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皮,中藥名。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白蠟樹、尖葉白蠟樹或宿柱白蠟樹的干燥枝皮或干皮。生長于山坡、疏林、溝旁。分布遼寧、吉林、河北、河南、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四川等地。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絲,曬干。味苦、澀,性寒。主治: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用于熱毒瀉痢、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障。
秦皮的功效與作用 1、富含物質(zhì) 含七葉樹苷、秦皮苷、七葉樹內(nèi)酯等成分,并分得微量成分N-苯基-2-苯胺,該成分首次從木樨科中得到。 2、功效作用 性寒,味苦、澀。歸肝經(jīng)、膽經(jīng)、大腸經(jīng)。清熱燥濕,收澀,明目。用于熱痢,泄瀉,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膜。6~12g。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秦皮的選購方法 枝皮:呈卷筒狀或槽狀,長10~60cm,厚1。5~3mm。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間呈斑狀,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圓點狀皮孔及細斜皺紋,有的具分枝痕。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棕色,平滑。質(zhì)硬而脆,斷面纖維性,黃白色。無臭,味苦。 干皮:為長條狀塊片,厚3~6mm。外表面灰棕色,具龜裂狀溝紋及紅棕色圓形或橫長的皮孔。質(zhì)堅硬,斷面纖維性較強。 |
|
|