一扇窗——村中富翁艾克羅伊德先生在家中被刺身亡。這讓波洛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很快在本地醫(yī)生謝波德的協(xié)助下展開了調(diào)查……這部小說甫一登場就引起了巨大反響,至今還時能聽到相關(guān)的爭議聲。這部小說被評論界認為開創(chuàng)了推理小說某種特定的模式。確實,在阿加莎的筆下誕生過不少獨具特色的推理小說模式,這正是她在偵探小說界無可替代的重要原因。如今,《羅杰·艾克羅伊德謀殺案》與《無人生還》一樣,都被公認為阿加莎最經(jīng)典的作品。盡管在推理題材日新月異的今天,猜出這部小說的謎底已不算特別困難,但作品的光彩任憑歲月侵蝕,依然難以磨滅。 在《羅杰·艾克羅伊德謀殺案》的小高潮之后,阿加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在婚變期間,她的創(chuàng)作激情也明顯受到了打擊和壓制。1927年出版的《四巨頭》和1928年出版的《藍色特快上的秘密》,都是根據(jù)她之前的短篇作品勉強改編而成。 《四巨頭》講述的是波洛與一個企圖顛覆世界的國際性犯罪團伙在一系列的案件中多次斗智斗勇并最終獲勝的故事。在此過程中波洛與黑斯廷斯屢屢遇險,波洛甚至一度犧牲了他平時視若珍寶的小胡子。 《藍色特快上的秘密》穿插了兩條主線:其一是大富豪范·阿爾丁先生的愛女露絲·凱特林的情感糾葛,以及她的貴重寶石被盜、其本人則在法國境內(nèi)的藍色列車上被殺害的慘劇,其二是生活在英國圣瑪麗米德村的大齡女青年凱瑟琳·格雷在繼承了其養(yǎng)母的遺產(chǎn)后,尋求新生活、新希望的人生旅程。兩條主線就在藍色列車上交匯。當然,涉入此案的也少不了恰好同車的波洛。 在這兩部水準一般的作品之后,波洛沉寂了大約四年。阿加莎在經(jīng)歷了一番痛苦后終于開始了全新的生活。這一番人生磨礪也為她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更豐富、更深刻的感悟。她的文風開始走向沉穩(wěn)、從容,從此波洛系列的長篇佳作不斷涌現(xiàn)。 在1932年的《懸崖山莊奇案》中,波洛與黑斯廷斯于英國小鎮(zhèn)圣盧度假,不料一位妮可·巴克利小姐在他們眼皮底下頻頻遇險,于是波洛決定出手相助……這是一部在兇手隱藏上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小說。1933年出版的《人性記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美國名演員、獨角戲大師露絲·德雷珀的表演。故事里,女明星簡·威爾金森求助于波洛,希望他能出馬相助,勸服她的丈夫埃奇威爾男爵與她離婚。然而埃奇威爾男爵卻很快被人殺害…… 《東方快車謀殺案》同樣是作者從現(xiàn)實生活中捕捉靈感的實例,但這次的詭計可以說是異乎尋常的龐大。美國飛行家林德伯格之子遭人綁架,二十年代末一列東方快車在土耳其因雪災被困五天——這兩個真實事件被阿婆巧妙地融合在加萊車廂上的謀殺案件之中。這部出版于1934年的小說可以說是阿加莎及波洛黃金時期的開端。1974年的全明星陣容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也是為廣大推理迷們所熟悉的。國內(nèi)很多早期的阿迷都是通過這部電影認識了阿加莎。 《三幕悲劇》和《云中奇案》都出版于1935年。 正如開篇的“戲單”上所顯示的,《三幕悲劇》的主角是陷入一場忘年戀的退休名演員查爾斯爵士與聰明、活潑的年輕小姐“蛋蛋”,就連自詡為旁觀者的戲劇贊助人薩特斯維恩先生的戲份都多于大偵探赫克爾·波洛。圍繞著接連于上流社會的社交晚宴上發(fā)生的兩起毒殺事件,這四人先后展開了調(diào)查取證,但最終直抵真相的自然是介入最晚的波洛。