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中信成立以后,榮毅仁一直在為中信公司尋找安身之處,遍尋北京大街小巷,竟然找不到一處像樣的辦公場所。于是決定建設一座大廈,當做辦公之用,這個任務落到吳漢光頭上。1980年夏,吳光漢帶隊去香港考察。一個月時間,先后有200余人赴港,學習城市狹地施工和大廈內部設計。 北京市只批了2000平米的建設用地,吳光漢要在有限的地皮上,盡可能齊全地將各種功能集結到一起。主體部分設計完成后,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沒有剩余空間建造機房和停車場。吳光漢與設計人員獨辟蹊徑,在大樓北側通道下另辟地下室做機房,并與地下車庫連接在一起。另外,申請相鄰的中國社科院將5000平米土地出讓給中信,作為地面停車場。 按照榮毅仁最初的計劃,將大樓建成公寓和辦公大樓。在調研過程中,房地產(chǎn)部發(fā)現(xiàn)寫字間、公寓的收益最高,因此砍掉美容室、健身房等服務性空間,全部建成寫字間,只在樓頂保留一家中西餐廳。 從考察、調研到設計,再到論證、修改方案,前后花去一年多的時間。1982年,大廈破土動工,舉行奠基那天,久未提筆的葉劍英應榮毅仁之邀出面,并破例為大廈題名,分別用繁體和簡體寫下數(shù)幅“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大廈”,以示對中信公司的支持。 大廈開工之后,一系列市場營銷隨之展開。大廈被垂直劈為東西兩區(qū),東區(qū)辦公,西區(qū)住宿。為了降低客戶管理成本,中信規(guī)定,所有租用辦公間的客戶必須租用西區(qū)公寓。租金令人咋舌:寫字間每平米每天1.2美元,公寓每平米每天1.3美元。用吳光漢的話,“與國際大都市相當?shù)乃健薄?/p> 公司內部很多人認為價格高昂,擔心招租困難。但租價公布之后,大批外國機構、企業(yè)前來詢問,“非常踴躍”,應租者高出可提供房間的一倍還多。中信房地產(chǎn)部擇優(yōu)而定。房租合同也非常講究。首先,香港實業(yè)公司專門派人來北京擬定,然后再將中文版的《租約》帶回香港翻譯成英文后寄回北京,中信方面最后交一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審核把關,以英文形式填寫生效。 工程建設有條不紊,主體部分竣工之后,遇到一個棘手的難題。北京當時電話線路非常緊張,鋪設電話線時被電信局告知,“沒有線路,若要解決通信問題,只能是中信公司投資再建一個局,包括全部房屋和所有軟硬設備。”不得已,中信只好照辦,才解決通信問題。 1985年7月,中信國際大廈建成交付,5萬平米的空間被98家外國銀行、公司全部租賃完畢。大廈外墻呈黑灰色,網(wǎng)格狀,酷似巧克力,被外國人形象地稱為“巧克力大廈”。由于提前招租,所有租戶均簽訂3年期租約,預收1年租金做押金,因此在租戶搬進之前,中信已經(jīng)收到部分資金。 大廈總成本3000萬美元,從銀行貸款所得。由于租賃得力,不到3年時間,便全部償清貸款。后據(jù)吳光漢回憶,“從1988年起,每年還能穩(wěn)定地為總公司賺取1 000萬美元的租金收入。”這當然與出色的管理分不開。事實上,為了與國際水平接軌,榮毅仁不惜以10萬美元的“巨額年薪”聘請兩名瑞典人擔任管理顧問,在一年的時間中顯著提高了服務水準。 至于樓頂餐廳,采取招標方式外包給專業(yè)餐飲公司。中信提出兩條標準:餐廳質量必須一流,必須有租金保證。香港美心公司最終中標,但由于對盈利前景缺乏信心,美心公司給出的租金極其保守。 經(jīng)過仔細研究,中信方面提出組建合資公司經(jīng)營餐廳的方案。中信與美心以現(xiàn)金投入三七開持股,共擔分險,美心方面負責餐廳經(jīng)營,中信以優(yōu)惠價格向合資公司出租28、29層做辦公之用。美心欣然接受。雙方為頂樓餐廳取名“世界之窗”,寓意國際溝通交流。餐廳開張之后,吸引大批外國客人,在京城聲譽鵲起,許多國際名流慕名前來,不及兩年中信便收回全部投資。 |
|
|
來自: 奧迪A60eph4izt > 《臧否春秋*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