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蕃將”此處特指唐朝時期在唐軍中任職的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唐朝建立,雖然高祖李淵功不可沒,但是真正使唐朝變成一個幅員遼闊、聲名遠播的強大帝國,主要是歸功于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唐太宗李世民從執(zhí)政伊始,就有一種君臨天下的氣勢,對于周邊區(qū)域的內(nèi)外民族,以“興亡繼絕”為己任,對于那些“絕域之地”也不求服遠博取虛名,這種求實效的政策措施,一直貫徹執(zhí)政全部。 “興亡繼絕”是中國歷朝歷代治理天下的傳統(tǒng)準則。所謂“繼絕世,舉廢國”,從前主要指的是諸侯國,天下也僅指中國,“夷狄”是不被包括在其中的。但是后來,一些公羊?qū)W者提出來,“夷狄進至于爵”的說法。為了“夷狄”的“興亡繼絕”解了套。意思是夷狄既然接受了中國的爵位,那么就等同于諸侯,如果到了那種時候,就進入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的境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持有這種理想的政治家,政治上不再特別區(qū)隔民族,只強調(diào)是否符合道義。這一點頗似當今西方發(fā)達國家倡導的普天之下莫非“民主”,率土之濱莫非“人權(quán)”的理念。 貞觀十一年,討高昌,李世民的詔文曰:“朕命上玄,為人父母,禁暴之道,無隔內(nèi)外”。這很像小布什征討薩達姆治下的伊拉克。 貞觀十八年,征高麗,詔文曰:“百濟、高麗,恃其僻遠,每動甲兵侵逼,新羅日蹙,百姓涂炭,遣使請援,道路相望。朕情深愍念,爰命使者,認彼兩蕃,戢兵敦好,而高麗奸武,攻擊未已,若不拯救,豈濟倒懸。這就是北約攻打南聯(lián)盟的翻版。 貞觀二十年,薛延陀既平,鐵勒十三姓酋帥,謁太宗于浮陽頓,太宗說道:“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yǎng)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边@如同諾貝爾委員會授予奧巴馬的贊詞:“從未有人如奧巴馬這般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給他的人類帶來對更好未來的希望”。 李世民曾評論自己成功之道,其中有一點就說道:“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碧铺诶钍烂襁@種想為天下共主的理想,即使放在現(xiàn)在來看,氣勢也是相當宏大的。大唐在傳統(tǒng)思想上沒有包袱,加之疆域廣闊,管轄如此大的領(lǐng)土只能唯才是用,而且李世民家族本源出于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武川鎮(zhèn),身上流有鮮卑族的血液,所以,唐朝“蕃將”在唐軍中層出不窮,再自然不過了。 唐軍中,雖然漢將眾多,歷次戰(zhàn)爭中都以段志玄、李靖、蘇定方、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為主,但是蕃將出現(xiàn),不僅提高了軍隊攻擊能力,而且在關(guān)鍵時刻能夠起到關(guān)鍵的作用?!杜f唐書》中記載,貞觀七年,李大亮、薛萬徹、薛萬鈞在赤水川討伐吐谷渾,薛萬鈞率領(lǐng)騎兵打前鋒,被對手包圍,兄弟倆都中槍掉下馬,徒步殺敵,手下士兵戰(zhàn)死十之八九。契苾何力聽到后,騎一匹壯馬率領(lǐng)數(shù)百騎兵及時趕到,冒著被包圍的危險,奮力擊殺突圍,最后敵人紛紛不敵,四散逃竄而去,因此薛萬鈞兄弟才因此獲救。這位勇敢的唐軍蕃將就是小時候隨母親歸順唐朝的鐵勒族將領(lǐng)。 隨后,契苾何力想再次襲擊吐谷渾王所在的突淪川,薛萬鈞鑒于前次失敗教訓,堅持不允許。