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孔雀(英文名稱:Peafowls):僅2屬3種。孔雀屬包括2種,全長達2米以上,其中尾屏約1.5米,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
目錄孔雀有2屬3種。其中孔雀屬2種,全長達2米以上,其中尾屏約1.5米,為雞形目體型最大者。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艷美麗;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而多雜斑。人工養(yǎng)殖的白化品種稱白孔雀,全身雪白。剛果孔雀屬1種,體長70厘米,雄性體黑色,頭頂具白色簇羽,雌性綠色和棕色。雄鳥具直立的枕冠,羽色華麗,尾上覆羽特別延長,遠超過尾羽。具20枚尾羽,形長而稍呈凸尾狀;尾下覆羽為絨羽狀;兩翅稍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10枚短,第5 枚稍微最長;跗蹠長而強,遠較中趾連爪為長,雄者具距。[1]
尾屏主要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構(gòu)成,這些覆羽極長,羽尖具虹彩光澤的眼圈,周圍繞以藍色及青銅色。求偶表演時,雄孔雀將尾屏下的尾部豎起。從而將尾屏豎起及向前,求偶表演達到高潮時,尾羽顫動,閃爍發(fā)光,并發(fā)出嘎嘎響聲。飛翔能力不是很好,因為它有點沉重,翅膀也沒那么強勁。[2]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歡在疏林草地、河岸或地邊叢林以及林間草地和林中空曠的稀疏草原或有灌木叢、竹叢的開闊地帶,從平原地帶到高山地帶的森林、灌叢中。喜歡在靠近溪流處生活。[2-3]
留鳥。尤以清晨和臨近傍晚時覓食活動較為頻繁。常成群活動,由一雄數(shù)雌和亞成體組成小群,多成5-10只小群邊走邊覓食,有時亦見單只和成對活動。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行走姿勢有似一步一點頭。疾走時像奔跑一樣,一般在逃避敵害時多大步急馳,逃竄于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飛,但向下滑翔時亦飛得很快。白天活動,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動較多,中午多上樹或在林中陰涼處休息,晚上棲息于樹上。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時不時抬頭觀望周圍動靜,發(fā)現(xiàn)人時老遠即逃走或鼓翼向遠處飛去。鳴聲高而洪亮。[1]
雜食性。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蟋蟀、蛾、白蟻、蛙、蜥蜴等動物。主要吃川梨、黃泡的果實、幼樹枝葉、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等植物和農(nóng)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蟻、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動物性食物。在圈養(yǎng)情況下以玉米、小麥、糠麩、高梁、大豆及大豆餅和種青草為主,再加上魚粉、骨粉、食鹽、砂礫、多維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劑等可根據(jù)飼養(yǎng)情況。喜歡吃梨、黃泡等果實,也吃稻谷、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還食用一些昆蟲如蟋蟀、蝗蟲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動物。非洲孔雀的動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蟻為主。[1]
原產(chǎn)地: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緬甸、泰國、越南、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剛果民主共和國。
區(qū)域滅絕:孟加拉國、印度、馬來西亞
藍孔雀的繁殖期3-6月,綠孔雀的繁殖期為6-12月。營巢于灌叢中的地面凹坑上。此時雄鳥的羽毛特別綺麗。常見數(shù)只雄鳥追隨于雌鳥周圍,并把艷麗奪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開如扇狀,不斷抖動,并相互摩擦而發(fā)生“沙—沙” 的音響。雄鳥為爭雌還發(fā)生格斗。巢營于郁密的灌木叢、竹藪等的高草叢間。巢異常簡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窩,并襯以雜草、枯枝、落葉、殘羽等。雌鳥每隔一日產(chǎn)一卵,多在黎明產(chǎn)下。卵每產(chǎn)4-8枚,一般為5-6枚。卵呈鈍卵圓形,殼厚而堅實,并微有光澤;呈乳白,棕或乳黃色,不具斑點。[3]
孵卵由雌鳥承擔,經(jīng)28-30日才孵出雛鳥,雛鳥有隱蔽于雌鳥尾下的習性。生長緩慢,第一年的幼鳥與雌鳥略同,而雄性幼鳥的頸部則色彩較鮮艷。第二年的幼鳥與同性別的成鳥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臉上裸露部呈藍色和黃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時雄性幼鳥具有完全成長的尾屏。[3]
剛果孔雀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jié),何時生兒育女完全取決于當?shù)赜昙镜絹淼娜掌?,雄鳥在茂密的灌木叢深處用枯枝敗葉搭窩,在雌鳥孵卵期間負責保衛(wèi)工作;雌鳥每次產(chǎn)卵3-4枚,卵呈漂亮的奶油褐色,孵化期約26-28天,幼雛出殼后由雙親共同撫養(yǎng),1-2年后性成熟。[2]
藍孔雀分布范圍廣,人工養(yǎng)殖技術(shù)成熟,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5]
綠孔雀截止2014年,分布于東南亞的物種數(shù)量繼續(xù)下滑,在過去三代,這個物種的人口幾乎肯定會下降超過50%,預計這些人口將繼續(xù)下降。在所分布的區(qū)域已經(jīng)鳳毛麟角。如果不盡快采取保護措施,10年內(nèi),云南野生綠孔雀很可能將滅絕。[4]
剛果孔雀數(shù)量稀少而且繁殖率低,所以該物種的生存前景并不樂觀,由于剛果常年內(nèi)戰(zhàn)以及大量盧旺達難民的涌入所造成的環(huán)境破壞,使得本已危機四伏的剛果孔雀日趨減少,截止2012年野生數(shù)量只有2500只左右,分布范圍僅70萬平方公里,只有150只左右圈養(yǎng)在世界各國的動物園中。[6]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