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話芒種,牢記“七字要訣”百病消!>>>>6月5日,芒種。
芒種時節(jié),陰氣開始出現(xiàn),在這一節(jié)氣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chǎn)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螳螂飛捷如馬,故又稱“飛馬”,是捕蟬高手。
鵙(jú),即伯勞鳥。伯勞鳥在五月中開始鳴叫,發(fā)出鵙鵙的聲音。伯勞飛燕自西東,惱離愁萬種。它的鳴聲局促尖銳,聲聲是別春之離愁——酷暑一到,就再無溫情了。
《注疏》中說,反舌即蛤蟆,一到芒種,就聽不到蛤蟆叫了。也有說“反舌”是百舌鳥的,能夠?qū)W習其他鳥叫的反舌鳥,卻因為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xiàn)而停止了鳴叫。
到了芒種,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qū)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們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中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wěn)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期。我國江淮地區(qū)先后進入梅雨季,雨量增多,氣溫升高,出現(xiàn)連綿陰雨天。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宋 雷震 《村晚》 譯文:池塘里長滿青草,落日掛于山上。牧童放牧歸來,沒有規(guī)矩,悠閑自在地橫坐在牛背上,輕吹短笛聲聲,寧靜而安詳?shù)闹傧陌怼?/p>
芒種時節(jié)送花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祭祀習俗。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花神退位,故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是日,人們要設(shè)案供物,焚香祭祀,來為花神餞行。
每到芒種時節(jié),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皖南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fā)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jié),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jié)。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顒咏Y(jié)束,檢查戰(zhàn)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芒種于午月,屬火。八字里,五行喜火的朋友,仍然享受著旺運,但也需注意凡事都有物極必反、水滿則溢的客觀規(guī)律,火氣已經(jīng)在拋物線的頂端運行。喜土的朋友,運勢則在逐步增強,充沛的能量正向你們聚攏。喜水的朋友壓力漸增,尤其是月末那幾天,難免會有點志向難抒之感。喜金的也整月似乎都找不到屬于自己的步調(diào),不如和喜水的朋友一起,蟄伏以待翻身的機會。喜木的朋友這個月大部分時間,會感到奔波勞碌、消耗甚大。然多勞者多得,換個角度去看,倒不是一件壞事情。 芒種養(yǎng)生,要牢記“七字訣”:補水午休防著涼! 1、每天午休
諺語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形象表現(xiàn)了人們在這個時節(jié)的懶散。夏日晝長夜短,午休30分鐘至1小時,有助于身體解除疲勞。
芒種過后天氣炎熱,細菌也更加容易滋生。再加上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流汗多,此時是皮膚病的高發(fā)時期。勤換衣服,特別是內(nèi)衣褲,每天換洗非常必要。
芒種時節(jié)氣溫明顯升高、雨量增加,人體也進入新陳代謝最旺盛時期。此時水分消耗較多,多種微量元素也隨汗水排出體外,只有多補水,才能保持代謝良好,彌補機體需求。
芒種時節(jié),多降水天氣,冷暖變化將比較頻繁,要注意隨時增減衣物。另一個原因是夏季空調(diào)溫度調(diào)得太低,早上上班或下班回家時突然進入一個溫差極大的環(huán)境,身體難以適應,就容易引起熱傷風。
大汗后,流經(jīng)肌肉的血液增多,心率加快,這時洗澡,易使血液不足以供應心臟和大腦等其他重要器官,造成機體缺氧,出現(xiàn)眩暈等癥狀。
體質(zhì)特點:膚色蒼白,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 飲食調(diào)養(yǎng):宜服健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的食物,如蜜桃、西瓜、香瓜、青瓜、綠豆、木耳、玉竹、苡仁、百合等。 藥膳可選擇“薏苡百合荸薺煲”:薏苡仁30克,百合30克,荸薺250克。將薏苡仁、百合洗凈,用溫水發(fā)透,荸薺去皮洗凈,從中間切開。將荸薺、薏苡仁、百合同入瓦鍋內(nèi),加入清水適量,置武火上澆沸,再用文火燉煮45分鐘??山∑ⅰB(yǎng)陰、清熱。
體質(zhì)特點:皮膚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肩背髀腹勻稱,手足小,步履穩(wěn)重,性情急。 飲食調(diào)養(yǎng):宜進食養(yǎng)陰生津的食物,如白茅根、西瓜、涼瓜、西紅柿、綠豆、冬瓜、木耳、絲瓜等。 藥膳可選擇“絲瓜粥”:鮮絲瓜1條,粳米100克,白糖少許。將鮮絲瓜去皮和瓤;粳米淘洗干凈備用。將粳米放入鍋內(nèi),鮮絲瓜切成長2厘米、厚1厘米的塊,放入鍋內(nèi),加入清水適量,置武火上澆沸,再用文火煮熟成粥,加入白糖即成。鮮絲瓜嫩者可不去瓤,直接切塊做粥。有清熱解毒,涼血通絡,潤肌膚的功效。
體質(zhì)特點:皮膚黃色,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到跳脛部都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 飲食調(diào)養(yǎng):應避免暴飲暴食,以防損傷脾胃。宜進食健脾清熱祛濕的食物為主,如荷葉、薺菜、白茅根、蘆根、茯苓、冬瓜、西紅柿、西瓜、木瓜等。 藥膳可選擇“五葉蘆根飲”:藿香葉、薄荷葉、荷葉各3克,枇杷葉、鮮蘆根、佩蘭葉各30克,冬瓜60克,白糖適量。將上料洗凈,先以枇杷葉、冬瓜共煎湯代水約500ml,再加入其他藥同煎10分鐘,調(diào)入白糖即成。有芳香化濕,健脾醒胃的功效。
體質(zhì)特點:體形比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膚色較白。 飲食調(diào)養(yǎng):宜以健脾、益氣、養(yǎng)陰為主的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如薏苡仁、沙參、百合、莧菜、枸杞葉、木耳、桂圓、木瓜、椰子、香瓜等。 藥膳可選擇“薏苡杏仁粥”:薏苡仁30克,杏仁1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將薏苡仁、粳米淘洗干凈,杏仁去皮,洗凈。先將薏苡仁、粳米放入鍋中,加適量水,武火煮沸,再以文火熬煮至半熟,放入杏仁,繼續(xù)用文火熬煮到米熟粥成,加入冰糖即成。有健脾祛濕,補肝的功效。
體質(zhì)特點:體形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膚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發(fā)密而黑,怕寒喜暖。 飲食調(diào)養(yǎng):宜多吃健脾祛濕之品,如淮山、太子參、白術(shù)、茯苓、綠豆、冬瓜、莧菜、枸杞葉、木瓜、椰子、香瓜等。 藥膳可選擇“苡仁赤豆湯”:苡仁、赤小豆各30克,紅棗5枚,白糖1匙。前2味洗凈入鍋,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時加紅棗、白糖,煮30分鐘,至豆爛離火,當點心吃??汕鍩?,健脾,利濕,養(yǎng)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