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其專業(yè)也是行為經濟學和博弈論領域。 關于理查德-塞勒有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塞勒在芝加哥大學教學的時候,對學生要求比較高,100分的試卷,班上同學的平均分只能達到70分左右。 可想而知,追求高分的大多數同學都很不開心,會投訴塞勒。 為了讓學生們心理上感覺到舒服,塞勒于是把試卷總分改為137分,這樣學生們的平均分就可以達到96分左右。 結果,心理上習慣了百分制的學生們,看到96分很開心,不再找老師的茬。 看到這個故事,我立馬想到: 當代政府和央行操縱貨幣,和塞勒教授操縱分數何其類似! 不過,今天的文章,我并不想講塞勒對行為經濟學和博弈論的貢獻,而是借助他獲得諾貝爾獎,想起來以前曾基于一個博弈論的小故事,寫過一篇有關金融市場到底是怎么樣的市場的文章,今天將其略加修改再次發(fā)出來。
耶魯大學有一門課程,名字叫做“博弈論”(現在已經放到網上供大家免費學習,具體請搜索“耶魯公開課”),在2010年大學開堂的第一節(jié)課上,為了讓學生們體會到互相博弈的復雜結果,老師在班上宣布了一個小游戲,同時老師還拿出了5美元的“巨額現金”,作為對這個游戲勝利者的“獎金”。
游戲規(guī)則并不復雜。
老師讓每一個同學都在紙上寫下一個1-100以內的數字,然后助教會對這些數字進行統(tǒng)計,算出來這些數字的平均值。
所謂的“勝利者”,就是寫下的數字最接近大家平均數2/3的那位同學,如果是多位同學寫下的數字都接近這個平均數,那么大家平分獎金。
好了,現在大家腦子里先想一下,哪個數字最有可能接近平均數的2/3,這樣你就可以得到這5美元的真金白銀。
大家選一下你準備填寫的數字所在的區(qū)間,算是參與游戲: 你肯定會問,為什么選項里我沒有給出大于67的數字?
你這么詢問,說明你不夠理性或者沒有認真讀題。
要知道,即便是全班所有人都寫下100這個數字,全班同學的平均數才會是100,而100的2/3是67,如果你選擇的是68-100之間的數字,建議你還是不要關注路財主的微信公眾號了。
Ok,現在我們假定沒有人搗亂,也沒有人傻到選擇67以上的數字。
……
第二堂課上,老師開始揭曉答案和謎底了,先問同學們都填寫的什么數字,有一批學生站起來說,他們填寫的數字是33-34。
為什么是33-34呢?
很簡單,如果大家都在1-100之間隨機填寫數字的話(這個是可以想象的嘛),那么全班同學的平均數將會是50-51,50的2/3是33,而51的2/3是34。
哎喲喂,這部分同學好好聰明哦!
當這些同學理直氣壯地告訴別人他們?yōu)槭裁催x擇33或34的時候,我立即想起來金融市場上無數總是自以為正確、總是想要預測未來、總是覺得預測一定正確的那些人……
可問題是——大家的目標都是贏取獎金,哪里有什么隨機的選擇?
不管是這個小游戲還是真實的金融市場,為了贏取獎金(賺錢),在博弈的時候,除了極少數笨蛋(比方說本游戲中選擇67以上數字的人)之外,其他人的選擇都不可能是隨機做出的,他們一定是有目的地奔著賺錢而來。
思考更深一層的一批同學出現了。
一部分同學告訴老師,他們選擇的是22這個數字—— 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估計到別人可能會選擇33-34,如果所有人都選33這樣的數字的話,他們選擇22這樣的數字是最為接近平均數的2/3。
……
他們的思維正確么? 當然不正確! 因為,既然一開始假定別人是隨機數字生成器的人是錯誤的,那么在此基礎上去思考的邏輯,當然也毫無疑問是錯的!
……
精彩的部分,才剛剛開始! 先不管耶魯大學的學生們(這可都是全球頂級聰明的學生)選擇的是什么數字,我們開始采用理性邏輯推理,假定所有人都是完全理性人的情況下,如果所有的同學都不選擇67以上的數字,那意味著什么呢?
那意味著:選擇大于45的數字的同學也非常傻!