這部小說在傳統(tǒng)兇殺動機的模式上做了一點突破,事實上是“無差別謀殺”的先驅(qū)。 《云中奇案》將案件場景設(shè)置在了封閉的飛機機艙中。在座位上被殺害的婦人是一位職業(yè)放債者吉賽爾太太,其社會關(guān)系極其復雜。后艙的其他十一位乘客及兩位空乘都成為了嫌疑人,其中就包括赫克爾·波洛。由于兇手將疑似為兇器的毒箭吹管塞在波洛的座位下,在死因裁判法庭上,天然不信任外國人的英國陪審團險些將比利時大偵探判罪…… 1936年可以說是波洛大放異彩的一年。這一年出版的《ABC謀殺案》《古墓之謎》《牌中牌》,每一本都堪稱阿加莎一流的小說。難得的是,這三本作品在創(chuàng)意上并無雷同。 在小鎮(zhèn)安多弗,一個普通的開煙雜店的老太太在黃昏時分被人從身后敲碎了腦袋,一本ABC鐵路時刻表被留在現(xiàn)場;而在此之前,身在倫敦家中的波洛收到了一封貌似預警、實為挑釁的匿名信——這就是《ABC謀殺案》的開場。兇手按照字母順序,在ABC時刻表里尋找適合的地點和人物實施謀殺。案發(fā)地從海灘到影院,受害者從妙齡女郎到中年男子,牽扯眾多,場面華麗,是詭計流作品的典型代表。作者試圖突破偵探小說“兇手在一群熟知的人中”的模式,刻意讓讀者以為這是一起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開膛手杰克”類型的惡性連環(huán)殺人案。而此類兇殺常常血腥有余、趣味不足,很難在揭秘的時候滿足讀者的期待。阿加莎深知讀者的這種期待心理,所以在她的大多數(shù)作品中,幾乎人人都有謀殺動機,這樣才能將真正的兇手“藏葉于林”。而這部小說卻恰恰相反——似乎人人都無殺人動機,但結(jié)果卻仍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牌中牌》是同期創(chuàng)作的另一部優(yōu)秀小說。有意思的是,在《ABC謀殺案》中,波洛就用和黑斯廷斯對話的方式“預訂”了這個別具一格的案子。這部小說篇幅不長,但主要人物幾乎個個都是“大腕”。四名偵探和四位被懷疑有殺人前科卻成功逃脫制裁的嫌疑人被一個叫做夏塔納的富貴閑人湊到一起打牌,牌局結(jié)束時,夏塔納先生已被悄無聲息地刺死了。除了波洛,偵探組還有代表官方的巴特爾警督、神秘的特工瑞斯上校,以及波洛未來的又一位黃金搭檔——推理作家奧利弗太太。這次的謀殺幾乎是在所有人眼皮底下發(fā)生的,而且現(xiàn)場幾乎沒有留下作案的痕跡與證據(jù)。 偵探組的每個成員都開始以不同的方式調(diào)查此案,而嫌疑人也是各有故事、各懷鬼胎。這種從不同視角交錯展開的敘述方式是阿加莎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以上兩部波洛系列的故事都發(fā)生在倫敦,注重情節(jié)的轉(zhuǎn)折和場面的調(diào)動。而同年出版的《古墓之謎》就顯得節(jié)奏慢一些。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件發(fā)生在西亞美索不達米亞考古現(xiàn)場的謀殺案,案發(fā)地與阿加莎本人當時在中東的生活環(huán)境非常接近,文中的雷德納夫婦身上也有阿加莎夫婦的老友——著名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和他妻子的影子。很多評論者認為這是一起密室謀殺案,但這種說法并不準確。兇殺現(xiàn)場并不是一個客觀上完全密閉的空間,門未反鎖,作者也刻意留出了十分鐘空隙,讓所有當事人都有機會在這段時間去實行犯罪,可以說還是阿加莎所鐘愛的“人人都有份”類型。這部小說的生活場景有很強的帶入感,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是一部強詭計流作品,注重犯罪手法的設(shè)計。