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畬族拳的源流 畬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支流派,它動作樸實無華,招招講究實用,特點別具一格,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廣泛流傳于畬族人聚居的地區(qū)。 清雍正年間,少林志士四起,醞釀反清復明大計,他們懷著“蟄伏待日施冷眼,終須有日可亡清”之壯志,隱匿于已成為南方反清復明的秘密基地的泉州少林寺。清廷得知后派兵焚毀泉州少林寺,肆意殺戮寺僧,幸存的鐵珠、鐵鞋、鐵柄、鐵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難。林鐵珠因此流落民間,幾經輾轉,孑身逃到畬民聚居的福建省福安縣金斗洋村。 金斗洋村地處偏僻的山巒之中,地勢險峻,畬民們心善性豪,見鐵珠蓬頭垢臉,疲憊不堪,遂生惻隱收留了他。鐵珠于是隱名換姓為潘(當?shù)胤窖灾C音同樊,故亦謂之姓樊),隱居下來。 鐵珠身雖稍安,然而反清復明之心不泯,雍正殺害眾僧,欺壓百姓的新仇舊恨他永世不忘,發(fā)誓要為死難的師父、師兄弟們報仇! 鐵珠效仿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之舉,把雍正王對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為第一,獨吞少林四家僧(指的是鐵珠、鐵鞋、鐵柄、鐵板少林四僧)”蔑視之詞掛在墻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勵自己刻苦練功的意志。他不分白天黑夜苦練不輟,困了就睡在一張窄小的木凳上,剛一蘇醒便一轱轆爬起來繼續(xù)練功。他頭戴百余斤的石帽,身穿數(shù)十斤的沙衣,打樹樁、練鐵砂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無所不習。房前屋后的樹木、青竹,經他拳打掌擊、腳踢頭頂,枯萎了一片又一片。寒來暑往,三年過去了,鐵珠的功夫大有長進,練成了“鐵頭、鐵身、鐵臂、鐵掌、鐵指”的少林真功夫。當他看到周圍的畬民們平日里十分喜愛舞刀弄棒,就把他們組織起來教習武功,準備積蓄力量,推翻滿清王朝。 此后,林鐵珠開館授徒,很快在金斗洋村、牛埕村等地掀起了練功熱潮。時有雷朝寶(畬族雷氏第三十二代公),聰穎好學,其已練有一身祖上流傳下來的武功,又得鐵珠悉心指教,朝寶如虎添翼,比其師之技猶高一籌,遐邇聞名,被譽為“虎豹師傅”。 數(shù)年后,鐵珠在牛埕村病逝。雷朝寶為繼承師傅的遺志,廣收族人習武練功,并融槃瓠功夫和少林武功于一爐,衍化出這種技擊和健身價值強、具有獨特風格的“畬族拳”。 自此,慕名前來金斗洋村拜師求藝者絡繹不絕,而金斗洋村外出傳藝的拳師也與日俱增。所以,畬族拳不但在畬族人聚居的地方廣為流傳,而且也在福建閩東、閩北一帶的漢人中傳開了。 二、畬族拳的風格特點 畬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個流派,它具有南拳步穩(wěn)勢烈,發(fā)出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門戶嚴謹,進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四點。 1,形成 畬族拳在演練中“眼似銅鈴,嘴像獅形”,講究形象威武、雄偉彪悍、效仿虎之勇猛之形,豹之悍烈之勢,并長配合穩(wěn)健的步法,氣勢雄壯的震腳,以威懾敵手,達到從心理上戰(zhàn)勝對方的目的。 2,力猛 發(fā)力剛猛是南派武功的主要特點。畬族拳也是如此,除具有一整套傳統(tǒng)的如戴石帽、劈樹樁、插竹把、抓石豆腐等訓練功法外,也很重視氣與勁的配合。