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王和鹿母的故事 每當人們來到水草豐美的大草原,自然會想到一種動物——鹿。雖然在現(xiàn)代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下,縱是在萬里碧草如蔭之處,也難尋鹿的芳蹤,但這絲毫不會影響靈動可愛的鹿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在佛教典籍當中,鹿的故事非止一則,讀來頗為耐為尋味。 話說曾有一位國王,帶領眾人來到山野叢林狩獵。當時,叢林中生活著兩個鹿群,每個鹿群都各有鹿王,其中的一個鹿王呈現(xiàn)七寶色身。七寶鹿王見國王一干人等前來射殺鹿群,心中頓時生起慈悲之心,于是鹿王不顧刀槍飛箭,徑自走向國王。國王身邊的人見有鹿自投羅網(wǎng),紛紛拔箭射鹿,一時間飛箭如雨。 國王見鹿王一直向自己走來,毫無膽怯退縮之意,他便對眾人說道:“快快收起你們的弓箭,看看它究竟為何而來?!?/span> 七寶鹿王來到國王面前,曲膝跪地,對國王說道:“大王游戲山林,隨意狩獵,只把這看作是取樂小事,但群鹿卻要無端遭受滅頂之災。如果大王此舉只為日常飲食所需,我們會每天送上一只鹿,供您享用?!?/span> 國王很有善心,他聽從了鹿王的建議,立即停止了狩獵,帶領眾人打道回城。從那以后,兩個鹿群相互交替,每日送一只鹿到王宮。 有一天,另一個鹿群的一只身懷有孕的母鹿來到鹿王面前說道:“今天本應當由我前去受死,可是我身懷鹿子,能否請大王允許我生下鹿子再去受死。” 不想聽了母鹿的話,鹿王勃然大怒,呵斥道:“這世間有誰不珍惜生命?早去晚去都要去,你推脫什么!” 母鹿見鹿王不允,它的心中無限感傷,便走到了七寶鹿王那里,以實情相告。 七寶鹿王聽完母鹿的陳述,心中暗想:“這實在是太可憐了。如果她去了,她的孩子就會這樣無故枉死;如果派別人去,可是還沒有輪到人家,怎么跟人家說呢?如今之際,只有我親自前去代她受死了。” 想到這里,鹿王對母鹿說道:“你回去吧,我代替你去,你不必再為此事憂愁?!?/span> 看到七寶鹿王親來受死,宮門侍衛(wèi)大感驚奇,國王聞報,也感到莫名其妙。國王命人把鹿王叫到面前,問道:“難到你的鹿群已盡,為什么你會親自前來?” 鹿王回答道:“蒙大王仁慈,現(xiàn)在無人獵鹿,鹿群十分繁盛,怎么會有盡時呢。另一個鹿群中有一只懷有身孕的母鹿,今天本該她來受死,我可憐她和她的孩子,所以只好我來代她受死了。這并非是我自亂分寸,如果我見未出世的孩子無故遭殃而不救,那我和木石有何區(qū)別?此身不能長久,誰也免不了一死,若能以此身救人脫離苦難,必然是功德無量??;如果心無仁慈,那與虎狼又有何分別?” 國王聞聽鹿王一番話,當即從座位上起身,無比感慨地說道:“我實在是畜生不如,就是一只人頭鹿;你雖然生為鹿身,卻是鹿頭人。按照此理來說,不能說有人身便是人,你以畜生之身而行善事,那才是真正的人。從今天開始,我不再食一切肉類,你就放心回去吧!” 從此,鹿群得以安息,國王也更加受人擁戴。 這個故事是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當中,闡明何為精進時所說。無獨有偶,佛陀在《佛說鹿母經(jīng)》中也講過類似的故事。 很久以來,曾有一個數(shù)量過百的鹿群,為了尋找豐美草地,它們來了人居之處,國王派人獵殺鹿群,鹿群因此分崩離散。 鹿群中有一只懷孕的母鹿,奔逃中,它與伙伴失散,獨自一人生活。鹿子誕生后,為了生存,母鹿不得不隨時離開鹿子獨去覓食,卻不幸被獵器所捕。獵人見有鹿被捕,心中大喜,他來到獵器前,拔出利刃欲殺鹿。 這里鹿母開口說了話,它說:“我有兩個剛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待哺窩中,可憐它們懵懂無知,難以獨活。乞求你能給我一點時間,我回去把它們帶到水草豐沛之處生活,然后馬上回來,任憑你處置。請你相信我,我絕不會違背誓言。” 獵人見鹿母竟然開口能說人語,著實受驚不小,甚覺奇怪,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對鹿母說道:“世間人說話尚不可能全信,何況你只是一只鹿呢?如果你得以死里逃生,難道還會回來嗎?我絕不會放了你?!?/span> 鹿母又說道:“如果恩人能夠答應我的請求,那么我的孩子們就有救了,如果你執(zhí)意把我留在這里,那我的孩子們必死無疑。如果你真要這樣做,使得我們母子死前不能見上最后一面,這實在令人痛苦難當。