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甲骨文字形來看,義字是從我、從羊。羊被認為是美善的動物,美、善二字皆從羊,義也與此相似。《毛傳》中有“義,善”之言,善,也可以理解為好的、正義的,正所謂“義者,宜也”(《禮記·中庸》),那些符合一定社會道德標準的正當行為或正義行為,就是義。義的本義,就是社會認為合宜的道理或行為。在此基礎上,生發(fā)出了諸如正義、情誼、道理等等意思來。 君子,義以為質(zhì)、義以為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將義看得十分重要?!抖Y記》中記載哀公問孔子儒者的德行是怎么樣的,孔子回答:“儒有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把忠信作為甲胄,把禮義作為盾牌,頭戴仁而行,懷抱義而居。對于儒者來說,忠信和禮義都是不可或缺的。 孟子對義的論述,更是流傳下了一句經(jīng)典:“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痹诿献涌磥恚x是人的路,更是人最正確的道路,“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薄叭剩酥舱?;義,人之正路也。” 墨子則更是認為“萬事莫貴于義”。在墨子看來,義不僅是不侵犯別人利益或者勞動果實,也是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究“義利之辨”,在義利觀上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看法,即重義,并不是絕對棄絕功利,而是強調(diào)見利思義、以義制利、先義后利??鬃诱f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富貴如果可以求得,即使是做執(zhí)鞭的賤職,他也會愿意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要“以其道得之”,如果使用不正當?shù)姆椒ǖ玫降模安涣x而富且貴”,那得到的富貴對他而言就是浮云了。 在民間,義更是被廣為推崇。中國古人將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或武士風度的人,稱為義士,他們恪守大義,篤行不茍,非禮不動,不為貧而易操,不為賤而改行,為世所尊重。 在中國文學中,這種推崇更為明顯,比如在小說中常常出現(xiàn)俠義之士的形象。他們以義為道德評判標準,重義守諾、行俠仗義、見義勇為、除暴安良、扶貧濟困、懲惡揚善,義薄云天。更重要的是,這種義,不僅限于個體,而是小到鋤強扶弱大到保家衛(wèi)國,從個體之情升華到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強烈情感。比如《三俠五義》中的白玉堂,《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都充滿俠義精神。 在中華民族的千年歷史長河中,對義的推崇、對義的重視,影響了無數(shù)志士仁人,他們?yōu)閲颐褡宕罅x,愿舍生取義,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用自身的言行去詮釋“義”。萬事莫貴于義,為人處世不可失之于“義”。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妄做一事,不妄取一文。義之一字,透露的是善、是美、是正、是君子之德。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施希茜)【整理編輯:時英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