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登碑前說班第 文/鵬 鳴  在一個秋風送爽的上午,我和朋友從昭蘇縣城驅(qū)車西行60余公里,來到了格登山下。我登上久負盛名的格登山,站在雙層飛檐的碑亭前佇立良久,不禁浮想聯(lián)翩。我是第二次來這里了,對于《 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碑文 》的來歷,和與它有關(guān)的歷史故事,我已經(jīng)有大概的了解。我之所以再次來這里,是想對這段歷史做延伸的了解和思索。思緒還是從這格登山紀功碑開始吧。將近3米高的碑靜靜地肅立在碑亭里,盤龍的碑頂顯示著皇上的威嚴,鐫刻著大海日出浮雕圖案的碑座,昭示著大清王朝的蒸蒸日上,正背面分別鐫刻的“皇清”與“萬古”,彰顯著朝廷的自信。經(jīng)過200多年風雨的侵蝕,碑文雖然有些漫漶,但仍能辨認。我不由得再次默念乾隆皇帝親撰的碑文:格登之崔 嵬賊固其 壘我?guī)熖?nbsp; 堂其固自摧格登之裁 鋅賊營其 穴我?guī)熛?nbsp; 洗其營若綴將韜我武 詎日養(yǎng)寇 日有后謀 大功近就200多年了,此碑一直向世人訴說著那段滄桑的歷史,展示著這塊美好的土地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傷痛,昭示著國家統(tǒng)一過程中收獲過的磨難。我默念著碑文,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勇士們橫矛躍馬、沖鋒陷陣、英勇無畏的場面,耳邊仿佛聽到那激越雄壯、震天動地的吶喊。格登碑講述的是清軍平定準格爾部首領(lǐng)達瓦齊叛亂的戰(zhàn)役。很自然,我思維的觸角伸向了“達瓦齊”這個名字。當年,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用征討、聯(lián)盟、結(jié)親等辦法先后收服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但是漠西蒙古一直不肯合作。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其中以準格爾勢力最為強大,葛爾丹成為部落首領(lǐng)之后,整個準噶爾部落達到了鼎盛時期。康熙皇帝三征葛爾丹,葛爾丹兵敗服毒自盡。公元1697年,葛爾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在伊犁稱準噶爾汗,他死后整個準噶爾內(nèi)部陷入了內(nèi)亂紛爭,達瓦齊奪取汗位后,在沙俄的唆使下加緊進行分裂祖國的行為。乾隆二十年( 1755 ),皇上決定出師伊犁,平定達瓦齊叛亂。二月,清軍兵分兩路,北路由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由烏里雅蘇臺進軍;西路由永常為定西將軍,薩喇爾為定邊右副將軍,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區(qū)進發(fā)。厄魯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對準噶爾貴族的內(nèi)訌和殘暴統(tǒng)治十分不滿,希望早日實現(xiàn)統(tǒng)一和安定的局面,清朝政府制定和貫徹了對準噶爾比較穩(wěn)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統(tǒng)一西北的行動,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清軍往征達瓦齊途中,準噶爾“大者數(shù)千戶,小者數(shù)百戶,攜酮酪,獻羊馬、絡(luò)繹道左,行數(shù)千里,無一人抗顏者”。