因為——即便是所有人都選擇了67,67的2/3不過是45,選擇45-67之間數字的人,就和剛才選擇68-100之間數字的人一個水平……
接下來,很容易推斷,選擇30-45之間數字的人也很傻。
第四輪的數字是20,……
第五輪,第六輪,……,接下來你都可以自己推演了
如果說全班同學都是理性人的話,一輪又一輪邏輯推理下來的結果,這個游戲中最合適的數字選項,其實應該是: 沒錯,這一個博弈游戲里,最理性的選擇,就是1。
……
當老師提問,有哪位同學寫下的是“1”這個數字的時候,全班有不少同學舉手——如果沒有聽說過這個游戲的原理,那么不得不說,這些同學真的是聰明而又理性的同學。
問題是,真正的理性,就一定有用么? 我們都知道: 純理性推理的世界,往往經不起現實的檢驗。
如果你看過耶魯公開課的視頻,那你應該知道,在助教的辛勤計算之下,最終算出來的全班同學填寫數字的平均數是13.3。
最接近13.3的2/3的數字是9!
我不太記得最終是6位還是5位同學寫下的數字是9,分享了這5美元的獎金。
但是: 其中,有4位同學選擇的數字在67以上。 其中,還有4位同學選擇的數字在45-67之間。
在公布答案的這堂課結束后,老師再度讓大家在紙上寫下一個數字,所有的同學開始哄堂大笑。
老師問他們,你們的意思是: 老師不能把同樣的游戲再來一輪么?
當然可以再來一輪——無論是金融市場還是這個小游戲,即便你知道絕大部分人是怎么想的,只要你不知道全部其他人是怎么想的,博弈出來的結果就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樣!
老師還強調說,這個猜最接近平均數2/3的博弈游戲,在耶魯大學課堂上已經做了好幾年: 第一次做這個游戲的時候,全班的平均數是28左右; 第二次做的時候,平均數是23左右; 去年做的時候,平均數是17左右; 今年做的結果,是13.3……
看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用再多講,大家也應該明白,金融市場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市場了。 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的金融市場,本質上都是一群混合著理性和感性兩種因素的人在互相博弈,他們都在假定市場如何如何的情況下,做出自己買或者是賣的決定,然后力圖贏取別人口袋里的金錢——僅此而已。
所謂的“市場”,就是別人會怎么想的問題。
那么,到底哪些人能夠贏得金融市場這個大游戲的“獎金”呢?
答案是: 自己本身是理性的,但能夠考慮到別人不理性程度的人!
換句話說,金融市場中的確是有一些人是笨蛋,但絕大多數人并不比你更笨,你要在考慮到絕大多數人并不比你更笨的基礎上,然后再考慮的確有一些人比較笨,但還有一些人的確比你還聰明,而且要估算這種程度,然后你才能贏錢! 在耶魯大學這個小游戲中,排除67以上的數字,絕大多數人是可以想到的; 能夠考慮到45以上的數字應該被排除就是第二個層次; 30以上的數字應該被排除是第三個層次; ……
真正的金融市場中,能夠達到兩輪以上思考的人已經少之又少。
與金融市場相比,這個小游戲中一輪又一輪的邏輯推理都是同一個原理,而金融市場中一輪又一輪的深度思考,大多數時候并不是同一個原理,這就更能測試出一個人考慮市場的深度。
可以想象,如果每一輪游戲都是玩過游戲的人和新加入的人一起玩這個游戲,因為越來越多人自己領悟出來或者在別人教導之下明白這個道理,那么整體而言這個數字會越來越接近最理性的那個答案“1”。
的確,我們要承認,玩同樣的一個游戲,如果不斷地玩下去,總有一部分人還是會變得相對更理性、更會玩。
正如金融市場在一場大泡沫破裂之后短時期內常常很難再來一個大泡沫,就是因為參與過游戲的各方已經變得更聰明、更理性,而新來的投資者資金,還不足以推動市場再來一場泡沫……
不過,不管游戲還是金融市場中,大家博弈這件事本身的性質不會有任何改變,這是人性! 正如耶魯大學在自己的課堂上一輪又一輪的玩這個游戲,平均數從28到13.3,盡管越來越接近“1”這個理性最佳答案,但只要有一個不懂規(guī)則或者沒有領悟游戲精髓的新參與者,那么現實中博弈出來的平均數就不可能是1。
某個時候,不管是因為上一個大泡沫時間已經久遠,或是人們被政府和中央銀行不斷的貨幣注水所恐嚇,只要有一大批沒有理解金融市場邏輯的新人進來,那么金融市場就很有可能被推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
這些新人們,就是所謂的“新韭菜”。
最恰當的例子,就是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的中國股市。 耶魯公開課《博弈論》的鏈接: http://v.163.com/special/gametheory/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