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孫承宗經(jīng)常與鹿善繼、孫奇逢常在一起切磋學問,相互砥礪,被稱作“范陽三杰”。范陽是中國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區(qū)劃名,在歷史上,其所轄區(qū)域多有變動,從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起,多是指涿州范陽縣,治所在涿州,即在今緊鄰北京之南的河北省涿州市。但是,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 最初設立范陽縣時,其治所卻在固城,為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zhèn)。之所以稱為范陽,是因其在在范水之陽而得名。古代廣義上的范陽,常和幽州通用。因此,分別籍在京畿之地高陽、定興、容城三地的孫承宗、鹿善繼、孫奇逢便有了“范陽三杰”的合稱。         鹿善繼(1575~1636),字伯順,號乾岳,晚年自號江村漁隱,謚號“忠節(jié)”,北直保定府定興縣(今河北定興)人。其“先世自小興州徙定興之江村,世有名畿輔”。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鹿善繼生于一個以忠正節(jié)義著稱的家庭。其祖父鹿久徵,字豫軒,生卒年不詳)。萬歷八年(1580)中進士,初任息縣(今屬河南省信陽市)縣令。當時,明神宗下詔在全國均田,部使者令地方府、縣將土地分成上、中、下三類,息縣奸民作怪,盡以下等之田上報。本縣原有可耕田2.8萬頃,鹿久徵嚴加核查,發(fā)現(xiàn)出隱占之田4000余頃,即強令其納稅。后任職襄垣(山西省長治市境內)。此縣歷年饑荒,流亡者甚眾,前任以逃者之賦強加于未逃之人,鹿久徵則按現(xiàn)存戶籍征賦,去除懸額700戶,存者蘇息,流亡復業(yè)。擇諸生材美者傳道授藝,貧不能婚者,為其擇偶并予資助。因政績突出,被擢為陜西道御史,后又補江西道巡按蘇松諸郡,皆能剛直任事,勤政愛民,頗具正直儒者之風范?;实垡攒娬疾觳划敒橛桑獗坎⒛媳笨频廊嗳?,御史馬經(jīng)綸為之說情,亦被奪職。久徵還朝,又上疏申救,因言辭急切,被貶官澤州(治今山西晉城),后遷滎陽澤令,未任而卒。        鹿善繼之父鹿正,字成宇,為久徵長子,“少為諸生以孝聞,性不解飲,顧好客,客常滿座,為人倜儻有道骨,能急人難,至激于大義,為排解雖自棄其身家不恤,年八十余卒,人至今稱鹿太公”。清初“理學名臣”李光地給予鹿正極高評價,以為其“無怍于圣賢”,謂:“鹿氏父子祖孫,粹然儒者,其服官居鄉(xiāng),潔修亮節(jié),暨乎投難死毀,代有傳紀,太公則介乎其間,終身不仕,頹然若一耕夫耳”。 貌似“一耕夫”的鹿正,曾曾做過一件令天下人震驚的事。在天啟年間,權閹魏忠賢禍亂朝政,號稱清流的東林黨人紛紛痛遭迫害。因怕禍及自身,對于受迫害者,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避之不及,而定興的鹿氏之家卻成了南北往來受迫害者的接濟地和庇護所。當時,鹿善繼隨孫承宗遠在在遼東抗清,來往的重要客人主要靠鹿正在家料理和照應,曾為救東林名士左光斗、魏大中等費心費力頗多。孫奇逢所撰《畿輔人物考》卷之五《方正·鹿封君公正》記載:“天啟中,珰禍起,一時如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皆善繼密友,俱被逮系,三家子弟賓客絡繹江村,謀所以為脫禍地,正挺身周旋,不計利害,甚至醵金應比,聲哄長安,旁觀者代為危,公不顧曰:‘老夫籌此已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崩罟獾匾嘤型瑯拥挠涊d說:“當魏忠賢糜滅善類之際,中外仰息回焰濺波,靡不焦爛。于斯時也,能為申屠太邶之事,亦庶幾賢矣。而太公護持營救,歸骨收孤,曾不慮吹毛之及己,卒以誠心厚德,神之相之,雖有害幾莫之能發(fā),此其所處較諸古人不亦優(yōu)乎!”         鹿善繼“端方謹愨”,“生而凝重,少不嬉戲”,家人自小不令其就塾師,而在家中接受祖父的教育。萬歷二十二年(1594)八月,鹿善繼應順天鄉(xiāng)試,“因場中題未得解,歸而旁搜諸家注義,其有采輯王文成公《傳習錄》中語者,每閱之,則心動”。第二年,他終于得到祖父鹿久征在任上寄送的一部《王文成公全書》,于是取其中《傳習錄》,“寢食其中,慨然有必為圣賢之志”。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鹿善繼自然深受影響,且能稟承家風。如此才造就出又一位敢于為民請命,清廉剛正的有為之臣,并在最后因保衛(wèi)家鄉(xiāng)而為國家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成為我國歷史上又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