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訊 文、圖/記者 尚煒 藏品提供/顧漢生漢代螭龍紋琮
與喜歡高古玉的朋友聊天,問其心境時,聽到最多的就是,“糾結、寂寞”二個詞。而這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大凡是因一件件寶貝在一些看慣了明、清玉器的業(yè)內(nèi)人士面前一露臉,即屢屢被貼上“假貨”的標簽,其否定的依據(jù),就是玉器表面有一層光亮如鏡的“玻璃光”。 握著不少貨真價實的好東西,卻鮮有人識得。只能在夜深人靜時自娛自樂,這些藏家的心情,有時堪比“卞和”。 筆者也曾有這種經(jīng)歷,一日,一位收藏界老朋友送我一件漢代玉器,因我當時未接觸“戰(zhàn)、漢”時期高古玉,當他將玉器慎重的遞到我手里時,說了一句:“‘形、工、料、沁、光’是高古玉鑒定的五大要素;在古玉器中,有‘光’的,較‘無光’的身價要高出許多?!倍衣牶?,卻未品出個中滋味。過了幾天,恰好遇到了一位從事古玩業(yè)多年的朋友,當我滿心喜歡地將此玉器拿出來請他欣賞時,他只瞅了一眼就問:“買的?付錢了沒?”我如實稟告?!澳亲詈米屗o你換一件?!彼竦卣f?;丶液螅壹m結不已:換吧,不好開口;不換吧?難道自己要背著人情債,珍藏一件“贗品”?思來想去,我還是壯著膽去找那位藏家。他聽清緣由后一臉無奈,稍加思索后說:“我再送你一件他們都看得懂的玉器,但這一件是沒光的,其年份要比先前那件有光的差許多。”果然,這次再找那位朋友掌眼,一下子通過。 隨后的日子,因工作關系,在幾位高古玉藏家那兒寶貝看多了,尤其是見證了76歲的故宮博物院玉器專家周南泉先生收徒,以及嚴謹鑒定的過程,加上翻閱專業(yè)書藉,我對高古玉器上的“光”才有了正確的認識:所謂“玻璃光”,是指玉器表面存在的一種硬亮挺括、光亮如鏡的亮光,并非實指該玉器的光澤與玻璃的光澤一般。在高古玉藏家眼里,有玻璃光的玉器,琢工必定相當精美,其表面分外平整、光潔亮麗、反光明顯,與普通玉器的柔和光澤明顯不同?!胺彩歉吖庞?,無光就可能有問題?!敝苣先壬f,高古玉的玻璃光,與用現(xiàn)代工藝加工玉器表面的光有本質不同,兩者相比,就如同是“皮革”與“人造革”。高古玉表面的光成因有三:一是那時玉器用料多是和田籽料,材質細膩潤澤;二是那時玉器的打磨工藝極為特殊;三是因古人的深葬習俗,在深坑環(huán)境下,尤其是水坑玉器長期受含礦物質地下水的浸泡發(fā)生化學變化等。比如,在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上,可以見到這種材質變化。 考古界與古玩界所說的玻璃光(或稱玻璃包漿)分兩種:一種主要見于良渚文化出土的精致玉器上,其表面自然泛現(xiàn)出一層白而亮的光澤,隱約感到其光照若鑒,很有特色,因此被考古界和古玩界的一些人稱為“玻璃光”;另一種多見于戰(zhàn)漢玉器中,這些玉器選料極精,加工極細,地子極其平整,紋線精致流暢,多出自熟練匠師之手。據(jù)說,古時玉器琢成之后,要以手工方式用細軟的毛皮仔細擦拭打光,具體工藝技術早已年久失傳了。這樣打光的玉器,周身都異常亮麗光澤,質感凝厚明凈,與眾不同,稱其為玻璃光,或玻璃包漿。 古玩界常說的玻璃包漿都是指后一種情況。凡具有玻璃包漿的玉飾,無論大小均屬精品,其價位遠高于類似的普通玉器,如今已是很難遇到。 據(jù)說,有玻璃包漿的玉器十分嬌嫩,切忌與汗手接觸,否則時間一久便會失光。古人既然有這種說法,也許是經(jīng)驗之談,寧可信其有,而不可當其無。長期以來,由于玻璃包漿的制作工藝早已失傳,從未見過有玻璃包漿的贗品出現(xiàn)過。
真假玻璃光的鑒別
近年來,有人利用加工寶石的新工藝來拋光玉器,由于碾琢得相當規(guī)矩,地子極平,連邊緣亦平如刀削,再加上新的拋光工藝,使玉器外觀呈鏡面光澤,但與真品相比,它的表面新鮮淺薄,不像是古舊玉器的包漿,更像是玻璃的閃光。 真假玻璃光的鑒別上,據(jù)資深藏家介紹,當你用強光手電,從一定距離照射高古玉時,能感覺到它的光既厚重、又外柔,是由內(nèi)向外透出的。所以要想判斷真?zhèn)?,上手觀察真正玻璃包漿古玉是必須的,如沒有見過真品,稍不注意,的確容易“走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