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波洛有過不少助手,但以女性身份幫他記錄過案件的只有本書中的萊瑟蘭護士,她替代了黑斯廷斯的位子,其記錄案件的口吻也與黑斯廷斯有明顯的區(qū)別,風格細膩真實,符合人物的身份。 到此時,阿加莎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趨于成熟,無論是她的文風還是她在推理小說圈的地位都處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1937年,阿加莎將未發(fā)表的短篇小說《狗玩具球事件》擴寫成《啞證人》。在《啞證人》中,小綠山莊的女主人埃米莉·阿倫德爾小姐半夜在自家樓梯上滾落,身負重傷,樓梯上赫然是她的愛犬鮑勃的玩具球。然而可愛的小狗卻既無法為自己辯白,也無力保護它的女主人。不久后,阿德倫爾小姐離奇病發(fā)身亡,自己也變成了無法開口的啞證人……波洛和黑斯廷斯趕到時,被害者早已落葬多時,他們不得不四處打探,以了解幾個月前發(fā)生了什么……此案一了,黑斯廷斯的下一次露面就是將近四十年之后了。 極富盛名的《尼羅河上的慘案》與《啞證人》出版于同一年。該小說于七十年代末被搬上銀幕,由彼得·烏斯蒂諾夫主演。這部影片在改編、制作及演員陣容等各方面,都堪稱波洛系列電影中成功的典范,其影響也非常廣泛。但電影與小說的不同之處頗多,建議讀者區(qū)別對待?!赌崃_河上的慘案》是一部人物刻畫很成功的強詭計作品,異域風情和愛情三角,都是阿婆慣用的元素。 《死亡約會》將波洛的舞臺搬到了圣地耶路撒冷與古城佩特拉。作品中那個不正常的美國家庭令人印象深刻:幾個年輕人在專制的博因頓太太的陰影下拼命抗爭卻又深感無力——因為她深諳他們各自的弱點,并以折磨他們?yōu)闃贰B眯袌F中的各色人等目睹著這一家人的恩怨是非,或冷眼旁觀,或暗自唏噓,或伸出援手——就在此時,身體虛弱的博因頓太太突然死于非命……與《尼羅河上的慘案》一樣,這本書也是1933年阿加莎與女兒羅莎琳德及丈夫馬克斯同游中東后的產(chǎn)物。 1938年,《波洛圣誕探案記》出版。李家族的一家之主西米恩·李雖然富有,卻心理空虛,年老體衰使他變得愈加不可理喻。圣誕節(jié)前夕,他將兒女們?nèi)颊倩丶抑校阉麄兘羞M自己的房間里挨個兒羞辱了一番,結(jié)果當晚他就死在血泊之中……案發(fā)的段落引用了莎翁劇本《麥克白》中的一句臺詞:“可是誰想得到這老頭兒會有這么多血?!边@是阿加莎為數(shù)不多的密室題材小說,而且密室的設(shè)定非常嚴謹標準。 不過阿加莎顯然更擅長于探究大家庭里不為人知的隱秘并施放煙幕,至于密室手法,雖然頗為巧妙,卻并沒有被刻意強調(diào)。 隨著歐洲大陸重燃戰(zhàn)火,二戰(zhàn)使阿加莎的生活節(jié)奏再次發(fā)生改變,她不得不利用在醫(yī)院藥房志愿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 1940年的《H莊園的一次午餐》中的女主人公埃莉諾是一位典型的英式冷面淑女,她與其未婚夫、表哥羅迪青梅竹馬,又坐擁她姨媽韋爾曼太太的遺產(chǎn)及亨特伯里莊園,似乎已別無所求。然而羅迪卻移情于韋爾曼太太的貼身女仆瑪麗,十分突然地向埃莉諾提出解除婚約。遭受打擊的埃莉諾心如刀絞,卻表現(xiàn)出了常人難有的大度,她依照韋爾曼太太的遺愿,將一部分財產(chǎn)贈予了瑪麗。然而不久后的某天,瑪麗在亨特伯里莊園用午餐時被當場毒死,埃莉諾因此被送上法庭……看似簡單的案情中暗藏玄機,幸好中途介入的波洛在法庭上力挽狂瀾,最終找出了真兇。該書書名的直譯應為《凄哀的柏樹枝》,引自莎士比亞名劇《第十二夜》:“過來吧,過來吧,死神,讓我橫尸于那凄哀的柏樹枝間……”根據(jù)莎士比亞研究者們的說法,此處的“柏樹枝(Cypress)”可能指的是莎翁時代的葬禮上普遍使用的縐紗(Crape),也可能是指用柏木所制的棺柩、或是覆蓋有柏樹枝的棺木,總之象征的是死亡與哀悼。 