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一首婦科病常用的奇效方

 中醫(yī)藥拾掇 2017-08-15

一首婦科病常用的奇效方

龍膽瀉肝湯為瀉肝膽實火、清三焦?jié)駸岬囊粋€有效方劑。近來醫(yī)家在本方的基礎上進行化裁,擴大了它的治療范圍。

如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急性肝炎等病,效果也非常滿意,這也體現了中醫(yī)學“異病同治”的特點。

但本文所寫僅僅是婦科病證方面的點滴體會,當然不能一概其全。

一、病例簡介

1.經前兩耳灼熱發(fā)癢案

趙某。女。29歲,已婚。1980年5月2日診。

患者每逢月經來潮前四五日則感兩耳灼熱、發(fā)癢,甚則流黃水,并伴有口苦咽干。因屢治不效而來就診。脈象弦滑有力,舌質紅,苔黃膩。

實系肝膽濕熱循經上擾清竅。擬清瀉肝膽濕熱,佐以解毒疏肝理氣為法。

處方:龍膽10克,生地黃12克,當歸15克,柴胡6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木通10克,金銀花30克,香附15克,懷牛膝10克,桔梗8克,甘草6克,赤芍10克。水煎服。2劑。

二診(5月4日):兩耳灼熱發(fā)癢略有好轉。原方續(xù)服3劑,諸癥悉愈,月經已來潮,囑其停藥。

三診(5月7日):第二次經前四五日來診云:諸癥未曾復發(fā)。診得舌質正常,脈稍弦。

為杜其復發(fā),囑宗上方繼服4劑。第三次月經過后,患者特來告知,病已痊愈。

2.經前目紅腫多眵耳聾案

張某,女,31歲,已婚。1967年3月5日診。

主訴:每逢月經來潮前五六日即現兩目紅腫,多眵,視物模糊,兩耳微聾,月經過后漸輕而自愈。如此已半年之久。

詢其經帶情況,月信尚準,但小腹有脹痛感,經色黯紫,經過帶來,色黃,質黏稠,有腥臭味。脈象弦數有力,舌質紅,苔黃膩。

四診合參,證屬肝膽濕熱循經上擾。治擬清瀉肝膽濕熱,佐以通經活血。

處方:龍肝10克,梔子10克,柴胡6克,生地黃12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當歸15克,懷牛膝12克,桔梗8克。水煎服。

服4劑后兩目經腫大減,目眵、耳聾亦輕。囑其再服2劑。

藥后諸癥若失,月經來潮,但經量略多。前方去懷牛膝,加女貞子、墨旱蓮以益肝腎。服3劑而愈。

于6月1日患者因感冒而來診。詢其前病情況,謂月經已來2次,均未見目紅腫,多眵及耳聾等征象。

按:上述兩例均系素日肝膽蘊有濕熱之邪。肝開竅于目,故兩目紅腫生眵;少陽紅脈入耳中,濕熱循經上擾,故見兩耳灼熱發(fā)癢及耳聾等癥。

前者加清熱解毒之金銀花、黃柏等藥清熱除濕;再伍疏肝理氣之香附,以增柴胡等品升散除濕之力。

兩例均用懷牛膝、桔梗,是取牛膝引血下行之功,桔梗載藥上行之效,二者一升一降,氣機升降自如,三焦水道通行則濕熱得除。

牛膝引血下行,與活血的赤芍相伍,以疏通經脈,通導濕熱;桔梗載藥上行,能驅上擾之邪。如此上下兼顧,所以藥后取得相應的效果。

3.白帶增多陰腫陰癢案

徐某,女,30歲,已婚。1980年6月7日診。

主訴:白帶增多月余,其色黃,質稠黏,伴有腥臭味,近日來外陰部紅腫灼熱,小便短澀,陰道瘙癢,再加上白帶的刺激,痛癢更著,步履維艱,并現口苦咽干等癥。

在當地曾服藥數劑(藥味不詳)未顯效,始來就診。診得脈象弦而有力,舌紅,苔黃膩。

證屬肝經郁熱,濕熱下注。擬清瀉肝膽濕熱,佐以解毒殺蟲止癢為法。

處方:龍膽6克,柴胡8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土茯苓30克,敗醬草30克,當歸15克,生地黃12克,木通10克,車前子10克,甘草6克,懷牛膝10克,白鮮皮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外用方:蛇床子30克,苦參30克,龍膽20克,黃柏20克,白礬15克。上藥以紗布包裹,水煎,先熏后洗,每日2次或3次。

通過內外兼治,諸癥若失。為鞏固療效,內服方小其制善后,囑停用外洗藥。

本例內服藥8劑,外洗藥4劑而愈。

按:本證系肝膽濕熱所致。蓋足厥陰之脈沿股內側,入陰毛中,環(huán)繞陰器。今濕熱循經下注,故見白帶增多,小便淋澀,陰腫陰癢等癥;膽火上炎則口苦咽干。

方選龍膽瀉肝湯加解毒殺蟲止癢之敗醬草、黃柏、土茯苓、白鮮皮等,以增強清熱除濕之力;并伍牛膝借其下行之性,以導濕熱外出。經內外合治,而獲滿意效果。

二、體會

綜上3個病例局部和全身癥狀不難看出,耳、目、前陰、女子胞與肝膽之間在經絡循行上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其發(fā)病機制不外肝膽濕熱循經上擾、下注所致。

女子以血為用,肝藏血,血海失常,可影響到肝臟,故有“肝為女子之先天”之說。

肝臟有病又可通過經絡循行,反映到體表組織和相應器官。由于它們之間在生理病理上的內在聯系和影響,就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外在變化了解體內臟腑病變,從而作出正確診斷。

如《靈樞·經脈篇》:“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馬蒔、李梃也諄諄告誡我們:“不識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醫(y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

由此可見,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以及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的準繩。

--《孫潤齋醫(yī)案醫(yī)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