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倉頡造了二十八字。 二十八字釋文: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氣光明、左互從家、受赤水尊、戈干斧芾。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始作書契,以代結(jié)繩”。也有另外的說法,說倉頡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lǐng)。 在此以前,人們使用結(jié)繩記事。 《周易·系辭下》“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p> 《北史·魏本紀》“射獵為業(yè),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jié)繩而已?!?/p> 大事打一大結(jié),小事打一小結(jié),相連的事打一連環(huán)結(jié)。后來,發(fā)展到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事情,并在繩結(jié)上掛上不同數(shù)量的貝殼、木片、石塊、羽毛或各種植物等東西,表示不同種類和數(shù)量。不過,遇到種類多、數(shù)量大的事情,這種辦法馬上就不方便了,所以又發(fā)展到在石頭、竹子、木片上刻上符號以作記事的方法。 有傳說,倉頡遇靈龜負書,識八卦,而作文字。八卦,起源于對四正四維的一種空間定位方法。所以,有古人認為倉頡造字,來源于觀察天空星宿及地面山川河流的靈感。 又有傳說,倉頡是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故事中得到啟發(fā),造出了象形文字。據(jù)《平陽府志》記載:“上古倉頡為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p> 也就是說,倉頡按照動植物的形狀、痕跡,臨摹描繪,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把這些符號的意義向其他人解說,使得大家都明白。 《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p>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fā)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呂氏春秋·君守》“倉頡作書,后稷作稼。” 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p> 不過,倉頡造字,不過是一個古老傳說,其可信性其實并不高。 現(xiàn)代學者認為,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F(xiàn)代學者認為,文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guān)系。 從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jīng)有了正式的文字,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fā)現(xiàn)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tǒng)中的基本構(gòu)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約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遺址等仰韶文化遺址的陶器外壁,已經(jīng)出現(xiàn)刻劃符號,共達五十多種。它們整齊規(guī)劃,并有一定規(guī)律性,具備簡單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遺址的陶器上,發(fā)現(xiàn)有更整齊規(guī)則的圖形刻劃,是早期的圖形文字。 賈湖刻符經(jīng)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莊橋墳遺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夏墟的水書。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tǒng),后期的屬于初步成熟階段。 倉頡不過是公元前兩千六七百年時的人物。 也就是說,這些文字的雛形的存在年代,很多,都遠遠早于倉頡的年代。 文字突破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人類可以在書面語的基礎上完整地傳承人類的智慧和精神財富,使人類能夠完善教育體系,提高自己的智慧,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進入文明社會。 順便,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在“瑯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