《牙醫(yī)謀殺案》,顧名思義,被害的是一位牙醫(yī)——波洛的牙醫(yī)。莫利先生是個小富即安的牙醫(yī)診所經(jīng)營者,與姐姐共同生活。是誰會謀害這樣一位溫文爾雅、與世無爭的中年醫(yī)生呢?除了診所雇員賴利醫(yī)生和聽差阿爾弗萊德之外,診所當天的訪客形形色色:軍人、銀行家、退休公務員、從海外歸國的小姐、住薩伏依大酒店的希臘人、候診卻未應診的美國年輕人,以及醫(yī)生女秘書的男友——當然,還有比利時偵探赫克爾·波洛,正是他義不容辭地開始了對真相的追尋……書名直譯應為《一、二,扣鞋扣》。這本書從書名到章節(jié)名,都引用自一首童謠:“一、二,扣鞋扣;三、四,敲房門;……;十九、二十,受夠啦。”其中“鞋扣”正是此案的關(guān)鍵線索之一。 1941年的《陽光下的罪惡》是在阿婆的短篇小說《羅茲島三角》的基礎(chǔ)上擴寫而成的,雖然人物關(guān)系基本變動不大,但兇殺環(huán)節(jié)的詭計設(shè)計充實了很多。故事中,波洛來到英國南部某海灣度假,此地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宜人,然而和煦的陽光下卻隱藏著各種罪惡。公然陷入一段三角戀情的有夫之婦阿琳娜·馬歇爾被掐死在海灘上。 她生前樹敵甚多,究竟是何人所為呢?對熟悉阿加莎作品的讀者來說,猜出答案應該不是難事。 在阿婆于二戰(zhàn)期間出版的長篇小說中,《啤酒謀殺案》是一部不可不提的佳作。阿加莎的推理小說有一些顯著的特點。首先,她所有的長篇作品無一例外都人物眾多,而且涉案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能得到作者的平等對待,每個角色所占的篇幅雖有差異,但側(cè)重程度基本會保持在同一水平。這與很多推理小說隨案件線索的出現(xiàn)任劇情線性發(fā)展有很大不同。其次,阿加莎善于多視角敘述事件、刻畫人物。在前作《牌中牌》里,作者就曾以不同偵探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嫌疑人。以瑞斯上校為主角的《死的懷念》也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著力于展現(xiàn)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側(cè)面。第三,阿加莎喜歡在作品中融入童謠。第四,阿加莎喜歡舊事重提,讓舊罪不再沉睡。而《啤酒謀殺案》最充分地集合了以上所有元素:對于一樁十多年前的舊案,小說分別從五位當事人的角度詳略不同地加以探究,再加上其他一些旁觀者的回憶,不僅從各個側(cè)面重現(xiàn)了書中的第一女主人公、已去世多年的卡羅琳·克雷爾的音容笑貌,還以童謠中的“五只小豬”一一對應地隱喻并展現(xiàn)了五位當事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與經(jīng)典電影《羅生門》不同的是,由于波洛的存在,此案件的真相終能大白于人前。 二戰(zhàn)后,世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戰(zhàn)前的秩序和生活方式成為過眼云煙。 過去英國鄉(xiāng)村大宅里的悠閑生活突然變得局促窘迫,那些有著幾百年歷史、總是擁有大批分工明確的仆人們的陰森老宅,似乎一夜間失去了它們的輝煌——它們一部分被切割成了各種各樣的家庭旅館,未被切割的則不得不面對難以為繼的窘境——仆人們早已成為奢侈品,能有個把住家仆人已幾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以往阿加莎小說里最常見的那種大家庭場面頓時變得冷冷清清。