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尾綠鳩編輯 鎖定針尾綠鳩(學名:Treron apicauda)為鴿形目鳩鴿科綠鳩屬的中型鳥類,體長31-41厘米,體重180-257克。雄鳥的頭部、頸部為淡黃草綠色,后頸和上背為橄欖綠色而沾灰色,形成一條帶狀。其余上體、翅膀上有二道明顯的乳黃色斑。留鳥,棲息于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常組成小群活動于高大的樹上,多在樹叢之間飛躍,或者站立在樹枝上鳴叫,巢呈平臺狀,由枯枝構成,較為簡陋。每窩產(chǎn)卵通常為2枚。分布于中國、印度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針尾綠鳩 
 
 外形特征 針尾綠鳩為中型鳥類,雄鳥的頭部、頸部為淡黃草綠色,后頸和上背為橄欖綠色而沾灰色,形成一條帶狀。其余上體、翅膀上有二道明顯的乳黃色斑。腰和尾上覆羽的顏色較淡,并綴有亮黃色。尾羽與其他綠鳩類的差異十分明顯,為暗葡萄灰色或珠灰色,中央一對尾羽特別延長而尖,末端沾綠色,其余尾羽的基部為黑色,尖端具有窄的綠色羽緣。下體為淡綠黃色,胸部沾有粉紅橙色。尾下覆羽為桂紅色,兩側外具寬的淡棕白色羽緣。兩脅和覆腿羽為暗綠色而雜以淡棕白色。[1]雌鳥的羽色與雄鳥相似,但體色較暗,胸部沒有橙色,尾羽較短,尾下覆羽為淡桂紅色,外翈幾乎全部為白色,僅有羽干處為灰黑色。幼鳥和雌鳥相似。[1]   虹膜的內圈為淺藍色,外圈為紅色。眼睛的周圍為淡紫藍色。嘴為藍綠色。腳紅色。[1]   大小量度:體重♂182-157g,♀180-240g;體長♂352-405mm,♀310-380mm;嘴峰♂19-22mm,♀18-21mm;翅♂158-173mm,♀157-167mm;尾♂173-236mm,♀158-186mm;跗蹠♂21-25mm,♀21-24mm。(注:雄性—♂;雌性—♀)[1]       針尾綠鳩棲息環(huán)境棲息于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山地丘陵帶陰暗潮濕的原始森林、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1]       針尾綠鳩生活習性針尾綠鳩為留鳥,常組成小群活動于高大的樹上,多在樹叢之間飛躍,或者站立在樹枝上鳴叫,聲音大多為富有變化的口哨聲,富有音韻,十分悅耳動聽。飛行快速而直。大多在早晚活動,喜歡棲息于枯立樹枝的頂上。由于嗜食榕樹的果實,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果樹林中,特別是榕樹林中。主要以榕樹和其他植物的果實為食。 叫聲:二重唱。一鳥發(fā)出輕柔的cuc-coo聲,第二鳥接以較高音的huu,重復且越來越快。也發(fā)出低吟。[1]       針尾綠鳩分布范圍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2]   中國分布于廣西、四川木里、云南貢山、潞西、耿馬和西雙版納等地。[1]    針尾綠鳩分布圖    針尾綠鳩亞種分化針尾綠鳩指名亞種(學名:Treron apicauda apicauda)。分布于喜馬拉雅山麓,從印度庫毛恩到阿薩姆邦東部和中國西南(四川南部、西北及云南南部)和緬甸南部(丹那沙林)。 針尾綠鳩滇南亞種(學名:Treron apicauda laotinus)。分布于老撾和越南北部的山區(qū),以及中國的云南等地。 針尾綠鳩中南半島亞種(學名:Treron apicaudalowei)。分布于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4]       針尾綠鳩繁殖方式繁殖期為5-8月。雄鳥和雌鳥在3-4月間即有相互追逐的行為。雄鳥的求偶行為有點頭、挺胸、張翅、展尾和圍繞雌鳥跳來跳去,并發(fā)出‘咕咕’聲和不時佯作在地面啄食狀。營巢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大多筑巢于開闊地或河岸邊的喬木樹上。巢呈平臺狀,僅用少量枯枝堆集而成,較為簡陋。每窩產(chǎn)卵通常為2枚。[1]       針尾綠鳩種群現(xiàn)狀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5]       針尾綠鳩保護級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