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一直不能理解。如果說皇太極用了反間計,那么,這條計無論在設計上,還是在實施中都是顯得很粗糙。還不如蔣干盜書實際的精妙、隱秘與智慧。啥證據(jù)也沒有,就憑清朝兩個當兵的胡亂一說,就把大明朝的頂梁柱給殺了,還不解恨,使用磔刑這種殘酷刑法,殺人不過頭點地,非把人折騰得死去活來。崇禎不管出于何目的,到底為啥呀,自毀長城。 袁崇煥 其實崇禎是一個很擅殺的皇帝,袁崇煥遠遠不是唯一在他手里遭殃的大臣,光內(nèi)閣首輔有2個:薛國觀、周延儒;兵部尚書2個:王洽、陳新甲,和袁崇煥一樣的總督或督師被殺據(jù)說多達11人,如熊文燦、劉策、孫元化、楊一鵬、鄭崇儉、范志完、趙光抃等,還有像大學士孫承宗、總督陳奇瑜、總督孫傳庭等被流放、下獄,盧象升戰(zhàn)死之后,還被明思宗治罪,難道他們都是有“謀反之心”? 崇禎登基之時,決定重用袁崇煥,要官給官要權給權,督師不夠,還要軍政一把抓。擅自處死毛文龍,崇禎也忍了。要多少軍餉全部給足。崇禎給予袁崇煥最大的信任,源自袁崇煥之前的表現(xiàn),更多的是平臺召對時袁崇煥提出的五年平遼。 崇禎帝 客觀上說,以當時的局勢,五年平遼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袁崇煥作為在遼東多年的將領,這個方略由他提出,不懂軍事和遼東情況的崇禎選擇了信任和支持。 有的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就在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戰(zhàn)略后一年半時間,后金的軍隊居然打到了北京城下。其中有準備不足,有戰(zhàn)力不足,也有指揮失當?shù)仍?,但是上面說了,崇禎不懂軍事,他知道的就是,袁崇煥是督師,這一片防區(qū)是你管的,被敵軍突破就是你的責任;五年平遼是你提出的,五年過了三分之一平遼沒有成果反被人打到腹地,也是你的責任。 明末遼東形勢 這個時候,袁崇煥是否有通金已經(jīng)不重要了,作為北方國防總司令,這么重大的責任足夠撤去他的職務,再加上崇禎對他期望后的失望,殺他并不算過。至于處死的罪名是什么,有關系嗎? 崇禎不是傻子,非但不是,而且聰明之極。袁崇煥沒有按照他的要求拒敵于外,反而不奉詔引兵還京,駐扎城外,更要求進城修整,這些從軍事角度來說,都可以認為是正確的決定,但是對于一個皇帝來說,邊防將軍沒有旨意就把兵帶到皇城下,還要求進城,謀反的嫌疑太大。但是崇禎只是拒絕了進城的請求,沒有斥責袁崇煥,還進行了賞賜。直到他擋住了后金的進攻,穩(wěn)住了局勢才考慮動手。對于一個不再信任的人來說,能做到這一點不是聰明是什么。 袁崇煥有沒有勾結敵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要是勾結了崇禎能有機會殺他嗎?顯然沒有,真要勾結了,都到皇城腳下了要演什么戲。但是對于城中利益受損的官僚百姓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有大量的田畝、宅院、產(chǎn)業(yè)在北京城周邊,后金兵鋒所指,這些都化作烏有。這一切的責怪全都集中在了袁崇煥身上,據(jù)說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之時,北京城有不少人吃了他的肉,其中國仇少,家恨多啊。 所以在我看來,袁崇煥被殺,主要是犯了明思宗兩條大猜忌,第一、不但沒能履行“五年平遼”的承諾,還讓清軍打到北京城,吹牛吹太大,最后還吹破了。第二、殺了皮島總兵毛文龍這么大的事情,都不讓皇帝知道,如果再偷偷干什么情況,怎么辦?有這兩條,在疑心病極重的明思宗眼里,不需要其他罪名,頭上那一刀也是躲不過了。 最后,關于傳說中的反間計,太拙劣了。即使有這回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