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什么是詩詞的平仄? 詩詞的平仄大家都在說,為什么要講究“平仄”呢? 前言 作詩詞必須明白什么是平仄,但是所有的古人寫詩詞都考慮平仄嗎?這個問題很簡單可是未必人人都知道。 一、截止到魏晉時期,并沒有平仄的概念。 詩詞都是韻文,最早都是歌詞,早先的歌者雖然沒有四聲和平仄的概念,但是他們一定會考慮音韻的優(yōu)美。 不過很早以前的春秋時期,咱們的老祖宗就開始研究“宮商角徵羽”。 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 二、平仄的出現(xiàn),平仄與宮、商、角、徵、羽”的關(guān)系 在南北朝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沈約等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平聲類似于今天的一聲和二聲:媽麻;上聲類似于三聲馬;去聲類似于四聲罵;入聲麻煩些:叔、急、法、月,1234聲都有。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赌淆R書》 唐朝人有書專門特意記錄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與“平上去入”四聲的關(guān)系: 宮商為平聲,徵為上聲,羽為去聲,角為入聲“(《文鏡秘府論》引元兢語) 三、并不是所有的詩一定講究平仄 四聲與平仄是南北朝齊梁時期才出現(xiàn)的理論,也就是說:齊梁以前沒有什么平仄,當(dāng)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 在四聲平仄出現(xiàn)以前都是古體詩。隨著幾代詩人的不斷探討,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guī)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guī)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 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當(dāng)然是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的。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例如李白《靜夜思》就是一首不用遵守格律平仄的古體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而李白的《送友人》就是考慮平仄的格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結(jié)束語 格律詩講究平仄,古體詩除了押韻外不講究平仄,今天我們作詩也同樣如此,選擇詩體是自由的,作格律詩和填詞就要遵守平仄,作古體詩就不要遵守平仄。 @老街味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