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隊長 最近媽隊的朋友圈被《鏡子》刷屏了:三個家庭,給了家長不同的警示。 看完它,很多家長都說,原來是我們自己逼孩子變壞的!孩子還小的家長,建議你們盡早看看。 文 | 小蝌蚪找媽媽 (ID:CN-KIDS) 最近,你有沒有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最近,你有沒有收到學校這樣的通知: ↓↓↓ 是什么樣的片子讓人大附中為此停課半天? 是什么樣的內容讓學校下通知要求學生家長一起觀看? 這就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 這部剛剛在央視教育與法制頻道分三集播完的紀錄片因何引起教育界的強烈討論? 4月19日晚,央視紀錄片《鏡子》首播,這部紀錄片讓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 這是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 讓我們首先通過紀錄片來感受一下吧!(建議在wifi環(huán)境下觀看) 《鏡子》第一集▼ 《鏡子》第二集▼ 《鏡子》第三集▼ 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簡單的內容卻反映了不簡單的問題。 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制。 “家庭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 家住武漢的家明(均為化名),15歲 是個網癮少年 不愿上學 黑白顛倒 看得出家明父親對孩子的期望很高 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 江普一行人來接家明時 他情緒激動,嚷嚷著不愿受“控制” 聽著孩子的嘶吼 父母只能在門外抹淚 17歲的高三學生張釗 因談戀愛已經輟學4個月 還不讓父母在家里住 見到教育機構的人 張釗的反應也很激烈 直接往門上撞 被制止后 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以為要送他去找楊永信…… 和家明、張釗不同 14歲的澤清 一直表現(xiàn)得很平靜 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 聽說有中央臺的跟拍 他才接受這個教育機構 竟然是因為有“存在感” 澤清沉迷于網上下棋 面對母親的關心 他卻說她“賤” 甚至動手 然而 這些并沒有得到父親的及時制止 和母親的說法相反 澤清一直覺得自己存在感為0 這段自述也許能解釋他為什么會對母親拳腳相向 ↓↓↓ 因此,當孩子出現(xiàn)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wěn)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yōu)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fā)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fā)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fā)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fā)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與其說是探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說這部紀錄片教會了雙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們在培訓結束時,為父母朗誦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將用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
我們相信父母都愛孩子,因為那份愛所以我們有了對愛的方式的理解,愛的方式決定了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而這些不一樣的互動方式成為了孩子不一樣的內在解析,從而形成了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而這些不一樣的互動方式成為了孩子不一樣的內在解析,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信念與價值觀,孩子的人生就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軌道,你準備給孩子什么樣的愛呢? 文章 |內容整編于小蝌蚪找媽媽(CN-KIDS)以及兒童資源網(ID:tom61w)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 家長怎么樣,孩子就成什么樣 一起努力做個好家長吧! 為了我們最愛的孩子! 轉發(fā)到朋友圈,一起為愛加油 !
|
|
|
來自: 沒心沒肺7gy5zz > 《育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