其“千招易躲,巨力難防”之拳諺,正說明這一點。其發(fā)力動作要求氣息吞吐浮沉的配合,發(fā)勁借助積蓄的“氣”將“力”猛烈催發(fā),即所指的“以氣催力”。畬拳族的發(fā)勁常伴有“咳”、“嗨”的吼聲,以助發(fā)力和拳威。 3,馬實 “馬”即步,也謂之“樁”。畬族拳的步法有八字馬、不丁不八馬、虛實馬等。 演練時步法穩(wěn)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躍動作。為了達到步穩(wěn)的目的,除了練徒手“坐樁”和“托樁”外,還加重物如肩頂石鎖,身穿沙衣,腳系石磨等進行“坐樁”和“托樁”的練習,所以在套路練習和實戰(zhàn)中就會表現(xiàn)出步如“落地生根”樣的穩(wěn)定。它通常用“推樁”的辦法檢驗一下練習者功夫的深淺,如“馬實”被認為是習畬族拳最基礎的,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4,手狠 畬族拳的手法極其豐富,其中以指法掌法最為多見,且招招實用,攻擊敵人要害,故謂之“手狠”。演練中有一指點穴、二指摸珠、二指鎖喉、三指挑襠、四指插肋、五指抓拿等手法。 畬族拳師必練“鐵砂掌”、“竹把功”等操指掌的硬功,從而使其達到一定的硬度,在實戰(zhàn)中多以掌指傷人要害處。 三、畬族拳的基本理論 畬族拳是流傳在少數(shù)民族中的拳種,很少與外界交流,故仍保留著其古老的傳統(tǒng)風貌。此拳種重在防身,不先動手,講究禮讓,后發(fā)而先制人。在畬族拳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練拳習武亦修德,一練筋骨,二練技,三打不平,四養(yǎng)性?!庇纱丝梢姰屪迦瓗熓鞘种匾曃涞陆逃摹?/p> 此外,它對功法及剛柔、虛實、進退、攻守等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均有一套辯證的合乎邏輯的理論。簡述于下: 武德 練拳重武德,本是英雄色; 無德技不高,德厚功亦深。 無藝想打人,藝高不打人; 四海皆兄弟,友善為守則。 功法 打拳先站樁,步穩(wěn)心不慌; 步步皆有解,唯有力難防。 指法最狠毒,切莫輕露功; 練拳加練功,勝似孫悟空。 剛柔 剛者法之本,柔乃變之基; 太剛必易折,太柔終受欺。 須剛必用剛,須柔則應柔; 剛柔宜相濟,不可有偏倚。 虛實 打拳論虛實,才是上乘技; 虛實多變幻,審察可臨敵。 虛虛又實實,實實又虛虛; 能虛又能實,制敵有奇機。 進退 知進不知退,枉自費心機; 能退不能進,空負平身藝。 進如貓撲鼠,退如魚躍溪; 善進亦善退,方能施絕技。 攻守 專攻必大敗,專守無便宜; 單橋打不動,連攻可獲益。 審時又度勢,聲東又擊西; 攻守兩兼顧,穩(wěn)操得勝旗。 四、畬族拳的健身價值 武術,既可防身自衛(wèi),又可達到特有的健身效果,畬族拳尤為如此,在畬族人聚居的山區(qū)。畬民們長期生活在新鮮的空氣中,又好習武弄棒,所以身強體壯、壽數(shù)綿長。 通過普查證實,練畬族拳對人體各器官起著良好的作用。 1,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 畬族拳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僅拳術套路就有三角戰(zhàn)、四門、五步子、小六步、大六步、七步、上半尺、下半尺等十幾個。其動作復雜多變且不對稱,每個套路乃至每個動作都要周身配合得完整與和諧,才能在瞬間做出相應的攻防反應并發(fā)出最大的勁力,這樣就要求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對主動肌、協(xié)調肌和對抗肌做出精確的支配。長期進行練習能使各肌群之間的協(xié)調關系得到改善。 畬族拳在演練中,要求用意調氣(呼吸),用氣幫助發(fā)力。