我只是畜生之身,餐風食露于荒野山林,如今不幸落于獵器之中,理當引頸受死。我毫不珍惜這腥臊之身,死而無憾,只是乞求你可憐可憐我的孩子們吧?!?/span> 說罷,鹿母淚落如雨。 聽了母鹿的話,獵人也有些感傷,但貪意未去。他回答說:“世間人虛偽不實,奸詐難信,虛華萬端,狡猾非一,人人愛生,以死為重,人尚且如此,何況你這樣的畜生,怎么會去而復返?我不會放了你,你不必再多說了。” 母鹿聞言,流著眼淚說道:“雖然我是畜生身,不知道人間大義,但受了你的恩慈,怎么會一去不復返?我寧可粉身碎骨,也絕不會虛偽至此。我再次乞求你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回去和孩子們見上最后一面吧。世間人都說破塔壞寺、殺阿羅漢、忤逆父母必受大惡報,如果我一去不回,愿我受比這還要大的果報!” 鹿母的這番話,深深打動了獵人,他心中暗自感嘆:“枉我生而為人,愚惑癡冥,背恩薄義,以獵為業(yè),殘害眾生,貪求利益,實在無恥。聽這鹿說話,比人還要強上百倍,滿腔真情,感天動地?!?/span> 想到這里,獵人走上前去,解開了獵器,揮手讓母鹿離去。 鹿母回到住所,低頭鳴叫,舔子身體,一時間百感交集地說道:“世上一切恩愛相會,莫不由因緣和合而成,可是無常難擋,終會別離。我是你們的媽媽,可我現(xiàn)在自身難保。生在世間,實在是畏懼多多,生命不過是在晨露之間啊?!?/span> 母子三人一路悲切無語,不覺來到了豐草之地。鹿母再次淚落千行,對孩子們說道:“今天早上我遇不測,誤入獵器,本應早被宰殺,碎身成糜。想到你們孤苦無依,我才回來和你們見最后一面,現(xiàn)在我要遵守諾言,回去受死??蓱z你們年幼失母,成為孤兒,你們一定要努力地活下去?。 闭f完,鹿母轉身離去。 兩只鹿子舍不得離開母親,跌跌撞撞,一路啼哭相隨。鹿母回頭對它們說道:“你們快回去,不要跟來!不然我們母子三人一個也活不了。由于我前世貪著愛欲,今世轉生畜生之身。生在世上,誰也逃不過一死,只有遠離貪染,才會得大安穩(wěn)。我寧可為至誠守信而死,也絕不能背信棄義?!?/span> 任憑鹿母百般相勸,鹿子仍悲嚎相隨,一直來到了鹿母被捕之處。見獵人臥睡于樹下,鹿母走上前去說道:“我是你剛才放走的那只鹿,現(xiàn)在我回來領死。我已經(jīng)和孩子們見面,并告訴他們哪里可以生活,我再無遺憾了?!?/span> 聽到有人說話,獵人恍然醒來??吹将C人醒了,鹿母再次跪倒在他的面前說道:“你剛才放我回去,你的大恩大德勝過天地。我雖然只是個畜生,但我守信而歸。你的恩德我沒齒難忘,縱然是千世來報,也報答不完。” 獵人見鹿母子相隨而至,鹿母的話真誠無比,慈愍之心由然而升。 獵人伏倒在鹿母面前說道:“你如神明一般信義承諾,令我懺悔無比,怎么敢加害于你?我寧可殺了自己的親人,怎么忍心傷害神明,想到這些,我便毛骨悚然。” 隨即,獵人放走了鹿母和鹿子。鹿母悲喜交加,呦鳴說道:“我生為畜生,本當受宰殺,供人餐食,感恩你憐我母子,放我回去。你的大恩大德,令我無言可表?!?/span> 后來,獵人把這樁奇遇如實稟告了國王,國人無不為鹿母慈悲誠信所打動。從此,舉人不再獵鹿,鹿母攜子重歸鹿群,隨群回歸叢林家園。 在《佛說鹿母經(jīng)》的最后,佛陀對阿難說道:“那個鹿母便是我,兩個鹿子是羅云和羅漢朱利之母,那位國王就是前世的舍利弗,那個獵人就是你的前世?!?/span> 讀了鹿母的故事,實在令人柔腸百轉,心緒難平。 世間有萬般情愛,可有哪一種情感能勝過母子之情?佛說一切眾生皆是我往世父母,此話果然分毫不差。如此看來,佛戒中無不以戒殺為第一大戒,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試想:鍋中煮、壇中烹,哪一個不曾是與我甘美浮汁的往世生身之母?回思過往,實在是累劫造惡,惡業(yè)塞虛空,想來無地自容,懺悔難當,哪里還會有絲毫我慢貢高。 人常說,大慈大悲是佛教,佛之大慈大悲無法形容,故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上面的故事中,鹿王呈七寶色身,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稱其為菩薩;在《佛說鹿母經(jīng)》的最后,佛說鹿母是自己所化。由此可見,佛以無盡大悲,舍尊入穢,應化于無數(shù)族群之間,縱然舍身舍命千百億回,亦是無怨無悔。 這樣的大慈大悲,除佛之外,何人能具? 轉自:編輯部的故事微信 精彩回顧 南◎無◎阿◎彌◎陀◎佛 妙法佛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