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州日知 祗舍 中國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其實,英語國家也有類似的話,不過說的有些啰嗦。 這句話是:和你相處時間最多的 5 個人,你是他們的產(chǎn)物。 在這 5 個人中,有一個是帶有負面情緒的,很快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或她讓你停滯不前的能力。 目前,英文中流行一個詞:Toxic People,主要指那些不解邏輯、有著負面情緒,傳遞負能量,影響他人心情的人,有人直譯為“有毒之人”,也就是中國古語里的那些“墨者”吧。 工作生活中,如何學(xué)習(xí)與三教九流打交道很重要,但是,同樣重要的是,如何識別有毒之人可能更加重要。 這種人制造不必要的復(fù)雜、沖突,最糟糕的是,制造壓力,讓你極不舒服,而他們卻把這當(dāng)做快樂。 只有識別清楚這樣的人,你就完全不值得他們浪費時間和精力了。 最新研究表明,當(dāng)你和有毒之人相處時,你會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的刺激,會引起大腦的巨大反應(yīng)。而壓力會對大腦造成持久的負面影響。 即使遭受幾天的壓力,海馬體神經(jīng)元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而海馬體是大腦負責(zé)推理和記憶的重要區(qū)域; 幾周的壓力,會對腦細胞造成可逆性損傷; 上月的壓力,會對腦細胞造成永久性傷害。 由此可見,有毒之人不止讓你痛苦,更是真正傷害你的大腦。 一次上百萬人參與的研究發(fā)現(xiàn), 90% 的頂級演員擅長在壓力下管理情緒,以保持冷靜和自我控制。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點,就是有能力識別有毒之人,并與之保持距離。 所以,不讓自己受到傷害,就要遠離有毒之人。 遠離有毒之人,首先要識別誰是有毒之人。 以下 10 種有毒之人,你應(yīng)不惜一切代價遠離他們,更不要使自己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盤弄是非者 這種人喜歡窺視別人隱私或職場的失態(tài),并到處宣揚,從他人的不幸不快中獲得快樂。 喜怒無常者 這種人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把他的不快傳遞給你,把他的感受附加給你,把你當(dāng)作情感廁所,始終認為是你引起了他們的不適。 受害者 就是“祥林嫂”,會積極地推卸所有的個人責(zé)任,遇見困難就轉(zhuǎn)彎,而不是把艱難時期作為學(xué)習(xí)和成長的機會,自己老是局外人。 自大狂 對自己的高估值高于正常水平,價值觀狹隘,自私漠視他人。 極端自私自我者 自私自我的人,始終與別人保持著冷漠的距離。 不自私的人才可能待人處事公平,不自我的人才可能對社會人文有正義感。 反之,自私自我的人,就一定不會把公平正義作為自己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無私無我的人快樂幸福著,自私自我的人只能在生存層面從生到死! 嫉妒者 嫉妒是一種病態(tài)心理,當(dāng)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有時候僅是一種似乎的感覺)或順利時,于是,產(chǎn)生一種由羨慕轉(zhuǎn)為惱怒忌恨的情感狀態(tài)的人。 操縱者 他們很難對付,因為他們對待你仿佛你是一個朋友。他們知道你喜歡什么、什么使你快樂、你認為什么有趣,但不同的是,他們把這些信息當(dāng)做另有所圖的部分。 操縱者總想從你那獲得什么,如果你回顧與他們的關(guān)系,都是你在給予,他們幾乎沒有什么都不給。他們會做所有能說服你的事,這樣他們就可以操縱你了。 在友誼的表象下,操縱者會吸走你的時間和精力。 攝魂怪 在 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攝魂怪是從人類身體吸走靈魂,只留下一具空殼的邪惡生物。 羅琳說她創(chuàng)作攝魂怪的想法取自高度消極的人——那種有能力走進一個房間,立刻吸走所有生命的人。 扭曲者 有些有毒之人有著不良意圖,在別人的痛苦和苦難中獲得極大的滿足。 他們要么出手傷害你,讓你感覺糟糕,要么從你那得到什么;否則,他們對你毫無興趣。 審判者 他們很快會告訴你到底什么酷、什么不酷。 他們有辦法拿走你最熱愛的東西,并讓你感覺在乎這件事是很糟的。 這種人不是欣賞或?qū)W習(xí)與他們不同的人,而是總是瞧不起別人。 那么,設(shè)別了有毒之人,你又如何自我保護呢? 工作生活中,大家可能發(fā)現(xiàn),有毒之人有時會把你逼瘋,而你卻束手無策,因為他們的行為非常不合理。 大多數(shù)人覺得,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或生活,沒辦法控制這樣的混亂。這樣的想法不可取。 可是,當(dāng)你一旦你設(shè)別出有毒之人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行為更容易預(yù)測、更容易理解了。 你就會理性地思考,什么時候你不得不容忍他們、什么時候你不用容忍。你就不會情緒混亂的對付,而是冷靜面對事實。 遠離他們的情緒化,把與他們的交往當(dāng)做一個科學(xué)項目,或者把自己當(dāng)做精神科醫(yī)生,從他們玩的的游戲中打敗他們。 最后,給大家講個小寓言,有一只蝎子來到河邊,它想渡到河的對岸去,可是它不會游泳,于是,就去找它的好朋友毒蛇。但毒蛇也不會游泳。 這時,一只青蛙游了過來。蝎子懇求它帶它去河對岸。 青蛙聽了不愿意,對蝎子說:“假如你半路蜇我一下,我豈不是要沒命了?!?/p> 蝎子忙說:“不是的不是的,我要是蜇了你,我自己不也掉進水里沒命了嗎?!?/p> 青蛙聽了覺得有道理,便讓蝎子爬到自己的背上,游到河中央的時候,青蛙突然覺得自己的后背被狠狠的蜇了一下,然后它劇痛難忍,慢慢的向河底沉下去,它痛苦的問蝎子:“你為什么要這么做?” 蝎子只說了句:“對不起,我實在是沒忍住?!?/p> 季羨林先生曾在一篇名為《壞人》的文章中寫過一段很著名的話:“根據(jù)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p> 這則寓言恰巧就是季羨林先生這段話的注解。蝎子作惡實際上是不由自主的,他們在作惡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作惡。 這種理念運用到我們的日常交往當(dāng)中就是:離那些“有毒”的人遠一些。因為這些人雖然可能在一段時間里對你很好,甚至很講義氣的幫助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會傷害你。 他們的本質(zhì)是“惡”的,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像蝎子一樣,蜇你一下。 比如小偷,即使自己決定要痛改前非,手卻還是不由自主地伸進別人的口袋。與這樣的人為友,無異于羊入虎口。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才算是“有毒”之人呢?季羨林先生在文章中還說道:“記得魯迅曾說過,干損人利己的事還可以理解,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千萬干不得。 我現(xiàn)在利用魯迅的話來給壞人做一個界定:干損人利己的事是壞人,而干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則是壞人之尤者。 ”可見,損不損人是評判一個人“有毒”與否的標(biāo)準(zhǔn),故而我們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觀察了,看看你身邊的朋友是否有損人利己,乃至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一旦發(fā)現(xiàn)則要敬而遠之。 也許你會說,他又沒損害我的利益??墒?,既然他現(xiàn)在能夠損害別人,你又怎么能斷定將來的某一天他不會將“毒刺”扎在你身上呢? “上智論道,中智論事,下智論人?!?/p> “痛苦難以避免,但是否承受可以選擇。” 你有沒有撞見這幾類有毒之人?請在評論中分享你的經(jīng)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