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錢鐘書說饒宗頤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國外把饒宗頤譽為“東洲鴻儒”、“漢學泰斗”、“東方達芬奇”,國內(nèi)更稱呼他為“第一國學大師”。 8月14日,廣東省政協(xié)常委、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董事長、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理事長、EduCool互聯(lián)教育創(chuàng)始人莫道明教授專程到香港拜會了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饒公向莫道明講授了一系列讀書、治學與修身心得?;ヂ?lián)君一一整理,與讀者諸君分享。
“饒公您好!”“饒公您好!”在香港跑馬地,一見到饒宗頤先生,莫道明教授快步上前問候,并攙扶饒公緩緩落座。 饒公今年100歲了。老人身著筆挺的西裝,內(nèi)配大紅色馬甲,看上去精神矍鑠。他向到訪的互聯(lián)教育每一位客人拱手作揖,并頻頻點頭微笑致意。待人接物之風度,讓人如沐春風。 落座后,莫道明教授關切地詢問饒宗頤先生的身體、生活情況。饒公向莫道明贈送了自己的著作,并在著作上親筆題寫寄語。隨后,饒公就治學、教育、修身等話題與莫道明進行了深入交流。
讀書之訣:有的放矢 饒宗頤愛書成癖,一遇好書,便千方百計搜購。家中書籍究竟有多少,恐怕連他自己也無從知曉。據(jù)羅家倫先生回憶,他們從香港遷往夏威夷,有個搬家工人替他搬運行李時說,香港藏書最多的,當屬港大的饒教授,為他搬家,光書就折騰了好幾天。 書海浩瀚,書該怎么讀?饒宗頤告訴莫道明“九字訣”: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愛讀書。“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饒宗頤說,他小時候常光著膀子,朝夕沉浸于父親數(shù)以十萬計的藏書海洋“天嘯樓”中,每天與書為伴,與詩為偶,書中有無窮的樂趣。 讀好書。“抓重點,有的放矢,解決主要矛盾”。在饒宗頤看來,目錄學非常重要?!澳夸泴W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盞探照燈。只要有了它,就能分清主次輕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要、哪些不要。讀書治學就有了方向,無論大海多寬,總能到達彼岸?!?/span> 善讀書。“開竅”十分重要,要讓小孩心里天地寬廣,讓他們充滿幻想,營造自己的世界。 饒宗頤說,一個人只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肯定會取得不俗的成績;一個公司的員工如果都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這家公司肯定能發(fā)展得很好。
治學之訣:小題大做 饒宗頤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國學泰斗,與季羨林并稱為“南饒北季”,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饒宗頤的學術研究范圍幾乎遍及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各個領域,跨越了從上古到明清各個歷史時期,囊括了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jīng)學、史學、詞學、目錄學、敦煌學、楚辭禮樂學、宗教學等13個門類,其豐厚卓著的學術成就在國學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饒宗頤為何能取得如此廣博精深的學術成就?他告訴莫道明,做學問要“小題大作”、“精耕細作”。 “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里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strong>饒宗頤說,乾嘉學派重視客觀資料,不以主觀想象輕下判斷,廣泛收集資料,歸納研究,有著細致、專一、鍥而不舍等可貴的治學精神。 印度漢學家白春暉的父親白老教授對饒宗頤影響也很大。饒宗頤說:“在印度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jīng)90歲了,他治學的精神和方法,令我震動。他著了一本印度文化史,里面每個概念都窮追到底,追到源頭,給人非常透徹的感覺。后來我做學問也這樣‘溯源’不已,然后再‘緣流’而下。”
修身之訣:享受孤獨 交流期間,饒公問莫道明:“如何看待孤獨?” 莫道明說:“有歷史時空穿越、有先賢圣書為伴、有梵音低唱、心入禪悅,何來孤獨?”這番話令饒公深感欣慰,他聽后當即向莫道明豎起了大拇指。 饒宗頤的生活方式正如莫道明所言的那樣:享受孤獨。 “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兩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從幼年起,我朝夕浸泡在天嘯樓讀書,家藏十萬部書,我究竟讀了多少,現(xiàn)在無法想起。”饒宗頤說他從幼年期就開始學習與孤獨為伴。 “我從14歲起,就學因是子靜坐法,早上會沐浴和靜坐,然后散步,晚間九時必寬衣就寢?!?/span> 饒公做了80多年的學問,外人看似寂寞,他樂在其中。世人熱衷的名利,他對卻格外淡薄。饒宗頤的女兒告訴莫道明:“父親在香港大學教書時,把所有收入都交給母親,身上從來不帶一分錢。有時我母親也會往他身上裝一些錢,但他基本不用。” 饒宗頤晚年篤信佛教。他修行的境界從書法繪畫中最能體現(xiàn)。饒公的國畫曾以山水見長,到晚年卻鐘情于寫荷花。饒公多次談到,與荷結緣,因先父為他起名饒宗頤,是讓他學周敦頤,周氏有一名篇《愛蓮說》,文中贊頌蓮花的美德,且佛家梵文的叭咪,意為荷花,代表高潔。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境界。饒宗頤在為人修學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意為在孤獨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翱聪﹃栁餍?,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則其影愈大”,饒宗頤認為這是一般人不愿進入的一重境界,因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經(jīng)不起孤獨寂寞,又不肯讓光彩受掩蓋,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nèi)在修養(yǎng),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其實,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沒有光彩?!凹t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意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來源 | 省實附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