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音版請戳這里 驅虎吞狼 來自喵叔鏟史 00:00 13:06 鏟史官來啦
驅虎吞狼
晉文公緊急召開作戰(zhàn)會議,和他的幕僚們商量對策。如何能在不和楚國發(fā)生正面沖突的情況下救宋國于水火之中呢?晉文公的智囊們給出了建議,我們不打,我們可以攛掇別的國家打??!于是,晉文公和他老丈人兼大舅子秦穆公溝通了一下,很快的,秦國派出了維和部隊,去救宋國,同時,晉文公又和齊國取得了聯(lián)系,齊國現(xiàn)任掌門——齊昭公也宣布,加入秦晉聯(lián)盟一起救宋?。ㄟ@里插一句,齊孝公,也就是公子昭,他死了以后,原本應該是傳位給他兒子的,可是,曾經參加過五子奪嫡的公子潘和支持他的衛(wèi)開方殺了齊孝公之子,公子潘最后成功上位,是為齊昭公)。 這就是傳說中的驅虎吞狼之計??!此計一出,楚國立刻陷入了被動,雖然楚國只對宋國宣戰(zhàn),而沒有對晉國、秦國以及齊國宣戰(zhàn),而晉國、秦國和齊國也沒有對楚國宣戰(zhàn),而只是表態(tài)“要救宋國”,但是擺明了楚國現(xiàn)在已經不能再對宋國下手了,齊國和秦國的態(tài)度很明確,我不是要打你楚國,我只是要救宋國,你現(xiàn)在停手,我假裝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你如果說要滅了宋國,那對不起,我可要對你宣戰(zhàn)了! 楚成王見局勢已經不太好,國際輿論徹底倒向了晉國方面,于是立刻也和齊國、秦國取得了溝通,打算給這兩個大國一點面子,就此罷手。可是令尹子玉覺得,就此罷手,他豈不是很沒面子嗎?所以他非要把宋國滅了不可! 已經被打成重度殘廢的宋國只好繼續(xù)向晉國、秦國和齊國求救,晉文公說了:“不怕!楚國要是滅了你們宋國,我?guī)湍銈儚蛧?!現(xiàn)在衛(wèi)國和曹國我們不是已經拿下了嗎?如果楚國肯撤軍,那就算了。如果他們不肯撤軍,非要滅了你們宋國,你們就把衛(wèi)國和曹國的地盤拿去!”說著,晉文公把衛(wèi)國、曹國的地圖拿了出來,粗略了劃了一下,全都分給了宋國和他的盟友——他晉國什么都不要。于是宋軍士氣大振,拼了命的死守。 晉文公這條計策也是夠毒的,搶了別人的蛋糕分給盟友吃,讓盟友定心幫他,給敵人以壓力。楚國一看,我擦!我的朋友的蛋糕都被你們搶去都分掉了,不行,我也得要搶一塊蛋糕回來,否則以后我還怎么交朋友???楚國更是鐵了心的要攻克宋國,好拿宋國的蛋糕分給他的盟友曹國和衛(wèi)國。 但是晉文公又告訴曹國和衛(wèi)國的國君:“你們現(xiàn)在立刻宣布和楚國斷交,那我就答應你們,只要楚國撤軍,宋國不滅,我就讓你們復國!”于是曹國和衛(wèi)國相繼宣布和楚國斷交。 令尹子玉知道以后差點氣暈過去,他在心里大罵曹國和衛(wèi)國,你們兩個笨蛋!你們現(xiàn)在和我們斷交,什么好處都沒有!我們撤了軍,晉國也未必會讓你們復國??! 而這時開赴戰(zhàn)場的齊國和秦國也很壞,他們知道了這一情況以后,立刻宣布,對楚國宣戰(zhàn),但是他們卻在戰(zhàn)場邊緣屯兵不動,坐等晉國和楚國交戰(zhàn),他們好坐收漁利。 令尹子玉看到這個情況以后,明白了,現(xiàn)在主謀是晉國。而秦國和齊國,暫時都不會對他動手,宋國一時半會兒是很難攻克的,因為那個年代攻城戰(zhàn)確實難打,沒有火器炸藥之類的東西,對城墻的殺傷力很有限,要破城的話,是非常難的。