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的折帶皴畫法:用毛筆的側(cè)鋒臥筆向右行,再轉(zhuǎn)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zhuǎn)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以為名。這種皴法最適合表現(xiàn)某種巖石的結(jié)構(gòu)。折帶皴是“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字云林)喜歡的畫法,他用“渴筆”(筆頭含水很少)畫出,虛靈秀峭,極有藝術魅力。 倪瓚,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子等。江蘇無錫人。 本回答中所附倪瓚作品均按照其創(chuàng)作年齡排列 倪瓚擅長畫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畫中多采用折帶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倪瓚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fā)展,畫法疏簡,格調(diào)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gòu)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
他用筆變中鋒為側(cè)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nèi)蘊激情。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畫中題詠也很多。 倪瓚的繪畫理論,從觀念上推進了中國文人畫的發(fā)展;而他的繪畫實踐,則更充實了文人畫的寶庫,更直接地影響著后世畫家。 倪瓚是影響后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 一些畫家曾以“不見倪迂”為開端做出了一系列的七言絕句,這里倪迂指倪瓚。 不見倪迂二百年,風流文雅至今傳; 偶然點筆山窗下,古木寒煙在眼前。 ——文征明 不見倪迂二百年,相思每在研池邊; 疏林寫就饒寒色,要與先生一并傳。 ——龔賢 不見倪迂三百年,故山喬木嶺蒼煙; 晴窗展軸觀圖畫,淡墨依然見古賢。 ——王翚 上述三首詩,分別出自明清兩代三位畫壇流派領袖,展示了數(shù)百年間畫家們對于倪瓚的追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