契苾何力分析道:“賊兵沒有城郭,逐水草而居,如果不能趁其不備攻擊,他們?nèi)缤芰梭@的飛鳥和魚群一樣四散而逃,一旦失去機會,如果再想找到他們的老巢那就幾乎不可能了?!庇谑亲约河H自挑選了驍勇善戰(zhàn)的騎兵一千多名,直搗突淪川,攻下了吐谷渾的牙帳,斬首數(shù)千人,繳獲了駱駝馬匹牛羊二十余萬頭,雖然吐谷渾王僥幸逃脫,但是俘虜了他的妻子和兒子后勝利返回。朝廷下詔書慰勞,薛萬鈞卻排斥詆毀契苾何力,攬功勞于自己。契苾何力氣不過,一怒之下拔刀要殺薛萬鈞,被諸將給勸阻。李世民聽說這件事后,詢問原因,契苾何力說了薛萬鈞的丑事,太宗憤怒不已,要將薛萬鈞解除將職,轉(zhuǎn)授給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堅決遲讓,理由相當識大體。他說道:“因為我的原因而解除了薛萬鈞的官職,恐怕其他蕃將知道后,認為陛下厚待藩人而輕視漢人,謠言輾轉(zhuǎn)相傳,一定會有很多人競相來求官。同時也會讓周圍夷狄認為,漢人的臣子都是這樣的作為,那根本不是安定四方的策略?!碧诼牶蟛抛髁T。 貞觀十四年,契苾何力看望母親,因此被薛延陀所囚,同時逼契苾何力反唐,甚至因此割掉他的一只耳朵,他依舊不為所動。太宗聽說此事后,讓使節(jié)告訴薛延陀,答應將公主嫁給他,換回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才因此得以返回。乾封元年,朝廷下令攻打高句麗。契苾何力被任命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任安撫大使。他連克七城,與英國公李勣在鴨綠江會師。隨后,契苾何力率領(lǐng)番漢兵五十萬與李勣一起攻克了平壤城,俘虜了高麗國王。 當時的唐軍不僅有西域的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也有朝鮮半島的朝鮮族將領(lǐng)。黑齒常之就是其中一位很有名的將領(lǐng)。他是百濟西部人,身材高大,驍勇善戰(zhàn)。早年任本國刺史,高宗龍朔三年率部歸降唐朝。儀鳳年間,吐蕃侵犯邊疆,黑齒常之隨李敬玄迎擊。劉審禮陷于吐蕃軍中,李敬玄想引兵退卻,但是被泥溝阻礙,無計可施。黑齒常之趁黑夜率領(lǐng)敢死隊將士五百人,突襲吐蕃軍營,吐蕃首領(lǐng)丟棄軍隊逃走,李敬玄因而得以還軍。高宗贊賞他的才能,提拔為左武衛(wèi)將軍。開耀年間,吐蕃屯兵青海,黑齒常之率領(lǐng)騎兵一萬余人擊敗吐蕃軍,并且焚燒了吐蕃軍儲存的糧草后回兵。黑齒常之在軍中七年,吐蕃很畏懼他,不敢再侵犯邊疆。不過,遺憾的是,武則天朝時,政治愈來愈污濁,武則天擔心自己皇位不保,啟用酷吏大興告密和獄案。黑齒常之就在周興的誣陷之中,自縊于監(jiān)獄。 鐵勒族的契苾何力、朝鮮族黑齒常之,鮮卑族的屈突通,突厥族的阿史那道真、阿史那忠,契丹的李光弼等等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將領(lǐng),一生出生入死、征戰(zhàn)無數(shù),替大唐的邊疆的穩(wěn)定貢獻了自己全部力量。其中有備極哀容也有冤死監(jiān)牢,有人說唐朝啟用蕃將使得安史之亂爆發(fā),方鎮(zhèn)割據(jù),此說法有點言過其實。這如同一把刀,廚師用來做出精美菜肴,但是放在兇徒手中便是行兇工具。唐朝前期,朝廷兢兢業(yè)業(yè)、戒慎恐懼,政治清明,求賢若渴,蕃將在其中如魚得水、安得其所。后期皇帝奢侈腐化,政治污濁,嫉賢妒能,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別說蕃將,即使?jié)h將亦有反心。古人說“泰山不拒細壤故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唐帝國之所以興盛。后期“近小人而遠賢臣”最后落得龐大帝國四分五裂?!爸芄虏柑煜職w心”,蕃將有沒有異心,朝廷的所作所為是為關(guān)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