如在發(fā)力的同時發(fā)出“咳”、“嗨”的吼聲,能夠以氣催力,聚氣助力??墒谷L凜凜,氣勢更加磅礴。另外在運動中,人體內植物性中樞要密切配合運動中樞才能完 成好動作。因此,運動中樞、植物性中樞間的關系也會更加和諧。 畬族拳的動作復雜,要求精確,步型的高度、寬度,身體的姿勢以及發(fā)力點、眼神的配合等,都要求練習者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地去完成。此拳種還經常配合“一竹功”、“二竹功”等功法的練習以及散手對抗的練習,這些練習要求進攻、防守動作轉換快,神經中樞的興奮與抑制的過程變換迅速,久而久之,可以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靈活性。 2,對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 畬族拳是南少林武術的一個流派,發(fā)力剛猛是其主要特點,演練中采用蓄氣、聚氣、沉氣、提氣、催氣等方法幫助發(fā)勁,使勁力更加完整、充沛、猛烈。 一套完整的畬族拳通常有十幾個動作,要一氣呵成地完成,必須合理地應用以上說到的幾種呼吸法,這樣,不但能表現(xiàn)出精神飽滿、拳勢雄渾凌厲,而且可以更多地攝人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爭取最大限度的有氧供能。所以,一些訓練有素的畬族拳師在練習一趟拳終了時能做到面不改色,就是適當?shù)貞昧撕粑?,?jié)省了糖元的能量消耗和很好地進行了氣體交換。 那么,究竟練畬族拳對呼吸系統(tǒng)能起到什么良好的效果呢?我們對一些長期堅持練畬族拳的人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常練畬族拳的人平均肺活量是4100毫升。這是長期進行畬族拳練習,是“氣沉丹田”和“以氣催力”的良好效果。 3,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一般地說,經常進行體育運動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tǒng)可以起到良好的鍛煉作用,這是因為人體安靜時每分鐘脈搏頻率一般為75次左右,而運動時心臟搏動頻率加快,每搏輸出量也相應增多,因而使心肌收縮蛋白、肌紅蛋白增多,醫(yī)學上稱之為“運動性心臟增大”。 但是,經常參加過于激烈的體育運動,心臟搏動輸送的血液不能滿足運動的需要,故而往往使心臟相對極限地加快搏動來滿足運動的需要,有時心搏次數(shù)甚至每分鐘可達到200次以上,這樣過度地增加心臟的負擔,不但對人體健康無益,反而有害。 那么,畬族拳的練習為什么說對心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呢?這是因為此拳種的套路短小精悍,沒有躥蹦跳躍和大起大伏的大幅度動作,一般每個套路的演練只需30至40秒時間,心搏次數(shù)通??梢钥刂圃诿糠昼?50次內,這種量的運動基本上可以保持對心臟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所以,常練畬族拳的人在安靜時,心搏徐緩(一般每分鐘為50至60次),每搏輸出量增加能使心肌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恢復,血管彈性可以得以改善,血壓降低。因此,練習畬族拳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健康起著良好的作用。 4,對運動系統(tǒng)的影響 畬族拳重于發(fā)力,它以出手快、發(fā)力猛、動作剛健而著稱。不管是套路演練還是功法練習以及實戰(zhàn)競技,都重在“勁力”二字,故而“步步有解,巨力難防”之說。 