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復“名著”,獲取人生必讀的30本經典名著 「 這 是 有 書 君 陪 你 共 讀 的 第 89 本 書 」 會說話的人,都有這8個共同點 來自有書 00:00 08:10 文 | 郭去疾 · 主播 | 周周 · 編輯 | 天秤座 ▲點擊打開視頻,即可觀看 《有書快看》之5分鐘帶你讀完《學會提問》 更多有趣、有料,有內涵的視頻,關注公眾號:有書快看 各位書友,前一節(jié)我們對“優(yōu)質提問”的概念、特征和注意事項做出了一些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提供了很多例子,以便于大家理解。但是,到底什么樣的提問才是優(yōu)質提問呢?我們之前盡管總結過很多,但是都不全面,也比較零散。 在這一節(jié)中,我們將共讀《學會提問》這本書的第二章最后一部分(P72—P89),對什么樣的提問才是優(yōu)質提問,做出最完整的總結。 在《學會提問》這本書中,作者粟津恭一郎一共總結了8種優(yōu)質提問。下面,我們將逐條做出介紹。 第一,詢問“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的提問。 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想獲得“進步”“成功”“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所以年輕人都希望自己也能變得像蓋茨比一樣了不起。但是,我們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怎樣才能稱得上成功?理想中的自己又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很少有人能獨自解釋清楚這些問題,因此,能讓一個人發(fā)現(xiàn)自己“渴望什么”的提問,就很可能是優(yōu)質提問。 第二,詢問工作大義的提問。 所謂“大義”,是指自己從事這份工作對于世人有著怎樣的意義,在高于企業(yè)“利潤”的層面上,能為社會帶來怎樣的價值。 假如有兩位出租車司機,一個認為自己的工作只是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另一個則認為自己的工作是“讓拜訪這片土地的人帶著‘來這里旅行真是太好了’的好心情回家”,那么二者的開車方式、與客人的談話內容,可能就會有天壤之別。 “你的工作能給社會提供怎樣的價值?”這句話無論是自問,還是向別人提問,都可能會是一個優(yōu)質提問。 第三,詢問詞語定義的提問。 詢問詞語定義,實際上就是提問“本質性”。如果你的同事或者下級有常用的詞語,你試著問“能不能告訴我這個詞的具體定義?”有時候就能促成對方獲得重大發(fā)現(xiàn)。 比如你的下級業(yè)績不好,但是一直在反復強調自己這是在“滿足顧客”,那么,作為總經理的你可以問:“你所考慮的‘滿足顧客’具體指的是什么?” 假如你的朋友經常向你抱怨:“我的孩子真是一個壞孩子!”那么,你可以反問她:“你對‘壞孩子’這個詞是怎樣理解的?” 第四,詢問相反概念的提問。 我們一般都會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直接思考想做的事、喜歡的事,往往會因選擇項過多而想不出來;而不想做的事、討厭的事,則很容易就能想出來,并且會很具體。 只要列出“討厭的事”,“喜歡的事”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清晰起來。 例如,面對以“想生產有個性的突出商品”為口頭禪的制造企業(yè)總經理,可以問:“那么反過來說,沒有個性也能被大眾接受的商品是什么樣子的?” 第五,質疑“理所當然”的提問。 與“詢問詞語的定義”類似,詢問“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是否名副其實,也容易成為優(yōu)質提問。對于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那樣對傳統(tǒng)思維做出挑戰(zhàn)的人來說,都有過質疑“理所當然”的提問的經歷。 如果高校的老師和領導,或者是公司的員工和管理者,也都能意識到:“為什么我們的財務報銷流程一定要是這個樣子的呢?”那么,可能會尋找到更加恰當?shù)摹⑦m合自己的報銷系統(tǒng)。 第六,嘗試改變立場的提問。 公司的管理者們常常說,“持有顧客視角很重要,以顧客為中心和導向很重要”。其實豈止是顧客,嘗試站在自己周圍所有人的立場上,都有助于獲得重大發(fā)現(xiàn)。
如果能像這樣嘗試改變立場,就會接連生出前所未有的疑問,由此往往可以產生出很多以前從未想過的創(chuàng)意,或者察覺被忽略的問題。 第七,詢問現(xiàn)在和未來的提問。 如果明天就要舉辦一場大型學術會議,而作為主辦方,你對自己的同事提出這些問題: “會有多少學者和學生出席?” “這些人大多有著怎樣的經歷?” “明天的演示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會議結束的時候,參會者能收獲到什么?” 這時候,你的同事就可以做好充分的準備。 但是同樣的問題,第二天再問,就會成為“劣質問題”:
一旦這樣問,就已經失敗了。因為即便你的同事對你的提問有所啟發(fā),也無法改變會議的結果了。 第八,“優(yōu)質提問”是開放式提問。 我們在上一篇中已經解釋過“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了。一般來說,開放式提問答案可以自由發(fā)揮,但是“封閉式”提問的答案“不是A就是B”。 “封閉式”提問不僅限制了人們的回答, 而且它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一旦始終重復封閉式提問,容易令對方感受到“我懷疑你”的言外之意。 比如母親向孩子提問“作業(yè)做了嗎”“書都看完了嗎”等等,在孩子看來這些提問不僅是在確認做沒做,還包含著“作業(yè)還沒做吧”“書還沒看完吧”等懷疑的信息。 工作也一樣,如果上司問你“工作計劃制定好了嗎”“財務報表處理好了嗎”“顧客提出的問題解決了嗎”之類的封閉式問題,就容易讓你心生反感。 相反,如果是開放式提問,就不會有這種麻煩:
看,是不是這樣提問更好一點? |
|
|
來自: 心靜如水0bvqco > 《說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