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規(guī)劃自己的24小時'來讓孩子從小學會時間管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也是歐美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經常做的事情。但說教無益,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借助,讓孩子來主動嘗試著做時間管理呢? 有。思維導圖就是不錯的工具之一。 光陰一去不復返啊——孩子們可不愛聽這種大道理。來點實在的。把人的一生可以用來改變世界的有效時間(包括學習、工作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給切割了出來——原來,如果一個人活80歲,他真正能夠利用的時間才9.5年啊! 大部分不擅長管理時間的人,經常容易犯的一個癥——拖延癥。下面這個場景,您家孩子一定不陌生——距離交作文的時間只剩下一天了!這時候,您家孩子會選擇怎么辦呢? 如果您家孩子是在寫作文時,容易被一堆雜事干擾的'忙碌蜜蜂',寫作文前得先上個網、聽聽歌的'八爪魚',害怕寫不好而遲遲不知道該怎么下手的'逃跑鴕鳥',或者干脆選擇不管的'愛找刺激的猴子'……下面這幾個方法,TA都應該嘗試一下。 第一步:分析拖延原因,找到自己的弱點 把想要分析的主題放在最中間,如拖延癥,然后把造成拖延癥的原因,寫在外面的圓環(huán)上,能讓孩子快速弄清楚自己的問題所在。 多重流程圖能幫助孩子們分析因果關系,下圖左邊是原因,右邊是結果: 因果關系也可以通過樹狀圖來表現。 第二步:針對自己的弱點,逐個擊破 分析完造成拖延癥的原因后,孩子們就要找實用的方法來逐個解決它們。 第三步:24小時全觀察 了解了自己的弱點后,孩子們就可以來系統(tǒng)地看看,自己的每個24小時,都是怎么花出去的。選定一天,把每一個小時都做了什么,填進下面這張表。 (模板) 也可以做成時間盤,其實效果是一樣的: 第四步:按照優(yōu)先法則做TO-DO-LIST 觀察完自己花時間的規(guī)律后,就可以開始改造24小時了,也就是制作最符合我們需求的待做事項,它的優(yōu)先級順序是,必須馬上做>必須做,但可以晚一點>可做可不做。 把可做可不做的所有事情篩選出去之后,將剩下來的所有時間又做了再分配: 把時間改造前后各一周的效率做了對比,之后第二周的高效時間提高了整整一倍! ![]() 分析自己拖延癥的原因,認清自己的弱點,并逐個擊破;把自己平常24小時是怎么使用的全過程記錄下來,觀察自己;改造這24小時,按照優(yōu)先法則重新規(guī)劃任務。最后,做時間改造前后各一周的對比,查看效果。 ![]() 人們常說,世界上只有時間是公平的,因為無論貧富,每個人的每一天都只有24小時。誰能利用好這一天,誰就擁有了最多的資源。青少年如果從少養(yǎng)成習慣,則必將受益終身。愿每個有心的家長,都可以陪孩子一起,讓孩子從小系統(tǒng)學習做時間管理與規(guī)劃。 推薦閱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