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智體,是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亦稱“形意詩”、“謎象詩”,這種謎像詩體是“以意境作畫寫字,悟人悟己的一種修養(yǎng)學問”。此體以意寫圖,使人自悟,因其設想新奇,能啟人神智,故稱神智體。它主要的特征是靠字形大小、筆畫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以及顏色的變化來顯示詩的奇巧設計。而平仄規(guī)律,也是解題的重要參考手段之一。因為如果缺少格律的限制,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甚至與作者原意相沖突。有了格律的限制,雖然讀出來也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大同小異,答案容易趨于一致。 傳說,神智體的創(chuàng)始人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
這則故事說的是:宋神宗年間,有遼國大使出訪大宋,這遼國大使自詡為“中國通”,自夸會寫漢詩,牛皮哄哄,目中無人。神宗于是安排當朝文壇“雙花紅棍”蘇東坡負責接待,做好國際文化交流。當然,指導思想就是,既不能得罪外賓,引發(fā)國際糾紛,又不能失了大宋體統(tǒng)和面子。 不知天高地厚的遼使,見了東坡,還目高于頂?shù)匾吞K仙切磋詩詞。蘇大胡子根本就不按遼使的規(guī)則出牌,只淡淡地說,“寫詩只是So easy的事兒,要讀得來詩才是本事。我寫了首題為《晚眺》的詩,大使你看看,會讀嗎?”說完隨手在紙上畫了幾個字遞給遼使。 遼使接過詩來一看,頓時傻了眼。自詡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他,壓根就沒見過這樣的“詩”(如圖,按現(xiàn)代閱讀習慣,從左至右為序),這12個似是而非的文字,能是一首詩?這可該怎么讀???遼使楞了半晌,只好支支吾吾地說:“這根本就不是詩,怎么能讀?” 東坡曬然一笑,答道:“我中華泱泱詩國,詩文之妙,神鬼莫測。這不過只是其中雕蟲小技耳,怎么不是詩,怎么不能讀?你且聽我讀來。”于是蘇東坡隨口就根據(jù)這些字讀出了一首合轍押韻的七絕: 《晚眺》 長亭短景無人畫, 老大橫拖瘦竹筇(音:窮,竹子做的手杖)。 回首斷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側山峰。 遼使聽了,汗顏不已,再也不敢自稱文學青年,不敢妄議詩詞了。 故事講完了,想必大家也對“神智體”有了一個粗略的認識。那就再給大家介紹一首夜盼情郎的民間神智體詩,加深一下了解。 譯詩: 夜長橫枕意心歪, 斜月三更門半開。 短命到今無口信, 肝腸望斷沒人來。 看到這里,有才的你是不是也躍躍欲試了?一水也寫了一首題為《寄遠人》的神智體詩,才高八斗的才子們,來試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