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漢字,更是源遠流長,她不但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v觀世界古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像中國漢字這樣經(jīng)久流傳而不見絲毫衰減。特別今天,隨著國力的強盛,文化的復興,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不斷提高,在國外,更是興起了一波波研究、學習、分享漢語漢字的熱潮。 中國漢字,橫平豎直,方方塊塊。每個字,都有她的多重意義,比起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可以說是相當復雜。也只是是因為她的復雜,才讓她更加的神秘無限,精彩紛呈!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會說中國話,都會書寫漢字,但要說對她的理解,那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們熟知的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民間傳統(tǒng)的對聯(lián)、歇后語,乃至繞口令,無一不展示了中國文字的精彩和浩瀚。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文字的另一重魅力:神智詩。 可能好多人還不理解,神智詩到底什么!其實,神智詩原本是拆字詩體的一個分支,是一種相當于謎語的詩體,又稱為“形意詩”“謎象詩”。據(jù)傳為宋代大學士詩人蘇東坡首創(chuàng)。這種詩體主要是以形畫圖,以意鋪墊,讓人自解自悟,因形意新奇,能啟人神智,故而叫做神智詩。它主要的特征是字形的變化??孔中未笮 ⒋旨?、長短、排列的疏密、筆畫增缺、位置高低、正反、顛倒、側斜、反書、拆借,文字的變形等方法形成異常外觀,以及顏色的變化來顯示詩的奇巧設計。它是漢字''以形見義''的最直接的表達和延伸。 自宋代蘇東坡以來,神智詩流傳的并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兩首:一首是蘇東坡,考倒西遼使者的七言 《晚眺》: 原詩:長亭短景無人畫, 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側山峰。 據(jù)傳:北宋年間,有遼使出訪大宋。這位遼使雖是蠻夷,卻飽讀詩書,頗有文墨,漢字也很有功底。來到大宋,他常拿一些古里古怪的詩文來刁難大宋學士。那些學士經(jīng)常被他難倒,無言以對,弄得本是禮儀之邦的大宋君臣上下很沒面子。 皇帝無奈,便召蘇東坡來對付。蘇東坡便寫出了這首詩。然而,遼國大使一見這首詩,立刻呆若木雞,左看右看不解其理,自感慚愧,于是慌忙退下,從此再不敢在漢人面前班門弄斧!據(jù)說,這首詩就是第一首神智詩。 蘇東坡的這首七言 ,就是巧借漢字形體:長亭,把一個亭字寫的很長;短景,把景字寫的很短;無人畫,把畫字古寫法中田字里面的人字不寫出來;老大,就是把老字寫的很粗;橫拖,把一個拖字橫著書寫;瘦竹筇,把筇字寫的很細;回首,把首字的中間那一丿反著寫,;云斷,把云上面的雨和下面的云分開寫,斜日暮,故意把暮字下面的日字寫斜了;曲江,把江字右邊的工字中間書寫彎曲;倒蘸,把蘸字倒著寫;側山峰,把峰字的山寫成斜側狀。 本來是七言絕句,一句要七個字,現(xiàn)在三個形象字就可以了,整首詩十二個字,就完成詩意表達,這樣的形象詩,創(chuàng)作上需要很高的智慧,而且要合乎作詩的平仄押韻!用現(xiàn)在的話說,相當燒腦,別說當時,就是到現(xiàn)在,也沒有幾個人寫得出來,所以人們稱之為神智詩。 后來,潮州古代才女尤孟娘,給遠方丈夫寫了一首情意綿綿的情詩:長夜橫枕意心歪;月斜叁更門半開,短命到今無口信,肝腸望斷無來人。這就是另外一首。其詩描圖如下: 尤孟娘的《月斜三更門半開》,字形貼切,不牽強附會,創(chuàng)作也比較高明,但整詩比較通俗,比不上蘇東坡的《晚眺》文雅。 到了近代,神智詩已經(jīng)很少有人提及,稍具代表性的,就數(shù)臺灣的張建富了,他以深厚的文化功底,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在原神智詩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數(shù)十首彩色及各種表現(xiàn)的神智詩,讓讀者們禁不住爭相贊嘆。 臺灣張建富神智詩: 李白酒中詩百篇,長安街上活神仙。黃金萬兩游人去,江里橫船笑碧天。 神智詩,完美的展現(xiàn)了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以及豐富的變化性,這是全人類各國文字所不能表達的,所以神智詩不但是中華最高智慧的詩作,也是全球最高的作詩藝術。 對于神智詩,個人不才,也小試兩首: 一、《意對風雨》 殘風倒灌草頭斜,大雨反敲無簾窗。 回首肝腸寸寸斷,一人徘徊兩人傷。 二、《周末青山湖畔林間小游》 長言短句舊夢中,粗筆細描意空空。 高林小景斜日照,側頭又見落葉松。 當然。蘇軾以后,后人也有愛好者寫的一些,在這里有分享給大家: 七言《小院當初那樣情》: 小院當初那樣情,先生空約到三更。紅娘到來倚門問,反說鶯鶯無會心。 僧人行到小山峰,短樹花開二月紅。 薄土遍生空竹筍,小籠常養(yǎng)白頭翁。 烏云細雨半邊風,東倒西歪月內(nèi)空。 地虎盤龍高山上,道人不見一口鐘。 海偏斜日斷云橫,反照長江一點清。 到處小舟可成興,垂綸大手釣長鯨。 垂鉤入水可橫舟,片月當空酒似油。倒影四圍山色里,直須添我傍輕鷗。
一局殘棋木橘中,闊襟長笑藐三公。疏星淡月升高榻,醉臥云橫一枕風。
白日虛空大火燒,橫塘斷水到小橋。扁舟半入長江里,破扇斜風反手搖。
《秋思》: 圓日山高路口長,云橫雨細倒斜陽。扁舟大海無人過,風卷殘花半日香。
瑞娘考瓊姬: 大風吹倒大木架,小鳥銜殘小草花。長亭長送游子去,回路回看春日斜。
七言: 天外長峰帶斷霞,淡煙一抹少人家。重關遠別三千里,空想開尊對落花。
危亭高出小山頭,但到亭中半日留。吹斷玉簫鳴鳳曲,全無一點上心愁。
細雨紛紛化作泥,空聞三唱隔林雞。一春孤枕人長倚,寶篆香微日墜西。
壺中漏水過三更,半點殘燈總不明。歌枕長懷親白頭,天涯海角夢難成。
短長亭子共嵯峨,顛倒思心悶轉多。白日坐來無一事,半山空館待如何。
燈火微明古木村,長途又見月當門。輕煙薄霧空中化,到此偏宜酒滿尊。
斜陽古寺無人候,仰首長天吊白云。回憶半山腸欲斷,空飛殘夢不成群。
七絕 《夜思》: 斜月分明到小樓,斷橋橫木水空流。殘燈一點無人伴,心上常懷子遠游。
中國文化,內(nèi)蘊無窮。我們學到的、知道的、了解的也僅僅其中的皮毛而已。用心探索,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含意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作為國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難道不該為之感到無比自豪嗎!那么,就請學好、悟好、用好我們的千古文明之精髓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