畬族拳有站樁、負重站樁等靜力性練習,在進行這類練習時,肌肉收縮的長度不變而張力有加;而在別一類諸如“拖樁”“負重拖樁”及推石球、舉石獅、耍石鎖等功法練習時,肌肉收縮過程的張力未變而主要是肌肉的長度發(fā)生了變化。 在套路練習中,拳、腿、身、腰始終在做快速而有力的“速度性力量運動”力求練出“寸勁”,復雜的套路練習使全身的肌肉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而散手練習,兩人的動作沒有規(guī)定的架勢,全憑在一剎那間做出的攻防的條件反射,并付諸上下肢、頭、身、腰等的行動,故而不僅要使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胸大肌、股四頭肌等大塊肌肉做出迅速的反應,而且要運動員全身細小的肌肉組織也要參加運動。 所以,長期進行畬族拳練習可以使肌肉中的磷酸肌酸、糖元及肌紅蛋白的含量增多,使肌肉里貯存的氧和能量增多。因此,做起動作更加有力、耐久、輕松自如。無怪乎畬族拳師們都長得身體勻稱,肌肉發(fā)達,膂力過人。 五、畬族拳的功法 畬族拳中一疾、二硬、三力的特點被譽為“三絕”。它講究實戰(zhàn),套路簡短精煉,樸實無華,結構緊湊,其動作招招立足于實用,強調體現(xiàn)疾、硬、力的特點,并且很重視功法的練習。畬族拳師有這樣一句口頭禪:“練拳加練功,勝似孫悟空?!彼麄兘Y合生活環(huán)境和地理條件摸索出一套方法獨特、行之有效的練疾、練硬、練力的練功法。在此,我們選擇其中的“樁功”、“一竹功”、“二竹功”、“竹把功”、“三年功”、“鐵砂掌”、“鐵臂功”、“避露功”、“眼功”、“搬石磨”、“推石球”、“耍石獅”、“玩石鎖”等部分功法介紹如下。 1,樁功 ①靜力站樁 練功者兩腿成八字馬或不丁不八馬,兩拳向前平抬起。要根據(jù)本人的具體情況逐漸增加練習的時間??慑憻挊恶R的持久力和穩(wěn)固性(圖1)。 ②負重站樁 在靜力站樁的基礎上,身負石鎖、沙衣等重物進行站樁,并逐漸增加站樁的時間和負重的重量,但不能因負重而降低對馬步的要求。這種方法可使樁馬更加穩(wěn)固和耐久(圖2)。 ③拖樁 兩腿成八字馬樁站立,兩手抱拳當胸,拳心朝內,隨后上體左轉左腳向前進步,右腳拖步跟進,如此連續(xù)前進。它可鍛煉樁馬在前進中的穩(wěn)定性(圖3)。 ④負重拖樁 負重拖樁是按八字馬或不丁不八馬的動作要求站樁,兩手抱握一定重量的石鎖進行拖樁練習,行進中兩臂可結合伸縮的動作將石鎖推出、拉回,也可縛一定重量的石磨或鐵塊、石鎖等重物,將繩子的另一端捆系在樁馬的后腳踝關節(jié)上,向前連續(xù)進步。這是針對有一定基礎的練習者進行的負重訓練。此法可加大樁馬的力量,增強行進時的穩(wěn)固性和持久性(圖4~圖6)。 2,一竹功 一竹功是將一根毛竹架在兩個三角架上,練習者在這根竹子上站樁馬、打拳、做進步、退步的練習。練習到能在上面進退自如時,可在竹上抹上一層菜油,使其光滑難行,以提高練習的難度。訓練有素的拳師可以兩人在毛竹上進行推手、格擋、拉撥等技擊練習,被打或被推落者為輸。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提高練習者的平衡能力和樁馬的穩(wěn)定性,更重要的是進行了田埂模擬性的訓練,對慣?;顒釉谏絽^(qū)的水田田埂上的畬民們來說打下了實地相搏的良好基礎。這種“一竹功”的功法對提高畬民在田埂上的實戰(zhàn)能力是相當重要的,故而當?shù)赜小爱屓松咸锕?,十人難近身”的說法(圖7,圖8)。 3,二竹功 “二竹功”是將兩根毛竹置放在兩張長凳上,并加以固定,在不同的方向掛上二至三個沙袋。練習者兩腳站在毛竹上,擊打懸吊在半空中的沙袋,并要求前使手、后使肘、左右同時出兩手。待練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增加沙袋的數(shù)量和變換沙袋的方向位置。