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jīng)·小雅·大東》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箕,不可簸揚。維北有斗,不可挹酒漿。”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在很早的時候是以星辰為方向的指標。古人憑借自然景象辨認四方。 方位最具體的應(yīng)用是房屋建筑地點的選擇,“上古之時草居露宿,冬則山南,夏則山北”。住家有一定的方位,起居坐向也自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且逐漸演化成特定的禮儀。主人待客東向表示平等尊重,據(jù)《稱謂錄》卷八記載:“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shè)幾。故師曰西席?!?/span>漢明帝為何讓老師“向東”坐呢?原來,漢代室內(nèi)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東方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東”的座次,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后來就把老師尊稱為西席了。 接見下屬南向表示尊卑主從,南面是古代人君尊者之位,即坐北向南。如賈誼《過秦論》:“秦并海內(nèi),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北面則是古代臣子、卑者之位,因天子坐北向南,所以臣子居南向北面見國君。如《資治通鑒》:“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這里的意思就是向曹操投降?!氨薄焙髞碛忠瓿觥皾 敝?,軍隊打敗仗背向敵人逃跑就叫敗北,如《過秦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span>這里的“北”指潰敗的軍隊。 座位的方向雖是小事,但在政治場合,卻是很微妙的。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在鴻門宴上,項羽是主,劉邦是客,按待客的禮儀劉邦應(yīng)該東向坐,項羽仗著兵力強大,堂而皇之地坐在西面,顯示了他的驕橫自大。當時劉邦和項羽有著同等的地位,但他不愿意北向以示臣屬,因此就折中請年紀最大又是項羽亞父的范增南向坐,而自己北向坐以示尊老,顯示了不卑不亢的氣節(jié)。 在古代,東西與左右常可互相替代,如《孔雀東南飛》:“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這里的“東西”和“左右”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古人習慣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如《三國演義》第45回:“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span>“江左即江東”,魏禧在《日錄雜說》中做了解釋:“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span>再如錢起詩《隴右送韋三還京》,標題中的“隴右”就是指隴山以西地區(qū)。 古人也用陰陽來表示方位,陰陽原指日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山南曰陽,山北曰陰;水北曰陽,水南曰陰。”我國包含陰陽的地名比比皆是,如王勃《滕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span>“衡陽”因位于衡山之南而得名。張籍《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span>“洛陽”因位于洛水之北而得名。《列子·湯問》:“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漢陰”即漢水南面。 在行事上古人也因方位有了不同的價值體現(xiàn),或左尊右卑,或右尊左卑。一般說來,在室內(nèi)以右為貴,在車上以左為貴。如《史記·魏公子列傳》:“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span>信陵君空出左邊上位,表示了對侯生的尊敬。古代三人戰(zhàn)車上御手居中,主帥在左指揮戰(zhàn)斗,在右邊陪乘擔任警衛(wèi)的是車右,也叫“參乘”或“驂乘”。如《左傳·崤之戰(zhàn)》:“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萊駒為右?!?/span>說的是梁弘駕御戰(zhàn)車,萊駒擔任車右。再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span>在趙國位次以右為尊,藺相如建立大功,職位超過了廉頗。 “閭左”和“豪右”等詞語也和方位有關(guān),秦漢時貴右賤左,住在閭巷左邊的是貧民,住在右邊的是貴族。如《史記·陳涉世家》:“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逼渲械摹伴傋蟆本褪秦毧喟傩?。《張衡傳》:“又多豪右,共為不軌?!?/span>其中的“豪右”就是豪族大戶。 (原文見第1549號《語言文字周報》,原題《方位文化漫談》。題圖源自網(wǎng)絡(lu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