當年四月底,5萬大軍7萬匹戰(zhàn)馬會師在博爾塔拉河畔,稍作休整便直搗達瓦齊的老窩伊犁。達瓦齊負隅頑抗,擁兵萬余人退居在格登山上,企圖孤注一擲?!案竦恰痹诿晒耪Z中是突起的后腦骨,意思是頂部平坦兩邊山坡陡峭,易守難攻,定北將軍班第乘勝追擊,兵分兩側(cè)包圍了格登山。1755年5月14日夜晚,班第的翼長阿玉錫、章京巴圖濟爾噶爾、宰桑察哈什等巴圖魯率22名精銳騎兵在夜色的掩護之下,利用語言、服飾與叛軍相似的特點,順利穿過了警戒線混入敵營,突然發(fā)起攻擊,頓時殺聲震天。達瓦齊所部本來就是烏合之眾,士兵早已喪失斗志,聽到槍聲喊聲,黑夜中不知道上來多少清軍,立時大亂,叛軍丟盔棄甲,四處潰散,真是兵潰如山倒。阿玉錫等人擒獲叛軍大小首領(lǐng)20余人,降者6500人。達瓦齊領(lǐng)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從天山托木爾峰下的木扎特達坂向南流竄。后來,烏什城主霍集斯伯克擒獲了達瓦齊,把他獻給平叛的清朝大軍,押解到北京。達瓦齊被押送至北京后,朝廷在午門舉行隆重的獻俘儀式。乾隆三十九年( 1774 )農(nóng)歷4月27日,乾隆帝大赦天下,釋放達瓦齊,免其死并加恩封為親王,入旗籍,賜地京師,顯示了乾隆皇帝懷柔的用心。在這次戰(zhàn)役中,班第立了大功,皇上封班第一等誠勇公,賜寶石頂、四團龍補服、金黃絳朝珠。于是,我的思維觸角自然伸向了班第。班第在康熙年間自官學(xué)生授內(nèi)閣中書。雍正初至內(nèi)閣學(xué)士。四川、云南邊外與西藏定界,皇上命令他和副都統(tǒng)鄂齊一起到西藏宣諭,遷入理藩院侍郎,坐事左閣,在內(nèi)閣學(xué)士上行走。雍正十一年( 1733 ),皇上命班第在軍機處行走。乾隆三年( 1738 ),班第任兵部侍郎,在朝廷外升遷為湖廣總督。班第曾剿鎮(zhèn)筸、永綏亂苗,經(jīng)過兩個月就平定了余孽,皇上非常贊賞他。乾隆五年( 1740 ),因為過時回到京師。乾隆六年,皇上任命他仍在軍機處行走,并授兵部尚書。乾隆十三年( 1748 ),班第出征金川,被授內(nèi)大臣,在朝外督辦軍餉,并加封太子少保。不久因要考察四川巡撫紀山加征稅款累民的具體情況,皇帝讓他暫代巡撫一職。乾隆十四年( 1749 ),班第以副都統(tǒng)官銜赴青海辦事。西藏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扎勒有叛逆的跡象,駐藏辦事大臣傅清、拉布敦上奏皇上?;噬献尠嗟诖胬级靥幚砦鞑嘏褋y,以公爵管格隆事,令班第宣諭。四川總督策楞等率軍趕到后,班第與其一起商議西藏善后諸事。西藏大定。乾隆十六年( 1751 ),班第任都統(tǒng)銜。乾隆十七年( 1752 ),班第還京師,仍在軍機處行走,授正紅旗漢軍都統(tǒng),出署兩廣總督。這就是班第在平定達瓦齊之前的大致履歷。乾隆二十年( 1755 )正月,清軍大舉討伐準噶爾,定邊將軍班第出北路,阿睦爾撒納授定邊左副將軍為副;永常以定西將軍出西路,薩喇爾授定邊右副將軍為副。班第與阿睦爾撒納等商議在二月出師。阿睦爾撒納帶領(lǐng)6000人先行,班第帶領(lǐng)2000人繼其后。班第至齊齊克淖爾,因為軍馬不足,令1500人先行,留500人待馬再進,行至喇托輝,與阿睦爾撒納的軍隊會合。