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孩子只在通訊錄里”這種無奈誰來紓解 在一些城市出現了“托老所難進社區(qū)”的情形。從表面看,這可能源于一種“鄰避效應”;深究其里,依然能夠發(fā)現一種城市功能定位的模糊與錯位。 在哈爾濱,有一位老人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伴已5年了,3個月前的一天,凌晨兩點多,平時連翻身都沒辦法做到的老伴從床上掉到了地上。老人想求助,點開手機通訊錄,里面有包括獨生女在內有100多人,卻不知道該打給誰。(光明網9月24日) 雖然見過太多“空巢老人”的報道,然而看到“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我依然“看哭了”。面對老伴躺在地上,哈爾濱這位老人不是不想打電話給孩子,而是孩子遠在他鄉(xiāng),打電話也沒有用。這一刻的無助是那么真實而又直接。 很多年輕人為了理想在大城市拼搏,讓留在老家的父母成了“空巢老人”,人們明明知道“空巢老人”的艱辛,但還是對年輕人追夢予以理解?!案改冈冢贿h游,游必有方”,現代人之所以遠在他鄉(xiāng),想必都是“游必有方”。在其內心深處,應該也不想讓父母孤苦伶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應該也會想家、想父母。父母在家鄉(xiāng)成了“空巢老人”,他們在異鄉(xiāng)也是“空巢青年”。 想想哈爾濱這位老人遭遇的情況,鐵漢也會柔情。正是在這樣的語境里,道德問題才會轉化為法律問題,最終有了“常回家看看”入法。對于子女來說,永遠不要忘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給自己留下無盡的遺憾與后悔。 就目前來說,撫慰“空巢老人”之痛,依然需要子女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但也不能否認,社會應當提供更多的支持?,F在,很多城市都在追求城市的年輕指數,有的甚至提出打造“大學生城”,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然而,新舊相隨,年輕人固然不存在養(yǎng)老問題,可他們也有家庭,上升到一個家庭,也就存在養(yǎng)老問題。于城市而言,能不能在功能建設上,更多突出養(yǎng)老議題。 這兩天,有新聞稱,在一些城市出現了“托老所難進社區(qū)”的情形。從表面看,這可能源于一種“鄰避效應”;深究其里,依然能夠發(fā)現一種城市功能定位的模糊與錯位。現在,很多新建小區(qū)都把興建幼兒園放在重要位置,在規(guī)劃和資金上給予保證。興建幼兒園體現的是“第一公里”,滿足老年人養(yǎng)老需求體現的是“最后一公里”,如果得到同樣重視,又何至于“托老所難進社區(qū)”?在社區(qū)建設上,現有的社區(qū)突破“陌生人社會”困境,又作出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努力?這也提醒我們的城市,很有必要把建設頤養(yǎng)城市放在重要位置。 “空巢老人”是一個老話題,不應該成為一個老難題。面對“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每個人都要讀懂其中的無奈與無助。改變這種狀況,不僅需要子女努力,也需要社會發(fā)力。于當下而言,城市在提出年輕化目標時,也不妨推動頤養(yǎng)城市建設,通過軟硬件的完善,真正讓老人老有所養(yǎng),讓年輕人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