之前晉軍攻打一個小小的原地,三天三夜都沒能拿下,更何況現(xiàn)在的宋都,墻高城堅,著實啃不動。于是令尹子玉作出了一個偉(zuō)大(sǐ)的決定:放棄攻打宋國,轉而去打晉國。他覺得,趁現(xiàn)在秦國和齊國坐山觀虎斗,只要能把晉國的主力部隊打敗,那宋國就不在話下了。攻城戰(zhàn),實在是太難打了,又容易造成死傷,對士氣有損。對于野戰(zhàn),令尹子玉還是有點信心的。(看來,子玉比較擅長打野而不擅長拆塔)。 令尹子玉把他的想法和楚成王說了以后,楚成王其實是不想答應的,可是架不住令尹子玉的軟磨硬泡,而且,現(xiàn)在騎虎難下,楚成王也想勝一場再撤,免得被人說是打不過人家才撤軍的,太沒面子了。因為令尹子玉說了:“我倒不是說非要立下多大的功勞,只是想要堵住那些說閑話的人的嘴而已!”所以楚成王最后同意了令尹子玉這個作死的決定,并調派了三十乘近衛(wèi)軍支持他。 其實楚成王也真是的,照我說,你要支持就全力支持,派個兵車三百乘去;你現(xiàn)在多給了令尹子玉三十乘算什么意思呢?給晉軍送人頭的嗎? 鈍兵挫銳于宋都之下的楚軍,加了三十乘兵馬以后,子玉還嫌不夠,又把自己家的私人部隊——若敖六卒全都拉到了戰(zhàn)場上,這回,他總算是有點信心了,于是令尹子玉宣布,撤去宋圍,對晉國宣戰(zhàn),隨即大軍開拔,殺向了屯兵在曹國的晉軍。 晉文公知道了楚國對他宣戰(zhàn)的消息以后,也宣布應戰(zhàn),不過,他說了,之前楚王有恩于我,我答應過他,萬一兩國開戰(zhàn),我要退避三舍的,所以,晉軍在他的指揮下后撤了九十里,一直退到了位于衛(wèi)國境內的城濮(山東鄄城西南)。 對此,其實晉國有許多將領是表示不滿的,他們認為,楚軍主帥是令尹子玉,是個臣子;我們晉軍主帥是晉文公,是一方諸侯;哪兒有諸侯向臣子退讓的道理???對此,狐偃解釋說:“出兵要理直,氣才會壯。理虧氣就會衰。我們國君曾受過楚君的恩惠,也曾許過退避三舍的諾言。若我們忘恩失信,那就是理虧,他們就理直,士氣就會高。如果我們退了以后,他們仍不撤兵,那就是他們作死了。” 公元前632年四月,晉國退兵90里,收緊了拳頭,屯兵在城濮,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把拳頭伸出去暴打楚國。而楚軍在令尹子玉的帶領下,輕敵冒進,依托丘陵險阻扎營,直撲城濮,兩軍在城濮對峙。這場戰(zhàn)斗,史稱“城濮之戰(zhàn)”。 兩軍當時對戰(zhàn)的陣容是:晉國方面以先軫為元帥,統(tǒng)率中軍,郤溱為輔;狐毛統(tǒng)率上軍,狐偃為輔;欒枝統(tǒng)率下軍,胥臣為輔。 楚國方面則以令尹子玉為帥,他的私人部隊若敖六卒統(tǒng)率中軍;斗宜申(羋姓,斗氏,名宜申,字子西)統(tǒng)率左軍;斗勃(這個之前介紹過了,再介紹一遍,羋姓,斗氏,名勃,字子上)統(tǒng)率右軍。楚的附屬國鄭、許兩國的部隊部署在楚軍左翼,而陳國和蔡國的部隊部署在楚軍右翼。 令尹子玉見晉國一昧退讓,以為晉軍不敢打,他在戰(zhàn)前自信滿滿的夸下海口:“日必無晉矣!”打算一戰(zhàn)擊垮晉軍。 《左傳》上對城濮之戰(zhàn)的記載是比較簡單的,喵叔在這里腦洞大開,給大家描繪一下當時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場景。 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