且說,討伐達瓦齊的大軍剛剛出發(fā),皇上就察覺阿睦爾撒納有叛逆的跡象,令班第嚴加約束?;噬险J為阿睦爾撒納為準噶爾人所知,令他前行容易招撫準噶爾部,告誡班第仍令阿睦爾撒納先行不要合軍。班第至額爾得里克,仍令阿睦爾撒納先行。當年四月,清軍至博羅塔拉,抓到達瓦齊所派遣的征兵使者,知伊犁無防備,班第和西路軍約定急速前進。 當年六月,班第上奏皇帝請求留察哈爾兵300人、喀爾喀兵200人移駐伊犁河北尼楚袞,留下來管理,其他軍隊按次序返回。就是在這個月擒獲了達瓦齊獻至京師。那么,阿睦爾撒納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思維的觸角就伸向了這個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是厄魯特蒙古輝特部臺吉,原游牧于塔爾巴哈臺一帶。乾隆十七年( 1752 )冬,他助達瓦齊襲殺喇嘛達爾札奪取汗位,不久又與達瓦齊發(fā)生火拼,被擊敗。乾隆十九年( 1754 )秋,阿睦爾撒納為借助清軍之力剪除政敵達瓦齊,就率兩萬余人歸附清廷。乾隆帝此時正準備出兵伊犁,平定達瓦齊,對阿睦爾撒納率眾歸附十分重視,立即命侍郎玉保、副都統(tǒng)唐喀祿等帶領(lǐng)喀爾喀王公前往賑濟,發(fā)放牛羊、口糧,使其部眾暫時游牧于烏里雅蘇臺附近的扎布汗河一帶,并晉封阿睦爾撒納為親王( 后晉封雙親王 )。阿睦爾撒納在熱河避暑山莊覲見乾隆帝時,極力講述達瓦齊內(nèi)亂情形,懇求清廷立即出兵討伐達瓦齊。乾隆二十年( 1755 )二月,清廷決定分兩路向伊犁進發(fā),命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這樣,阿睦爾撒納既得到了親王及定邊左副將軍的重要頭銜,又掌握了率領(lǐng)北路先鋒6000人的主動權(quán)。于是他利用聲望和地位,發(fā)號施令,擴大影響,努力爭取諸部落,開始逐漸顯露其野心。1755年春進兵準噶爾時,阿睦爾撒納特意向乾隆皇帝奏請不用清軍所用旗幟,改用準噶爾舊旗,說是這樣便于招降準噶爾人。乾隆皇帝覺得他說的也有道理,就同意其奏。于是,阿睦爾撒納沿途四處派人宣稱,他統(tǒng)領(lǐng)滿、漢、蒙古兵將征服和治理準噶爾,使阿爾泰至額爾齊斯一路的諸部落先后歸降。阿睦爾撒納又向乾隆皇帝提出,讓他管理這些歸降之眾,皇上也暫時答應(yīng)了他。阿睦爾撒納有意擴大隊伍,充實自己的力量,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乾隆皇帝當然已經(jīng)洞察,他密令班第和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一定要暗中觀察阿睦爾撒納的舉動。1755年四月末,兩路清軍在博爾塔拉會師后,準備分兵兩路開往伊犁。乾隆皇帝曾密諭將軍班第,要讓西路右副將軍薩喇勒率先占領(lǐng)伊犁并擒獲達瓦齊。阿睦爾撒納深知先占領(lǐng)伊犁的意義和影響,他督軍急行,捷足先登,進入伊犁地區(qū),招降了該地區(qū)的諸部落。伊犁民眾牽羊攜酒歡迎阿睦爾撒納。擒獲達瓦齊后,兩路清軍大部分撤回原地。清朝為進一步削弱準部勢力,準備用“眾建以分其勢”的辦法,把厄魯特蒙古四部“封為四汗,俾各管其屬”,將以阿睦爾撒納為輝特汗。但是一心想做“四部總臺吉、專制西域”的阿睦爾撒納,卻反對清政府的這一政策。阿睦爾撒納以準噶爾總汗的身份擁兵駐扎伊犁。他不用乾隆皇帝所賜黃帶孔雀翎,更不用定邊左副將軍印,而用噶爾丹策零汗的小紅鈐記,遣人招服各部落,并進行安置。他還送銀兩給伊犁及各集賽喇嘛,喇嘛們向各部落宣傳阿睦爾撒納有統(tǒng)領(lǐng)準噶爾的福分,提高和擴大了阿睦爾撒納的聲望和影響。