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掇o?!方忉屨f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xiàn)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始于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后,字形還再繼續(xù)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作為我國四大發(fā)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作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guī)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后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xiàn)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guī)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瑫谖簳x南北朝時期又經(jīng)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書,筆畫、結構都相當精致、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旭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如今一般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鐘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蔽罕?jīng)常帶有漢朝隸書的寫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書性質(zhì)還不成熟,但正因為這種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意態(tài)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康有為評價有“魏碑十美”。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書已發(fā)展到了頂峰,風格已過于規(guī)整,于是逐漸走下坡路了。 “唐書重法,宋書重意”,宋朝的蘇軾以其詩人的風度開創(chuàng)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蘇體”,堪稱“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趙孟頫,以其恬潤、婉暢,形成了“趙體”,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趙”,但是“趙體”嚴格來講應該屬于行楷,不再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楷書了,所以初學者一般從“顏柳歐”三體擇一入手,這也被公認為學書之正路。下面我將這三體從多個角度作一對比,有的角度還參考了魏碑和趙體,為的是能夠全面的認識楷書個體。以上重點對比了“顏柳歐”三體的風格與特點,這里面既有時代的影響,又有個人的因素,如歐體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響較大;顏體受唐朝以肥為美的審美觀點的影響,又較豐腴;而柳體由于柳公權為人正直,“人正則字正。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chuàng)始于三國魏時的鐘繇。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shù)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根據(jù)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jīng)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構、布白,做到點畫準確精到,結構疏密得當,則退而寫小楷可做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guī)矩清楚;進而學榜書則能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