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音頻在哪里?音頻在這里。 今天是王木頭講科學的第10期節(jié)目。 來自北京大學的木頭哥哥是把科學帶回家的明星主持人,他最擅長給孩子講有趣的科學。 ▼ ▼ 用聽的 ▼ ▼ 第一個發(fā)現(xiàn)光速的人 來自把科學帶回家 00:00 08:00 ▼ ▼ 用看的 ▼ ▼ 速度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從小到大,我們一定是參加過各種賽跑比賽的,比如50米跑或是100百米跑,固定的長度跑完之后用時最短的就是速度最快的。我想同學們一定也和我小時候一樣,雖然總也跑不到第一名,但是卻非常愛幻想,幻想自己跑得非???。開始的時候還只想著比學校的第一名快就可以了,可是隨后就會想,反正是幻想不如再快一下,比世界冠軍還要快。不行,還不夠,要最快才行。 多快才是最快呢?當時可是不知道光速是最快的速度,只想著跑完同樣的距離花費的時間越少速度就越快,是1秒呢還是0.01秒呢?肯定0是最少的了。所以那時自然而然地會認為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就是不論到哪里,只需要0秒,這樣就是無限快了。也就是說不論是想從中國到美國、或是月球,還是其他任何地方,瞬間就能馬上達到,不花費任何時間。這其實就是瞬間移動的能力,即使在魔法世界里面這個能力也是非常搶手的。 古代的很多人都是堅信速度是可以達到無限大的,因為他們認為光就是這樣的東西。遠遠的觀察一個人,這個人做任何的動作,我們馬上就可以看到,中間不花一點時間。這不是速度無限大的證據(jù)嗎?當然,即使在古代也有人會反駁這樣的說法,光的速度不會是無限快的,它只是太快了,快得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我們根本感覺不出來。其實只要距離夠長,還是可以測出光所花費的時間的。 不相信的話,大家可以看看聲音。人們之間說話,也是這邊一說出口,那邊就可以馬上聽到,感覺聲音瞬間傳到,其實聲音的速度只有340米每秒。如果距離遠一些,我們馬上就可以感覺到聲音傳播是需要花時間的。就比如電閃雷鳴的時候,就是先看到閃電然后才聽到雷聲,這就說明聲音傳到我們耳朵是需要時間的。有經(jīng)驗的人還可以根據(jù)閃電和雷聲相隔的時間長短判斷出雷電發(fā)生的距離呢。 抱著這樣的想法,有個人就嘗試著去測光速了。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伽利略。作為科學之父,伽利略做過無數(shù)個成功的實驗,可是這次測量光速的實驗他失敗了。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在一座山上準備了一個大鏡子,然后自己爬到另外一座山上,手上還提著一盞燈。他的方法就是記錄光線從這盞燈發(fā)射然后經(jīng)過鏡子反射回來,這段距離所花費的時間。一手拿著擋板,一手拿著表,擋板拿開開始計時,看到鏡子里的光停止計時。這段時間就是光線跑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我們現(xiàn)在很容易就明白為什么伽利略會失敗了,光速可是30萬公里每秒啊,一秒就可以繞著地球7圈半,兩個山頭的距離還是太近了。除非,他的反應(yīng)速度和計時用的表可以分辨出0.0001秒的時間,這肯定是做不到的。 所以要想知道光的速度還要有更遠的距離才行,這樣光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對人的反應(yīng)速度和表的精確程度的要求就會降低了。那要多遠呢?需要從地球到木星這么遠距離。這可不是我隨便說的,而是在歷史上人類第一次測出光的速度就是通過地球到木星的距離。 在300多年前,丹麥有一位天文學家叫奧勒·羅默,就是他第一次通過天文觀測計算出計算出了光的速度。具體的方法比較復(fù)雜,但是原理我們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地球是會繞著太陽公轉(zhuǎn)的,公轉(zhuǎn)的時候就會變換位置,所以在一年的不同時候距離木星的距離是不一樣的,少則6億多公里則9億多公里。即使是光也要需要三四十分鐘才可以跑完。所以地球位置變化就使得,光從木星到地球花費時間很容易被觀察到。這位天文學家,就是通過記錄地球和木星之間距離的變化,以及光線傳過來時時間的變化,計算出了光的速度。 