阿睦爾撒納利用噶爾丹策零汗的小紅鈐記,以防備哈薩克人為借口,從各部落抽調(diào)準噶爾兵9000人,加強了自己的力量。班第雖發(fā)現(xiàn)阿睦爾撒納的這些陰謀活動,但因兵力太少,無法節(jié)制他?;噬现腊⒛罓柸黾{的叛亂活動,就決定召見他,以九月到熱河巡行,舉行奏凱慶功之禮,讓阿睦爾撒納與其他各部汗王一起來熱河受封,趁機將他鏟除。在尼楚袞軍營的喀爾喀得知乾隆皇帝的諭旨后,將情況透露給阿睦爾撒納。剛好,皇上讓班第催促阿睦爾撒納趕往熱河,讓參贊大臣額林沁多爾濟與他一起走。阿睦爾撒納就以奉命“入朝”為名,皇上考慮到阿睦爾撒納最終必將反叛,就讓班第應(yīng)乘阿睦爾撒納未發(fā)先討伐他,不要忍讓以留后患。圣旨到達,阿睦爾撒納已經(jīng)走了,他到阿爾泰接應(yīng)在喀爾喀扎布干河一帶游牧的2萬余部眾,與伊犁地區(qū)的準噶爾部眾遙相呼應(yīng),舉事反清,唆使同伙乘機搶掠清軍臺站,襲擊清軍,遠走額爾齊斯開始叛變。阿睦爾撒納的同黨克什木、巴朗、敦克多曼集、烏克圖等開始作亂,阿睦爾撒納興兵進犯伊犁。當時,征討達瓦齊的清軍大部已經(jīng)撤回,留守該地的定北將軍班第和參贊大臣鄂容安僅有500士兵。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伊犁再次失守。班第與鄂容安帶領(lǐng)500人抵御抗擊,從固勒札趕往空格斯,轉(zhuǎn)戰(zhàn)到烏蘭庫圖勒,賊兵大量趕來,圖謀在此會合。班第拔劍自刎,鄂容安一起以身殉國。皇上起初聽說班第等被賊兵打敗,讓參贊大臣策楞從巴里坤抄小路傳諭,要求班第不要以身殉國。而策楞辦事不牢,僅聽信謠言說班第等人已經(jīng)從賊兵中逃出,就如此稟奏皇上?;噬嫌X得策楞辦得不錯,特意解下所佩荷包獎賞給他。乾隆二十一年( 1756 ),清軍把阿睦爾撒納從伊犁趕走,班第、鄂容安等人的靈柩被護送回京,皇上親自前往吊唁祭奠,不久又以班第義烈,仍按照舊例在京師建祠,亦曰雙忠。很快又命人在紫光閣掛上他們的畫像。班第、鄂容安以身殉國,乾隆帝決心鏟除阿睦爾撒納這個毒瘤,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乾隆二十年( 1755 )十月,皇上命兆惠總理北路臺站,維護天山北路與內(nèi)陸的通信聯(lián)絡(luò)。十一月,又調(diào)他赴西路巴里坤辦事,兼理額林哈畢爾噶臺站,為進剿阿睦爾撒納籌備糧餉。乾隆二十一年( 1756 )正月,兆惠聞知定邊右副將軍薩喇爾自伊犁被陷復(fù)歸,就特地趕到特訥格爾( 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阜康縣東 ),會同薩喇爾商議進剿阿睦爾撒納。此舉深得乾隆帝的嘉許,遂命兆惠充參贊大臣,隨同達爾黨阿出征。同年三月,清軍在定西將軍策楞和參贊大臣玉保的率領(lǐng)下,再次收復(fù)伊犁。但在追擊阿睦爾撒納時,卻中了他的詭計,被他遁走左哈薩克。乾隆帝聞訊大怒,革除了策楞和玉保兩人的職務(wù),派達爾黨阿出西路,哈達哈出北路,進兵左哈薩克,繼續(xù)追捕,同時,還令兆惠自巴里坤移駐伊犁,隨時準備增援。 同年五月,授兆惠為定邊右副將軍。這樣,兆惠就由過去主要負責軍隊的后勤供應(yīng)事宜,而成為直接指揮軍隊作戰(zhàn)的將軍了。后來,達爾黨阿和哈達哈因畏縮猶豫,坐失良機,致使阿睦爾撒納再次逃脫。乾隆帝見天氣漸寒,只得令達爾黨阿和哈達哈撤軍。清軍將領(lǐng)屢屢失機,使隨清軍西征的厄魯特各部臺吉看不起,漸漸起了外心,而這時原歸附清廷的喀爾喀蒙古郡王又起而叛清,于是一場席卷準噶爾部的騷亂再度發(fā)生,許多準噶爾部落首領(lǐng)紛紛叛變清朝。