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兒化
(一)兒化的性質(zhì)
“兒化”指的是“兒”韻的音節(jié)與它前面一個音節(jié)的韻母結(jié)合成一個新的音節(jié)并使這個音節(jié)的韻母帶上卷舌音色的一種特殊音變現(xiàn)象。這種卷舌化了的韻母就是“兒化韻”。例如“花兒”huār,“鳥兒”niǎor,是兒化音節(jié),韻母都“兒化”了。兒化實質(zhì)上是一種合音,但又并不是兩個音節(jié)機械地加合在一起,而是“兒”韻音節(jié)有機地“化”進了原來的音節(jié)并成為一個新的韻母。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音變規(guī)律。這“兒”字既不獨立自成音節(jié),也不變成前一個音節(jié)的韻尾,而是只表示一種卷舌作用,給前一個音節(jié)韻母以影響,使它發(fā)生音質(zhì)的變化,帶上一種卷舌的音色。兒化用拼音書寫是在原韻母之后加一個r來表示。兒化韻在書面語中,是用漢字“兒”記錄下來的。
(二)兒化的規(guī)律
根據(jù)兒化后原韻母發(fā)生的變化,兒化規(guī)律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不變。原韻母不變,直接加卷舌動作。例如:
哪兒 nǎr[nǎr] [nɑ一nɑr]
瓜兒 guār[kuār] [kuɑ--kuɑr]
坡兒 por[p'ōr] [p'o--p'or]
這種音變見于原韻母韻腹或韻尾是ɑ、o、e、ê、u的韻母的兒化。普通話中共有ɑ、iɑ、uɑ、o、uo、ɑo、iɑo、ou、iou、e、ie、üe、u等13個韻母的兒化用這種音變方式。
2.脫落。原韻母中的韻尾失落,在主要元音上加卷舌動作。例如:
小孩兒 hɑi → hɑr 花園兒 yuɑn → yuɑr
這種音變見于原韻母的韻尾為i或n。普通話中共有ɑi、ei、uɑi、uei等4個韻母的兒化用這種音變方式。
3.更換。更換原韻母中的主要元音,如果原韻母為舌尖元音,則換為央元音[?];如果原韻母為后鼻音韻母,則換為各主要元音的鼻化元音,并加卷舌動作。例如:
汁兒 zhir[t§?r] [t§?→t§?r ]
刺兒 cir[tsH?r] [tsH?→tsH?r ]
亮兒 liangr[li?r] [liang→li?r ]
普通話中采取這種音變方式進行兒化的韻母共有-i[?]、-i[?]、ɑng、iɑng、uɑng、eng、ueng、ong、iong等9個韻母。后鼻音韻母ing的兒化音變方式例外。
4.增音。原韻母是i、ü時,在原韻母后加上[?r]音,i、ü仍保留。韻母是in、ün時,丟掉韻尾n,在主要元音后加[?r]音;韻母為ing時,丟掉韻尾,在主要元音后加[?)r]音。例如:
小雞兒 xiǎojīr [tti?r] [tti→tti?r]
小曲兒 xiǎoqǔr [ttHy?r] [ttHy→ ttHy?r]
今兒 jīnr [tti?r] [ttin→ tti?r]
裙兒 qúnr [ttHy?r] [ttHyn→ ttHy?r]
釘兒 dīngr[ti?)r] [ting→ ti?)r]
普通話中采取這種音變方式進行兒化的韻母共有 i ü in ün ing等五個韻母。
由以上音變現(xiàn)象可見,普通話中的兒化各韻,都只是韻腹或韻尾有所改變,韻頭不變。
普通話中由于韻母兒化之后產(chǎn)生了分化和合并,因此只有26個兒化韻。如表1—6所示。
普通話的兒化音變表
|
兒化韻 |
原韻母 |
例 字 |
|
[ar] |
ɑ,ɑi,ɑn |
把兒 牌兒 盤兒 |
|
[iar] |
iɑ,iɑn |
芽兒 尖兒 |
|
[uar] |
uɑ,uɑi,uɑn |
花兒 拐兒 罐兒 |
|
[yar] |
üɑn |
院兒 |
|
[or] |
o |
婆兒 |
|
[uor] |
uo |
窩兒 |
|
[aur] |
ɑo |
刀兒 |
|
[iaur] |
iɑo |
票兒 |
|
[?r] |
-i[?],-i[?],ei,en |
絲兒 枝兒 碑兒 根兒 |
|
[i?r] |
-i,-in |
雞兒 今兒 |
|
[u?r] |
uei,uen |
柜兒 棍兒 |
|
[y?r] |
ü, ün |
魚兒 裙兒 |
|
[Fr] |
e |
歌兒 |
|
[iEr] |
ie |
葉兒 |
|
[yEr] |
üe |
曲兒 |
|
[ur] |
u |
屋兒 |
|
[our] |
ou |
鉤兒 |
|
[iour] |
iou |
球兒 |
|
[a)r] |
ɑng |
缸兒 |
|
[ia)r] |
iɑng |
亮兒 |
|
[ua)r] |
uɑng |
筐兒 |
|
[?)r] |
eng |
燈兒 |
|
[i?)r] |
ing |
影兒 |
|
[u?)r] |
ueng |
甕兒 |
|
[u)r] |
ong |
空兒 |
|
[y)r] |
iong |
熊兒 |
(三)兒化的作用
它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1.區(qū)分詞性。
有些兒化詞具有區(qū)分詞性的作用。動詞、形容詞兒化后往往變成名詞,一些名詞兒化后會成為量詞。例如:
蓋(動詞)一蓋兒(名詞)
畫(動詞)一畫兒(名詞)
錯(形容詞)一錯兒(名詞)
黃(形容詞)一黃兒(名詞)
手(名詞)一(一)手兒(量詞)
車(名詞)一(一)車兒(量詞)
2.區(qū)別詞義。
有些詞兒化后具有另外的意義。例如:
信(信件)一信兒(消息)
頭(大腦)一頭兒(帶頭的人)
門(進出口)一門兒(辦法)
3.由語素“兒”產(chǎn)生的兒化音節(jié),往往帶有細小、親切或喜愛的感情色彩。
請比較:
貓--貓兒 皮球一皮球兒 小曲一小曲兒
粉末一粉末兒 老頭一老頭兒 小孩一小孩兒
以上各例兒化后都帶有贊賞的感情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