2016年12月7日,測定光速 340 周年紀念日,谷歌推出的奧勒·羅默涂鴉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為什么是木星,就不能是其他星球嗎?比如距離更遠的土星。如果是其他星球的話還真沒辦法。大家想想看,測量光從其他星球傳到地球的時間應(yīng)該如何做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起點記錄一個時間,終點記錄一個時間,兩個一減就可以了。光線到達地球的終點時間我們是很容易記錄下來的,剩下的只要減去另外的那個星球上發(fā)出光的起點時間??蓡栴}是,不論是什么星球,上面都是沒有人的,沒有人可以記下光線傳播開始時間的,也就沒有辦法做減法,當然也就不能知道光線傳播的時間了。 木星特別的地方是它有幾顆非常明亮的衛(wèi)星,會繞著木星旋轉(zhuǎn)。我們很容易就可以通過望遠鏡在地球上觀察到。按理說,這個旋轉(zhuǎn)的時間是固定的,可是就因為地球的公轉(zhuǎn)和木星的距離總是發(fā)生變化,所以就會導(dǎo)致我們觀察到木星衛(wèi)星的旋轉(zhuǎn)時間發(fā)生變化。于是就可以根據(jù)這個變化的時間推斷出光線在這段距離中花了多少時間。就這樣,奧勒·羅默才計算出了光的速度。 當時他計算出來的速度是大約22萬公里每秒,和現(xiàn)在準確數(shù)字,也就是30萬公里每秒,還差了將近8萬公里。或許你會認為8萬公里這個實在是一個太大的數(shù)字了,這應(yīng)該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首先奧勒·羅默是第一個確定了光的速度不是無限的人。之前人們討論光的速度到底是有限還是無限,總是爭來爭去,但是誰都沒有可信的證據(jù)。這一下在奧勒·羅默提出這種測量方法之后,光的速度有限的基本上就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嵙?。剩下的就是搞明白這個速度到底是多少了。 在數(shù)字的準確性方面,即使奧勒·羅默計算出現(xiàn)了誤差,但是仍然是很了不起的,20多萬和現(xiàn)在的標準數(shù)值30萬都是在幾十萬每秒這個數(shù)量級上。在天文觀測中,能在數(shù)量級上保持正確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了。這個數(shù)量級的意思,就是一個數(shù)字是幾位數(shù)。比如,1萬和5萬,都是在萬這個數(shù)量級上的,可以說它們數(shù)量級相等。但是1千和1萬就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了,1千比1萬少了一位數(shù),也就是少了一個數(shù)量級。如果是10萬的話,是比1萬多一個數(shù)量級。 再舉個例子,半人馬座α星距離地球4光年多,天狼星距離地球?qū)⒔?光年,在天文學家眼中這兩個星到地球的距離是差不多的。只有幾十光年,幾百光年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更遠。 好了,這就是有關(guān)奧勒·羅默和光速測量的故事了。至此以后,人們對光速的研究就始終沒有停止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能夠測量出來的精度也越來越高。當人們都認為光速的奧秘都被研究透的時候,卻忽然又被一個實驗蒙上了一層烏云。那就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被稱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實驗,但有趣的是這項實驗本來要驗證的結(jié)果卻失敗了。為什么會說這個實驗又成功又失敗呢?我們下一次解開謎題。 《王木頭講科學》的時光機 9.照在你臉上的陽光,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10萬年 熱門活動 《環(huán)球科學》清華科學夏令營最后招募,無人機 新版干貨實驗 不過癮,請戳 給孩子最好的科學教育 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 kids@huanqiukexue.com |
|
|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數(shù)理化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