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好:我是一個九歲男孩的媽媽,他還有一個弟弟,兩歲。家里的人有:爸爸(經(jīng)常不在家),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孩子從6歲第一次開始偷拿家里的家里的錢(我讓他爺爺給他買葫蘆絲,把錢放到飯桌上,爺爺沒有拿,他就順勢拿走了),我對他的懲罰就是把手剁掉,最后他求饒,說永不再犯。但這兩三年又發(fā)生過兩次,其中一次和第一次的懲罰方式一樣,另外一次則是晚上把他帶到一個他沒有去過的地方,把他放那。
前段他的壓歲錢我放在包里,準備他有用的時候或者每周給他5元的零花錢,但昨天發(fā)現(xiàn)少了200多,這么多可能不是一天拿的,昨天用皮帶把他揍一頓。
今天中午他又偷偷的拿了他姑姑300元(花了200元買玩具,自己要了一份,分給別的孩子一份,他給我解釋說上次他拿錢,別的小孩不相信是他自己的,他又拿出去是想證明給別人看,他上次不是偷拿家里的),剛開始死不承認,后來在我平心靜氣的引導下才承認。他爸爸在外地聽說家里少錢了,說了一句:敗家子,拉到街上讓車壓死算了,我平靜的轉(zhuǎn)述了一下,他沒有表現(xiàn)的特別驚慌,而是像大人一樣撓撓頭,發(fā)愁。我表達的意見是你犯錯了,我也救不了你。他也表示不恨我們,是他自己犯錯了,只想這是一場夢。。。
昨天剛剛打過,今天又犯了,我想不能再打了,但又苦于沒有解決的辦法,請指點,萬分感謝!
我告訴他明天他就會死,他最后拿起奧數(shù)書,說:媽,你教我吧,我要把以前不會的都學會!我該怎么辦???
無奈的媽媽
北京美齡心理咨詢中心首席心理咨詢師韓美齡解答:
孩子偷錢,表層看來是因為他們需要錢或是品行問題。但是孩子需要錢來做什么呢?孩子為什么要采用“偷”的方式來獲取需要的錢呢?
我在心理咨詢中遇到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孩子偷錢行為背后有很多很多種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缺乏被認同,為在群體中贏得更多的好感和尊重,獲得群體歸屬與認同感。比如,孩子因調(diào)皮或?qū)W習不好,不被家長和老師認同。越缺乏被認同的人,內(nèi)心越渴望被認同,孩子在正常的情況下不能獲得被認同,也沒有群體歸宿感,會通過金錢或什么東西來討好同伴,以獲取被尊重,被認同。
2、父母過多的忽略孩子,孩子會做一些父母不接受的事情,來用“叛逆”和“問題”吸引父母的眼球來關(guān)注自己;
3、孩子感覺生活中缺乏樂趣與價值感,沉溺于某件不良嗜好中,這種不良嗜好,需要一定的金錢來維持。如過度迷戀網(wǎng)絡(luò)游戲中;
4、孩子在家庭里感覺壓抑,生活中缺乏玩伴,以金錢來尋求伙伴與自己玩耍,同時逃避家庭內(nèi)的壓抑。
5、合理需求不被滿足。無論合理與否,父母不認同的就拒絕滿足。
無論以上何種原因,背后都隱藏著家庭教育問題、親子關(guān)系不良、孩子內(nèi)心缺乏被認同等問題。想要讓孩子改善行為,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教導孩子行為規(guī)范,與此同時,必須注意到孩子在產(chǎn)生這種行為的時候,內(nèi)在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如果忽略孩子的內(nèi)在需求,僅僅規(guī)范孩子行為,就可能導致上述母親所面臨的境況重現(xiàn)。
父母可以從以方面做起。
第一: 明確了孩子把錢用在什么地方,可以從中知道孩子內(nèi)在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從你描述中“今天中午他又偷偷的拿了他姑姑300元(花了200元買玩具,自己要了一份,分給別的孩子一份,他給我解釋說上次他拿錢,別的小孩不相信是他自己的,他又拿出去是想證明給別人看,他上次不是偷拿家里的?!边@反映出孩子希望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或膽識,獲取同伴的認同,同時表明孩子缺乏被認同。反思一下在我們?nèi)粘5慕逃校覀冏鳛榧议L的對孩子有認同嗎?孩子的被認同缺失感來自哪里?如何協(xié)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
第二、即便是一個行為不恰當?shù)暮⒆樱廊恍枰粣?、被理解、甚至被保護
明確是為了改善行為還是為了懲罰。孩子偷錢,很多父母頭疼到打孩子,一次不行兩次不行,結(jié)果孩子更加反叛,不僅僅偷錢的行為不改,反叛的狀態(tài)不斷升級、甚至以自殺相脅,同時親子關(guān)系更加僵化甚至惡化。對結(jié)果的懲罰,并不能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三、改善親子關(guān)系,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教育的基礎(chǔ)和前提
和孩子深談如何和周邊的同學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誼,以及如何真正贏得他人的尊重感。當然,如果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如何在人群中贏得尊重感,就很難教孩子,因此,父母需要在這個部分進行自我學習。
理解并愿意滿足孩子的內(nèi)在需求,繼而給與他一定的行為權(quán)利,再分享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同時對價值觀外的行為進行約束。這幾個步驟,不僅僅在幫助孩子改變偷錢的壞習慣,同時在其他不恰當行為的修正中,都有很好的幫助。
沒有絕對不好的孩子,因為未成年孩子們的行為習性都沒有最后的定性;但孩子的行為有對錯,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在需求,引導他們恰當?shù)姆绞竭M行滿足,這對于家長來說,是需要學習的一門很重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