幸好阿加莎是個與時俱進的天才,她和她的波洛都很快順應了戰(zhàn)后的新生活。 1946年《空幻之屋》出版。約翰·克里斯托是一個功成名就的醫(yī)生,他多年未見的初戀情人維羅妮卡·克雷已成為好萊塢的著名影星,他的現(xiàn)任情人是成功的雕塑家亨麗埃塔·薩弗納克,而他的妻子格爾達卻是一個姿色平庸、遲鈍茫然的女子。當他在亨利·安卡特爾爵士的鄉(xiāng)間府邸空谷山莊度周末時,這三個女子竟然都聚集到了同一屋檐下。幸而他的尷尬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因為他很快就被槍殺在空谷山莊的游泳池邊……阿加莎曾在她的自傳里說:“這部作品由于增加了波洛這個人物而被我毀了……”此書一直以來在阿迷中也有爭議,很多人認為它是失敗的作品,但也有人認為它涵義深刻。觀點是見仁見智的,兩種看法都不無道理:小說試圖展現(xiàn)、挖掘人類一些不盡如人意的行為,從這方面來說確實有一些真實深刻的內(nèi)涵;但小說的核心詭計實在過于簡單,不足以支撐起篇幅這樣長的一部作品,因此作為一部推理小說,它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這部作品日后由阿加莎本人改編成舞臺劇劇本,劇中舍去了波洛。 由于戰(zhàn)后稅收政策的變化,阿加莎每年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不像以前那樣大了。像1936年那種一年內(nèi)連續(xù)出版三部詭計新穎、情節(jié)緊湊的一流偵探小說的盛況沒有再在波洛身上發(fā)生過,幸運的是波洛并沒有因此走下坡路。阿加莎的戰(zhàn)后作品與戰(zhàn)前、戰(zhàn)時的作品相較之下,驅(qū)散了戰(zhàn)爭的陰霾和憂傷,表現(xiàn)出一種和平生活的安逸感,既有對百廢待興的期待,也有因舊生活被顛覆而帶來的對未知生活的隱隱擔憂。而沒有了黑斯廷斯的陪伴,波洛反倒是越活越滋潤,越活越時尚。 1948年的《遺產(chǎn)風波》的書名取自莎士比亞的《裘力斯·愷撒》:“人間世事,漲落有時,取之于潮,便可致富。”沒有子嗣的大富翁戈登·柯羅德多年以來一直把他的近親們呵護在其羽翼之下,并向他們保證,即使他死后也會妥善地安排好他們的生活。然后天有不測風云,戈登在二戰(zhàn)期間與一位年輕女子羅薩琳閃婚,回到國內(nèi)還未來得及修改遺囑,就被炸死在一場空襲之中。于是羅薩琳得到了戈登的全部遺產(chǎn),而戈登的親人們則突然間失去了依賴已久的生活來源——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憎恨羅薩琳、以及她的兄長兼保護神大衛(wèi)·亨特。在戈登關(guān)照多年的近親中,其外甥女琳恩似乎是唯一一個不屑于向羅薩琳兄妹乞討的人,但是她也陷入了她的情感困惑。隨即,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接連發(fā)生,圍繞著遺產(chǎn)的風波爆發(fā)到了極致……書中忠實地記錄了戰(zhàn)后重建生活過程中的一些社會問題??赡苁且驗檫^于偏重于展現(xiàn)真實生活,故事節(jié)奏有些拖沓,詭計也不夠力度。 在《清潔女工之死》的開篇,警方就已經(jīng)有了一位確定的嫌疑人。這個架構(gòu)與《H莊園的一次午餐》《ABC謀殺案》等作品有相似之處。由于總有些明眼人會下意識地感到“不對勁”,波洛才會屢屢介入此類案件。在本案中,波洛要查明的是清潔女傭麥克金蒂太太的死亡真相,請他出山的“明眼人”正是在《遺產(chǎn)風波》中已經(jīng)與他合作過的斯彭斯警督。 《葬禮之后》是阿加莎一部不錯的作品,結(jié)構(gòu)緊湊、故事性強。在大富翁理查德·阿伯內(nèi)西的葬禮上,他神經(jīng)質(zhì)的妹妹科拉口無遮攔地說了一句:“他是被謀殺的,不是嗎?”