另外還可以用頭頂、肩扛、膝撞等打法進行攻防的假設性練習。這種練習既可以練樁馬的穩(wěn)定性和平衡能力,又可練手法的疾速和對不同方向來“敵”的應變能力,是一種很有實戰(zhàn)意義的練功方法(圖9)。 4,竹把功 “竹把功”是將許多的小竹子捆扎成把,豎靠于墻,習者用掌尖往里插,插入后迅速抓住少量小竹往外拉。這種練習需具有一定的“鐵砂掌”基礎。待練到一定程度,可逐漸扎緊竹把以提高練習的難度。這種功法可練掌指“插”的難度和插入往外“拉”的力量,它是畬族拳所獨具的指、掌硬功訓練方法(圖10)。 5,三年功(千層紙功) “三年功”是將一千張粗紙(草紙)疊釘在墻上或柱子,習者每天采用拳擊、掌插、指點等方法進行練習,打一天撕一張紙,逐日打,逐日撕,這一千張紙撕完了,“三年功”也就練完了。這種功法是練拳、掌、指之硬度的特殊方法。它符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科學原理。如采用藥物輔助練習效果會更佳(圖11)。 6,鐵砂掌 畬族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掌法、指法居多,所以練習“鐵砂掌”更有其特殊意義。 其方法是:習者手蘸一種特殊的藥水后頓感奇癢,就往準備好的米堆、谷堆、黃豆堆、沙子堆、鐵砂堆里進行插、拍、砍擊練習,習后不感疼痛,反覺得舒適。如此數(shù)年堅持不懈便可練成“鐵砂掌”。練功的步驟強調循序漸進,由輕到重,從易到難。開始練時,先拍擊米、黃豆等,而后慢慢過渡到沙子。當能在鐵砂上進行插擊時,即“鐵砂掌”功成矣(圖12,圖13)。 7,鐵臂功 畬族人多居住在偏遠的山區(qū),房前屋后樹木環(huán)抱,翠竹如林,到處都是練功的好場所。鐵臂功正是利用這些自然條件來訓練的。 其練習方法是正對一棵大樹,距離約三十厘米,略屈膝蹲成八字馬,兩手抱拳當胸,拳眼朝上,拳心朝內,兩拳之間的距離約十厘米。 ①右臂向右擺直,隨即向左前下方橫擊,用前臂內側擊打樹干(圖14)。 ②右臂屈肘內收,向左繞擺,隨即向右前上方橫擊,用前臂外側擊打樹干(圖15)。 ③右拳收抱腹前,同時左臂向左擺直后向右前下方擊,用前臂內側擊打樹干(圖16)。 ④左臂屈肘內收向右繞擺,隨即向左前上方橫擊,用前臂外側擊打樹干(圖17)。 按此方法由輕到重、由慢到快地進行練習,也先打樹皮較軟的樹,而后漸漸過渡到打堅硬的樹干。練習者也可在前臂上涂抹藥水進行練習??嗑殧?shù)年,“鐵臂功”成時,摧竹擊木輕而易舉,與人相搏當穩(wěn)操勝券。 8,避露功 黎明雞啼時,晨練者趁這時樹木、毛竹上帶有露水,站在樹蔭外,然后疾步躍人樹干旁,分別用拳打或腳踢,更多的是用兩掌切擊樹干(即假設敵的肋或肋下部位),隨即快捷躍出,以被震落的樹干、毛竹枝葉上的露水不及沾身為度,反復持續(xù)進行。這種功法要先在較小的樹木、竹下進行,隨著功夫的長進,慢慢轉移到較大的樹木、竹下進行。畬民們就是利用這些自然條件進行“避露功”功法練習的,它可磨練手腳硬度,熟練進擊的方法,加快進退的速度。誠然,以提高進退的速度為練功的主要目的(圖18)。 9,眼功 眼功,是武術運動中眼神與動作配合的功夫。在技擊中密切注視對方的舉動,是反擊的前提,是精神氣勢的體現(xiàn)。練拳時若沒有眼神的配合,動作就沒有生氣,套路也就成了呆板的動作羅列。反之,如果能練到眼神和一招一式恰當配合,就能把練習者內在的精神意識,通過眼神充分體現(xiàn)出來,使整個動作協(xié)調而富有生氣。在技擊中,眼神可以威懾敵手,從心理上戰(zhàn)勝對方。注視著對方,還可以將對方的意識企圖,一舉一動,明察分析,并通過大腦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反應,從而做出相應的防守和進攻。 畬族拳眼功的練習方法很多,如: ①對物靜視 對物靜視即是眼睛望著一個物體。多在戶外樹林中,目不轉睛地注視一物,練習眼對物靜視的持久力。這種方法一般在早晨起床后練習效果最佳。 ②設意隨視 練習者假設對方以各種動作從各個方面攻來,視線隨之迅速移動,隨想隨視。這種方法既可練在千變萬化的情況下不眨眼睛,又可練視力的持久性。 ③盯視擊掌 練習者按八字馬的要求站樁,目視前方。陪練者握拳向練習者的眼前快速突然地擊打,約在練習者的眼前10厘米處急停。擊拳可有節(jié)奏地連續(xù)進行,要求練習者雙眼圓睜不動,并對來拳有所意識,但不做躲閃動作??墒寡劬υ诟鞣N突如其來的攻勢中不眨不閉,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 ④套路眼神 套路眼神指的是在演練套路時,各個動作與眼神的配合,即要求手到眼到。練習時,根據(jù)動作要求,先視防守點,再視攻擊處,使眼神與動作融洽傳神,并通過眼神表現(xiàn)出勇敢、頑強和無所畏懼的氣概。 10,搬石磨 在畬族居住的村莊里,有許多大大小小用來磨米、磨豆腐的石磨。石磨小的百余斤,大的數(shù)百斤。這些大小石磨成了畬人練習力量的好用具。一種練習方法是靠進石磨站八字馬,雙手托住底盤搬動抱起放下,再抱起又放下,反復進行。練習的石磨份量由輕到重,逐漸增加。另一種練習方法是將石磨抱起后做套路的步法練習,這種練習主要是為了提高“弓馬”的身腰和手臂的力量。 11,推石球 石球是畬族拳的一種特有的練習器械,它是用青石或大理石鑿制而成,小的幾百斤,大的千余斤。練習的方法是,將石球放在土地上,練習者靠近石球站好馬步,用掌向前推動,繼而“脫馬”換步,向左或向右推動。先推小的,然后逐漸向大的發(fā)展(圖19)。 12,耍石獅 石獅是閩東山區(qū)人們所喜愛的一種裝飾品,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幾乎都要擺著幾尊用青石雕鑿的獅子。這些石獅大的有數(shù)百斤,小的不過幾十斤,他們也是人們常用的練功器具。用單手或雙手抓握石獅的腳進行提、舉、推、拋、接、舞等練習(圖20)。有的還可手托適量的石獅進行拖樁練習,或進行簡單的推擊練習。練習時,由小到大,逐漸提高石獅重量。例如,雙手抓握輕重適量的石獅成不丁不八馬進行拖樁,每前進一步便向前推擊一次,可連續(xù)前進,也可變換方向移動步法,向左或向右進行;還可雙手各擒一個小石獅進行簡單的套路練習。耍石獅可以有效地提高練功者的力量素質,拋、接小石獅還可以鍛煉練功者的反應、靈敏、準確的素質,所以畬民們每天早晚總喜歡耍上一陣子。 13,玩石鎖 石鎖因用青石雕鑿而成又形似鐵鎖而得名。其重量大小不等,小至二三十斤,大到百余斤。玩石鎖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據(jù)石鎖的重量和玩石鎖者的水平進行。它是畬拳族師們喜愛的一種勁力練功用具,凡練拳者的人幾乎都能熟練地耍石鎖。下面介紹一種簡單的石鎖練習法。 預備式:面向石鎖直立,目視前方,氣沉丹田(圖21)。 ①右腳向右邁一步,兩腿屈膝微蹲,右手手心朝里提握石鎖于胯下。石鎖的重量因人而異,一般在三十斤至六十斤之間(圖22)。 ②身體左轉,右腳向前上步,右手將石鎖向上拋起,高過頭頂,使石鎖再頭前上方向內翻轉一至兩周(圖23)。 ③左腳向前上步,身體右轉,左手向上迎接石鎖,并順勢落至胯下(圖24)。 ④左腳向前上步,身體右轉,左手將石鎖向上拋起,高過頭頂,使石鎖在頭前上方向內翻轉一至兩周(圖25)。 ⑤右腳向前上步,身體左轉,右臂屈肘迎托石鎖,同時兩腿屈膝下蹲成馬步(圖26)。 ⑥右臂抖托將石鎖拋離,右手接住石鎖,順勢落至胯下(圖27)。 ⑦右腳向前上步,身體左轉,右手將石鎖向上拋起,高過頭頂,使石鎖在頭前上方向內翻轉一至兩周(圖28)。 ⑧左腳向前上步,身體右轉,左臂屈肘迎托石鎖,同時兩腿屈膝下蹲成馬步(圖29)。 ⑨左臂抖托將石鎖拋離,左手接住石鎖,順勢落至胯下(圖30)。 ⑩還原,將石鎖置放于體前,身體直立(圖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