逃往左哈薩克的阿睦爾撒納見有機可乘,遂又卷土重來,會合厄魯特各部于博羅塔拉河,自立為汗。局勢突然的惡化,使清朝在這一地區(qū)的治理陷入困境,伊犁處于叛軍的包圍之中,情況十分危急。兆惠奉將軍達爾黨阿之命,率1500騎兵自伊犁東還請援。十一月啟行,叛軍前來截擊,雙方激戰(zhàn)。兆惠率軍奮勇沖殺,前后消滅叛軍數(shù)千名。乾隆二十二年( 1757 )正月,兆惠率兵至烏魯木齊,又遭到大隊敵軍的圍攻。清兵無不以一當百,苦戰(zhàn)十余日,猶不得出重圍。軍中沒有糧食了,就宰殺弱馬,弱馬殺完了只好殺好馬。最后軍中無馬可騎,將士只得步行于冰雪泥淖中,且戰(zhàn)且走,22日至特訥格爾。此時將士們又疲又饑,已經(jīng)不能再作戰(zhàn)了,只好就地扎營。不湊巧當時又下起大雪,無法與外界聯(lián)系,兆惠他們已經(jīng)處于全軍覆沒的危險境地。幸虧巴里坤辦事大臣雅爾哈善派遣侍衛(wèi)圖倫楚率兵2000人前來增援,于30日和兆惠會合,叛軍才撤退了。乾隆帝聞訊,特頒發(fā)諭旨,對兆惠大為嘉獎,封兆惠為一等伯,世襲罔替,并將御用荷包、玉牒、鼻煙壺加恩賞賜。不久,又授他為戶部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和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同年三月,清政府命定邊左副將軍成袞札布出北路,右副將軍兆惠出西路,大舉征伐阿睦爾撒納叛軍。當時,厄魯特諸部落鬧內(nèi)訌自相殘殺。厄魯特一向不出天花,突然天花流行,死了很多人。兆惠乘勢長驅(qū)直入,連戰(zhàn)連勝,厄魯特各部潰不成軍,其首領(lǐng)也先后敗死,只有阿睦爾撒納未被擒獲,又逃到左哈薩克,投奔哈薩克汗阿布賚。同年六月,兆惠和富德率軍窮追至左哈薩克。這時,阿睦爾撒納與哈薩克汗阿布賚產(chǎn)生了矛盾,阿布賚派人和清軍聯(lián)系,準備將阿睦爾撒納擒獲獻給清朝。阿睦爾撒納得到消息,急忙帶著8人隨從徒步逃入俄羅斯。乾隆帝認為,“逆賊一日不獲,西路之事一日不能告竣”,命理藩院向俄羅斯交涉,要求遣返阿睦爾撒納,但是,俄羅斯總是拖著不給。后來,阿睦爾撒納患天花死了,俄羅斯才把阿睦爾撒納的尸體交給清朝政府。逆賊阿睦爾撒納丑惡的一生終于畫上了句號。此時,陽光明媚,和風輕拂。我環(huán)繞碑亭,默默無語,內(nèi)心和紀功碑進行心靈的交流。青石無語字有言。石碑訴說著歷史和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歷史早已經(jīng)無情地翻過一頁又一頁,但是,有一頁歷史在這石碑上鑄造了永恒。后人在閱讀這一頁歷史的時候,不可能不帶著感情。達瓦齊如何?班第如何?兆惠如何?阿睦爾撒納如何?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當然是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秦宗旨:營造一片文學(xué)愛好者的樂土,共創(chuàng)文學(xué)夢想的家園!段恭讓 白忠德 鄧漢章 羅旭初 孫德科 朿寶榮 李愛霞 胡遵遠 顧盛杉 崔啟昌 昆 侖 史 波 李 靜 楊 強
唐桂英 米蘭花 劉馬陵 譚文群 鳳尾竹 吳遠紅 張小魚 夢而詩 劉旭平 馮 彪 蓮 生 劉軍英 王寶群 潤 隆 喝 茶 張曉強 孫傳志 吳風平 秦嶺人家 王 飛 水云天 秋日私語 南友鋒 謝亞紅 馬永清 張興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