隨后她就在自己的家中被殺害了……《葬禮之后》與《清潔女工之死》一樣,都屬于很典型的阿加莎風格——節(jié)奏明快、輕松,注重情節(jié)的意外性。故事由一個個小詭計串聯(lián),在眾多人物的群像中,總有一兩個人物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甚至有震撼效果。阿加莎借這兩篇波洛作品實現(xiàn)了向傳統(tǒng)解謎風格的回歸。 1955年出版的《國際學舍謀殺案》以一所國際學生宿舍里的系列失竊案開端,然而故事很快就演變成了一系列連環(huán)殺人案件。波洛的女秘書萊蒙小姐恰好是學生宿舍舍監(jiān)哈巴德太太的妹妹,因此波洛有機會第一時間掌握了各種情報,因此波洛第一時間就掌握了各種情報,及時出手并阻止了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此書的書名“Hickory, Dickory, Dock”原文含義復雜,因此不易翻譯?!癏ickory”本身有山胡桃的意思,也是書中學生宿舍所在的??巳鹇返拿帧H欢谟⑽耐{中,“Hickory, Dickory, Dock”又都是模擬時鐘的象聲詞,童謠的全文可譯作:“嘀噠嘀,嘀噠嘀,當,小老鼠跑到鐘上。鐘敲一響,老鼠退場,嘀噠嘀,嘀噠嘀,當?!?/p> 此后一段時間出版的波洛系列作品分別為1956年的《古宅迷蹤》、1959年的《校園疑云》、1963年的《怪鐘疑案》、1966年的《公寓女郎》、1969年的《萬圣節(jié)前夜的謀殺案》。從這些作品出版間隔的年份上,可以看出阿加莎晚年在波洛系列上投入的精力已經(jīng)大不如前。 在《古宅迷蹤》里,奧利弗太太為某游園會設(shè)計了一個尋寶活動,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尋尸探案”活動,她還欣然地請來了波洛為她現(xiàn)場督陣。結(jié)果扮演尸體的演員真的成為了一具尸體,令奧利弗太太方寸大亂……其實阿加莎本人倒是設(shè)計過真正的尋寶活動,那還是1930年的往事,短篇小說《馬恩島的黃金》就是她提供給當?shù)芈糜握邆兊膶毦€索。 繼《國際學舍謀殺案》之后,阿加莎在《校園疑云》中又一次將目光投向了學生,書中的米多班克女校與阿加莎的姐姐和女兒曾經(jīng)就讀過的中學一樣,都是英國頂級的女校。小說發(fā)生的背景是中東小國拉馬特發(fā)生了政變,掌權(quán)者尤素福親王在逃亡過程中喪生,他留下的價值連城的珠寶去向不明,很可能流向了英國。當米多班克女校的夏季學期開始之際,數(shù)位與拉馬特有著聯(lián)系的學生入學了,其中包括親王的表妹謝絲塔公主、親王私人飛行員的外甥女詹妮弗·薩克利夫,以及曾在英國情報部門工作過的厄普約翰太太的女兒朱莉婭。女校的運轉(zhuǎn)看起來有條不紊,實則已經(jīng)山雨欲來。不久后,三位教師接連被謀殺,謝絲塔公主也被人綁架,聰明的女孩朱莉婭決心求助于大偵探赫克爾·波洛,請他找出“鴿群里的貓”……《怪鐘疑案》的第一主人公與其說是波洛,不如說是巴特爾警督的兒子柯林·蘭姆??铝钟谩把蚋幔↙amb)”的化名代替了自己斗志昂揚的姓氏(Battle),表面上頂著海洋生物學家的名頭,實則從事的是秘密情報工作。當他在距離英國海軍基地不遠的小地方克羅迪恩調(diào)查一樁間諜案時,從威爾布拉漢半月街十九號沖出了一位年輕小姐撞在他的身上,她尖叫著告訴他屋內(nèi)有一個人被殺死了。果然,屋內(nèi)躺著一具被刺死的男尸,還怪異地陳放著四面停走的鐘——然而就連剛外出歸來的盲人女主人,也不知道這些鐘的來歷。柯林通過轉(zhuǎn)述,將所有的案情都告訴了離案發(fā)地相距甚遠的波洛、留待他去隔空推理謀殺案的始末,而自己則繼續(xù)埋頭于追蹤敵國的情報人員。最終二人都各得其所,圓滿完成了各自的任務。有趣的是,阿加莎在書中借波洛之口點評了數(shù)位偵探小說家的作品,讀者可以由此了解她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個年輕女子上門來找波洛,因為她不確定自己是否殺了人。然而在看到波洛后,她卻改變了主意:“沒人跟我說過你有這么老……”說完這句話,她便奪門而去。深感受辱的波洛決心一定要查明所有的真相,以洗清這莫大的“冤屈”……這就是《公寓女郎》的開場。偵探小說家奧利弗太太、情報收集家戈比先生在這部作品中都有亮相。 在《萬圣節(jié)前夜的謀殺案》中,奧利弗太太又一次擔當了為波洛輸送案件的角色。小姑娘喬伊斯在萬圣節(jié)前夜派對上看到了大作家奧利弗太太,她興奮地聲稱自己曾經(jīng)親眼目睹過一起謀殺案,“因為我看見的時候并不知道是謀殺。我是說,過了好久之后我才意識到是謀殺”。可是并沒有人打算相信她的話,因為她歷來是一個喜歡夸大其詞甚至胡說八道的女孩。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她當晚就被溺死在一個裝滿蘋果的水桶中……波洛出場后,以他一貫的慢條斯理的方式展開了調(diào)查,最后當然不辱使命。 以上這幾部晚期作品都折射了現(xiàn)實生活的寧靜安逸,涉及到的場景包括國際學生宿舍、改造后的大莊園、貴族學校、新式公寓等。安然享受晚年平靜生活的阿加莎依舊從現(xiàn)實生活中取材,讀者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已變得平民化,謀殺從豪門大院走向了大街小巷,黃金時代孕育無數(shù)經(jīng)典作品的肥沃土壤正隨著時代的變遷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1972年出版的《舊罪的陰影》是“波洛系列”中最晚成書的一部。波洛的老搭檔們紛紛出場——奧利弗太太、斯彭斯警督、戈比先生,獨獨沒有他最著名的搭檔黑斯廷斯。故事的開篇幾乎是《啤酒謀殺案》的翻版:一位年輕女子即將與自己的愛人結(jié)婚,然而她父母十幾年前離奇亡故的謎團卻給她的愛情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于是身為該小姐教母的奧利弗太太決心插手此事,并拉上了波洛這個堅強的后盾。為了揭開籠罩已久的迷霧,他們要尋找當年的見證者、那些不會忘的“大象”——正如英文諺語所說的:“大象會牢記。” 1975年,久違的黑斯廷斯終于再次出現(xiàn),并與波洛重聚在斯泰爾斯莊園。此時距離英格爾索普太太被毒殺已經(jīng)過去五十多年了,斯泰爾斯莊園也早已變成了一家高級家庭旅館,由一對上校夫婦經(jīng)營。更令人唏噓的是,波洛已經(jīng)年老體衰,且深受關(guān)節(jié)炎等病癥折磨,行動大受限制,根本離不開男仆喬治的照顧。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停止對正義的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是在盡他一個偵探懲惡揚善的本分…… 這部名為《帷幕》的小說完成于1940年左右,當時正值二戰(zhàn),倫敦沒完沒了的空襲讓阿加莎擔心自己活不到戰(zhàn)爭結(jié)束,于是她早早為自己和波洛準備好了謝幕的結(jié)局,并將書稿存放在銀行的保險箱中。書中人物朱蒂絲·黑斯廷斯的原型即為阿加莎的女兒羅莎琳德。 1975年8月6日,《紐約時報》鄭重刊登了赫克爾·波洛的訃告。次年1月12日,阿加莎·克里斯蒂告別了熱愛她的人們和她所熱愛的生活。波洛的身影最終被定格在了斯泰爾斯莊園——他那傳奇生涯的起點和終點。而那些逝去的歲月,正如阿加莎在《帷幕》的結(jié)尾以赫克爾·波洛的口吻所言:“那是美好的時光。是啊,那都是美好的時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